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大唐兕子:我的六个神豪小囊君! > 第386章 虚劳笺·赤豆书

第386章 虚劳笺·赤豆书(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堂内素幡低垂,香烟袅袅。正中悬挂的,并非常见的遗像,而是一幅精心绘制的丹娘小像:画中的她身着太医署女官的素色常服,眉目温婉,嘴角噙着一抹恬静的笑意,依稀还是当年那个从河南乡野一路苦读、最终以才学叩开长安太医署大门的清秀模样。

支小野,一身素白的孝服,小小的身影立在画像前,显得格外单薄。

他久久地凝视着画中母亲的笑容,仿佛要将这最后的温暖刻进心底。周围低沉的诵经声、压抑的啜泣声似乎都远去了。

他默默地伸出小手,从怀中那个已经磨得发亮的旧布囊里,掏出一把红豆——那是他这些天,在风雪初霁的长安街头、在慈恩寺结霜的台阶旁,一颗一颗,如同过去五年一样,执着寻觅积攒下来的。

红小豆带着孩子的体温,被轻轻撒落在画像下方的灵龛前。殷红的豆粒滚落在冰冷的青砖上,宛如一颗颗凝固的血泪,又像是无声的祈愿,诉说着一个孩子对母亲最深切、最朴素的思念——“阿娘,小野又找到红小豆了…你…还疼吗?”

这幅“撒豆祭母”的情景,深深刺痛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有知情者低声讲述,就在不久前,坊间流传开一本由好事者辑录的、丹娘生前散落的手稿与友人书信。

其中一页泛黄的纸笺上,画着一个简陋却神气活现的钟馗木偶,旁边放着一枚太医署特制的、乌黑油亮的“镇邪墨丸”。

旁边是她娟秀却略显虚浮的字迹:“贞观十三年冬月廿三,今日亦是打鬼驱邪之日。”

这本手抄册子在市井间悄然传阅,竟有同样家中有病患的母亲,在书页的空白处,用颤抖的笔迹添上了一行心酸的询问:“钟进士娘子,我夫亦遭病魔侵体,日日苦熬,稚子惶惶。敢问娘子,此‘钟馗’之戏,当如何‘演’与孩儿看,方能安其心?”

太医署病坊的资深女官红着眼眶,对同僚低语:“丹娘走的那日…神智已不甚清明,口中反复念叨的,不是她精研的《千金方》要义,也不是她曾参与校注的医典…而是…‘小野畏寒,红豆羹需泡足两个时辰,文火慢炖,方得糯软…’”这位从贫寒农家一步步凭真才实学跻身太医署的女博士,生命尽头萦绕心头的,仍是人间烟火里,对稚子最细微的牵挂。

与此同时,在太医署内部论方辩症的清谈会上,仍有医官提起丹娘生前留下的最后一份详实的医案与论述,那是关于小儿“虚劳血枯”之症的早期察识与调养之法,见解独到,字字珠玑,为后来者点亮了一盏灯。

而她的儿子小野,在蒙学新近布置的《慈训》一文中,用尚显稚拙的笔触,写下了让夫子阅后久久无言的心声:“吾母黄氏丹娘,尝言己为钟进士,日逐妖魔于身内。

支小野深信之,拾红豆以增其力。然母终仙逝。

今乃知,阿娘非真钟馗也。然其忍无间之苦楚,斗无形之邪魔,护子之心坚如磐石,其勇毅果决,尤胜钟馗百万倍矣!”

有人说,寒门之女,跻身太医署这等清贵之地,难于登天。

可这位农家姑娘,硬是凭着悬梁刺股的苦功与过人的天资,成了太医署有史以来为数不多的女博士之一。

医者愈人,难自医。

她偏以羸弱之躯,与那名为“虚劳血枯”的凶魔缠斗五年,将生命的韧劲绷至极限。留给稚子的“三好”真言——“吃好,练好,学好”——朴素如土,却重若千钧。

这是天下父母最本真的念想。只是,有人能看着嫩芽抽条,有人却只能化作画中一抹微笑,无声凝望。

那个曾在长安角落痴寻红豆、视其为“灵药”的小男孩,如今捧着深宫赐下的锦囊——绣着幼兽(兕),内盛几颗殷红赤豆——立于母亲空寂的房内。这赤豆,正是他昔日苦寻之物,母亲曾用它熬粥补血养心,如今成了深宫无声的慰藉。

窗外万家灯火,映着他稚嫩却沉淀哀伤的脸。他会成为何人?悬壶济世?亦或算筹惊鸿?无人知晓。

但有一点,如同手中赤豆承载的温补之力与期许,如同撒落母亲灵前那些普通红豆象征的思念,已刻入他生命的底色:

他定会践行“三好”之诺——认真吃饭(赤豆粥的香气仿佛还在鼻尖),勤练筋骨,苦读诗书。风雨或许难测,但母亲用生命淬炼的“勇毅百万倍”,便是他最硬的铠甲。

深宫里,那位因稚子文章落泪、悄然送出珍贵赤豆的小公主李明达(小兕子),清澈心神已越过高墙。她懂得,那份沉甸甸的母爱,连同男孩拾起的每一颗红豆——无论是补身的赤豆,还是寄情的红豆——都将化作滋养他的沃土。

支小野,将在失去的漫长岁月里,一步一步,积攒出自己的光……而那几颗来自深宫的赤豆,便是这微光初燃时,最温暖、最实在的火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