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左膀右臂(1 / 2)
在开始正式讲述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和过程之前,我们首先来认识几个人,几个将在未来的新法运动中举足轻重的人。巧合的是,在这四个人里面有三个都是福建人,但我们首先要来认识的是一个江西人。在此声明,此人虽然和王安石是老乡,但却是八竿子都挨不着的两个人,他的名字叫王韶。
王韶(公元1030年—公元1081年),字子纯,江州德安(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在之前曹玮去世的时候我们顺带提到过他一句,那一年正是王韶的出生之年。在苏轼等人科考中榜的时候我们也提到过他,他也是嘉佑二年“科考千年龙虎榜”中的其中一员,中进士的这年,王韶二十七岁。
在这之后,王韶先后在地方上担任新安县主簿、建昌军司理参军等职,可心有大志的王韶并不甘心做一个地方小官,他后来也参加了那场让苏轼扬名立万的制科考试,可惜的是,他没能通关。于是乎,王韶转而选择暂时远离官场跑去西北大地游历,而他这一东游西荡就是整整七年。在这七年里,王韶的足迹几乎遍布宋朝与西夏和吐蕃之间的整个边境。
七年之后的公元1068年岁末,也就是在赵顼决定任用王安石的时候,王韶向赵顼呈上了他的一道奏疏,这份奏疏在北宋的历史上大名鼎鼎——《平戎策》。
在这篇《平戎策》里,王韶将笔锋直指西夏:国家欲平西贼,莫若先以威令制服河湟;欲服河湟,莫若先以恩信招抚沿边诸族。盖招抚沿边诸族,所以威服角氏也;威服角氏,所以胁制河西也。
简单说,王韶认为宋朝如果想要彻底制服西夏,就得首先制服由吐蕃人所占据的河湟地区,如此便能让西夏有腹背之患,而宋朝则可对西夏形成东、南、西三面合围之势。这里面的第一步就是要收服由唃厮啰及其几个儿子所占据的河湟之地,眼下唃厮啰和他的几个儿子各自为政,他们看似一个整体实则一盘散沙,宋朝正好可以对其予以逐个招抚或击破。
在这份奏疏里,王韶不但提出了大的总方略,而且还有收服河湟的具体方案和对策,这里面既有速成法,同时也有渐成法。总之,所有的方案和计划都摆在了赵顼的面前,一切就等赵顼圣裁。
赵顼看完这份奏疏不禁大喜过望!
降服西夏和收复燕云是赵顼自少年甚至是童年时期就生根于心底的宏愿,此时王韶的奏疏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喜从天降。不过,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那还是宋朝现在没钱,而且军备和军队的战斗力也需要进行整顿和提升,当这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赵顼定然要对西夏下手。在此之前,赵顼能做的就是让王韶前去主持有关此事的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在亲自召见王韶并与其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之后,赵顼任命王韶为“管句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这个官不大,但其职责所重却是非比寻常。一点也不夸张地说,王韶的肩上可谓是肩负着宋朝未来的部分国运走向。
接下来我们要说到的就是三个福建人,首先要说的这个人就是后来被旧党称之为“奸臣”的未来大宋宰相章惇。
章惇(公元1035年—公元1106年),字子厚,号大涤翁,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改革家、书法家。
说到章惇,有一个人应该顺便提及一下,那便是章惇的族叔、仁宗朝的宰相之一章得象。然而,章惇能够步入官场并最终成为大宋的宰相却与章得象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当章惇与苏轼等人一同进士中榜之时,章得象已经离世快十年了。
考中进士的这年章惇二十二岁,比苏轼大了两岁,而身材高大且俊美又极富才华的章惇也很快就赢得了同样才气逼人的苏轼的赏识,苏轼曾对其评价道:子厚奇伟绝世,自是一代异人,至于功名将相乃其余事。在苏轼眼里,封侯拜相对于章惇来说不过是信手拈来之事,能让生性骄傲的苏轼说出这等褒美之辞也足见章惇年轻之时的气场和才气,而章惇对苏轼也是同样心生好感,二人几乎是一见如故。
不过,二人在最初的宦海沉浮里却是大相径庭,苏轼十年内连逢两次大丧,而章惇的故事则更为传奇。嘉佑二年的那届科考状元是章衡,此人按辈分是章惇的族侄,而且年龄还比章惇大了十来岁,可章惇在看了榜单之后却是恨不得马上找个老鼠洞钻进去,原因只是因为他这个叔叔竟然在考场上输给了自己的侄儿。为此,章惇拒绝朝廷给他分配的官职,他自动放弃这次当官的机会,决定下一次再来参加科考。三年后,章惇再次参加科考,成绩是——开封府试第一名,殿试第五名!
如此为自己挣得回脸面后,章惇这才潇潇洒洒地赶去陕西为官,朝廷给他安排的差遣是商洛县令,也就是在这里,章惇与时任凤翔府判官的苏轼再次重逢。老友相见自是人间一大乐事,两个大才子在此期间也是利用假期或空闲时间相约一道游山玩水,由此也为后世留下了有关他俩的诸多轶事。
后世有关他俩的文献记录里有两个故事传颂最广。一是两人一同骑马郊游,途中在一酒庄听闻附近有老虎出没,二人借着酒劲儿就决定去会一会这传说中的老虎。行至山间深处,他俩果然看到前方出现了一只老虎,苏轼立马想到了赶紧开溜,可章惇却说他有赶退老虎的办法。说完,早有预谋的章惇一脸坏笑地从怀里拿出了一面锣,随即他将这面锣狠狠地砸向了脚下的一块大石头。苏轼被惊得已经是面如死灰,可当他扭头再去看那只老虎时,那猛兽已经被这一声锣响给吓得落荒而逃。章惇看着惊魂未定的苏轼洋洋得意地笑道:“子瞻兄啊,你怎如此胆小?看来你今后一定没我有出息!”
另一个故事则是出自章惇在《宋史》里的个人列传,曾公亮的孙子、两宋之交的道学家曾慥在其所编纂的私人文学笔记《高斋漫录》也有提及。故事里说苏轼和章惇一起去游览南山,行至仙游潭,他俩来到了一处绝壁之地。在他们的前方有一处石壁,但中间却是万丈深渊,一条横木就架在这深渊之上可供通行。章惇提议一起过去到石壁上题字以作纪念,苏轼可不想让自己的小命就此报销,打死他也不过去。章惇却非要过去乱写乱画,不过他也不想死,于是他四处张望找了一根藤索系在了自己的腰间,另一头则绑在了一棵大树上。随即,章惇手拿此行所带的笔墨摇摇晃晃地踏过独木桥并在石壁上大书:章惇、苏轼到此一游!
当章惇返回时,苏轼抚其背感慨道:“子厚啊,我觉得你今后肯定会杀人!”
章惇一脸惊惑:“你何出此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