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使者,稍事歇息!(2 / 2)
根本不是什么小吏!
此刻见了巴图,脸上没什么表情,只垂着眼帘,指尖轻轻敲击着腰间的玉带,不知在盘算些什么。
右侧站着的是武将,徐达、汤和……
一个个都是从战场上拼杀出来的狠角色。
徐达穿着青色铠甲,肩甲上还留着几道浅浅的刀痕,
他双手抱胸,眼神锐利如鹰,死死盯着巴图,仿佛只要朱元璋一声令下,他就能立刻扑上去将人拿下;
更别说李文忠了,这家伙面对元庭,性子更烈,他攥着腰间的刀柄,指节泛白,眼神里的杀意几乎要溢出来,
若不是朱元璋没发话,他恐怕早就忍不住开口呵斥了。
巴图定了定神,从怀中掏出一份明黄色的诏书,
展开时,纸张摩擦的声音在安静的厅内格外清晰。“吴王殿下,”
他刻意提高了声音,“此乃大元天子亲笔诏书,陛下念及殿下也是乱世枭雄,不忍见应天百姓再遭战火,特下诏劝降——若殿下愿归顺大元,陛下可封殿下为‘江淮王’,统辖江淮之地,世袭罔替。”
话音刚落,徐达立刻怒喝:“放肆!我家殿下乃天命所归,岂会屈居元廷之下?
你这使者,休要在这里妖言惑众!”
他往前踏了一步,铠甲碰撞的声音,让厅内的气氛瞬间紧绷,连空气都仿佛要凝固了。
朱元璋抬手,制止了徐达。
他看向巴图,眼神依旧平静:“使者此言,未免太过小觑我朱元璋了。
我自濠州起兵,历经数年,麾下将士浴血奋战,才得了这应天之地,岂是一个‘江淮王’就能收买的?”
巴图冷笑一声,放下诏书:“吴王殿下莫要自误。
如今大元铁骑已集结于黄河沿岸,丞相脱脱亲率二十万大军,不日便要南下。
殿下若执意抵抗,届时应天城破,百姓遭殃,殿下又有何颜面面对江淮父老?”
他说着,故意挺了挺胸,紫貂皮袄的领口蹭过玉柄弯刀,发出轻微的声响,像是在炫耀大元的武力。
李善长这时开口,声音清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使者此言差矣。
大元若真有如此实力,为何这些年屡败于我军之手?
去年我军攻克滁州,今年又拿下应天,如今镇江府战事正酣,使者不如先等一等镇江的消息,再谈‘劝降’之事?”
巴图的脸色微变,他没想到朱元璋的文臣竟如此直接,连镇江的战事都毫不避讳。
他强压下心头的慌乱,看向朱元璋:“吴王殿下,丞相大人的话不是虚张声势。
镇江府我仅仅守军超过三万,我大元精锐足有五万,胜负早已分明。
殿下还是尽早做决定,莫要等到兵临城下,再悔之晚矣。”
朱元璋端起桌上的茶杯,轻轻吹了吹浮在水面的茶叶,
动作从容不迫:“使者远道而来,一路劳顿,不如先在驿馆歇息几日。
至于归降之事,不急,等镇江府的消息来了,咱们再慢慢商议。”
他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威严,仿佛镇江府的胜利,早已是囊中之物。
马秀英这时柔声开口:“使者一路辛苦,驿馆已备好膳食和暖炉,若有需要,尽可吩咐下人。”
她的声音温和,却像一层柔软的铠甲,悄悄护住了朱元璋的强硬,既不失礼数,又明确表达了态度。
巴图看着朱元璋深不见底的眼睛,又扫过两侧文臣武将的冷脸,突然觉得浑身发冷。
他原本以为劝降不过是走个过场,凭着大元的威名,朱元璋定会俯首称臣,
可此刻他才明白,眼前的吴王,早已不是那个能被大元随意拿捏的草莽。
他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见朱元璋已经放下茶杯,目光扫过来,带着几分不耐:“使者若没别的事,便先回去吧。等镇江有了消息,我自会让人通知你。”
话音刚落,徐达上前一步,沉声道:“请使者随我来。”
他的声音冷硬,眼神里的杀意毫不掩饰,巴图见状,只能悻悻地起身,跟着徐达走出正厅。
厅内恢复了安静,朱元璋看向李善长:“李先生,你觉得巴图此次来,除了劝降,还有别的目的吗?”
李善长躬身道:“回殿下,依臣之见,巴图此举,一来是想试探我军虚实,
二来是想拖延时间,等待黄河沿岸的元军南下。
不过殿下放心,臣已让人密切关注镇江的战事,只要常将军拿下镇江,元军的心思,自然会乱。”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望向窗外,灰色的天空下,几片银杏叶被风吹得打转。
他缓缓开口:“我等这镇江的捷报,已经等了太久。只要镇江大捷,应天的天,就彻底稳了。”
马秀英走到他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她的手温暖而柔软,带着几分安抚的力量:“殿下放心,常将军勇猛,将士们用命,镇江定会传来好消息。”
朱元璋看着她,紧绷的脸上露出一丝柔和的笑意:“有你在,我放心。”
厅外的风还在吹,带着秦淮河水的湿寒,可厅内的气氛,却早已没了之前的压抑。
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等一封来自镇江的捷报,那所谓的大元劝降,不过是一场徒劳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