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大明:我是朱标他舅 > 第129章 出兵15万,并江南北

第129章 出兵15万,并江南北(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数日后清晨,应天府环绕晨雾!

吴王府的议事厅里,早就人潮汹涌!

烛火将青砖地,映得明暗交错,案上摊开的《江南舆图》边缘已被手指磨得发毛。

朱元璋一身玄色战铠未卸,肩甲缝隙里还嵌着镇江之战的残箭碎屑,

刚从镇江府回来!

他俯身时,腰间佩剑撞在案角,发出沉闷的脆响。

“常遇春刚破镇江路,元军江浙行省的防线已乱,

”他指尖重重按在舆图上“常州路”的朱砂标记,声音淬着铁血,

“此时不趁势拿下江南北,等脱脱帖木儿调兵来援,再想动手就难了!”

厅下诸将屏息而立。

此时,整个江南,几乎乱成了一锅粥。除了重城在大元手里,其他地方,都被各路义军攻占。

可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此时,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

淮西二十四将中,徐达按剑站在左首,目光落在舆图上的太湖流域,指节无意识扶着剑柄;

汤和攥着腰间的令牌,虎口因用力而泛白。

方才斥候来报,镇江一战,不仅生擒元军万户贴木儿都,还缴获了三万石漕粮,正是全军士气最盛之时。

“上位,”

马昕一袭素色儒衫,从武将群中走出,指尖点向舆图东侧的“松江府”与“嘉兴路”,

“江南北之地,要害全在‘利’与‘险’二字。

先说渔盐之利,松江府靠海,元廷设下的下沙盐场,掌控着江浙半数的盐运,

拿下此处,既能断元军盐税,我军将士的盐饷也有了着落;

嘉兴路临杭州湾,沿海煮盐灶户不下三千,亦是渔盐重地。”

朱元璋抬眼,示意他继续。

马昕俯身,指尖划过太湖西岸:“再论粮草,常州路与平江路扼守太湖漕运,周边皆是圩田,

元军在平江路的粮仓积粮不下五万石,去年我军缺粮时,便是从这里劫过两次漕船。

这两处在手,应天府三年粮草无忧。”

“那战略要地呢?”

常遇春风霜不减,这家伙也回来了。

他忍不住上前一步,掌心的长枪还残留着战场的余温,“末将愿为先锋,踏平江南北!”

马昕转向他,指尖落在舆图最南端的“湖州路”:“湖州路是江南门户,南接杭州路,北连平江路,元军若从杭州调兵北上,必走湖州。

拿下此处,既能堵死元军援军,还能将松江、平江、常州、嘉兴、湖州五处连成片,

像把梳子似的,把江南北攥在手里——往后再图杭州路、绍兴路,便有了根基。”

朱元璋俯身,手指顺着马昕划过的路线连起,五个地名在舆图上形成一道弧形防线,

恰好囊括了江南北的渔盐、粮草与要道。

他猛地拍向案几,烛火被震得摇曳:“好!就取这五处——松江府、平江路、常州路、嘉兴路、湖州路!

十五万兵力,分五路进发,务必在元军察觉前,把这五块肥肉吞下去!”

“王上!”

李善长捧着厚重的账册,从文官首位走出,青色官袍下摆沾了夜露,

他将账册摊在案上,指尖点着泛黄的纸页,

“十五万大军出征,每日需粮草三千石、箭矢五万支,甲胄修补还需五百工匠随行。

如今应天府粮库存粮十二万石,加上镇江缴获的三万石,只够支撑五十日。

若战事迁延,怕是要断粮。”

朱元璋眉头拧起,看向马昕:“粮草是根基,这事你怎么看?”

马昕接过账册,快速扫过几行,抬头道:“有两策可解。

其一,平江路、常州路本就有元军粮仓,可令前锋破城后第一时间控制粮仓,就地取粮;

其二,令扬州路、池州路的官员征调民船,沿长江、太湖运送粮草,跟在大军身后,既保补给,又防元军劫粮。”

李善长点头:“此法可行。

我这就派心腹去扬州、池州传令,再从应天府工匠营调五百人,带上铁匠炉和修补工具,随大军出征。”

这时,忽然传来脚步声,刘伯温披着藏青色披风,手里攥着一张折叠的油纸,油纸里裹着探子绘的《江南北元军布防图》。

他对着朱元璋拱手,将布防图递过去:“主公,元军在五处的兵力已查清

——松江府守军一万,由万户帖木儿不花统领;

平江路两万,守将是江浙行省参政脱因帖木儿;

常州路一万五,由万户完者都的部将李代留守;

嘉兴路一万五,守将为院判杨完;

湖州路三万,由江浙行省平章石抹宜孙坐镇,五处合计九万兵力,且多是临时拼凑的汉军,战斗力远不如镇江的元军主力。”

朱元璋展开布防图,目光扫过上面的红点,嘴角勾起冷笑:“九万人分散在五处,

正好给我们各个击破的机会。

伯温,你看五路兵马该如何安排?”

刘伯温走到舆图前,指尖点向松江府:“松江靠海,守军多是水军,不善陆战。

可令廖永忠为主帅,领两万水军,从长江口出发,沿海南下,直取松江。

廖将军当年破元军的水军,水性冠绝全军,对付帖木儿不花的水军,绰绰有余。”

他转向平江路:“平江路城池坚固,需善打攻坚战的将领。

傅友德为主帅,领两万步兵,从镇江路出发,携带攻城锤和云梯,四日之内赶到平江城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