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7章 前所未有之大变局(2 / 2)
“砰砰——”
闷响声传了过来。
接二连三,随后是惊天动地的喊杀声。
但见那三四百明军将士,面对强敌可说是不慌不忙,用一种他们从来没见过的方式,朝鞑靼人的骑兵队伍“丢”炮弹。
类似于“臼炮”,就是发射石头的那种,只是这种火炮直接把炮弹放进炮筒里,就可以直接发射出去……很像后世那种有撞针可以直接完成点火发射的迫击炮,再简便点儿就是侵华日军普遍装备的掷弹筒。
本来王守仁军中有部分子母炮,也就是佛郎机炮,已经算比较轻便的了,但要说轻巧灵活,跟眼前明军装备的迫击炮相比,还是属于小巫见大巫。
且迫击炮的射击距离更远,虽然准确性并不占优,但要的就是这种大范围覆盖杀伤的特性。
鞑靼人马数量越多,在冲击时越是集中,越能发挥这种投射性武器的威力。
“轰轰轰……”
随着迫击炮的炮弹接二连三落地,用黄火药制造的炮弹相继炸开,激飞而出的弹片形成的范围杀伤,绝非一般发射个石头或是铁疙瘩能比拟。
因为炮弹是开花弹,里面灌入了铅、铁等金属碎片,在爆炸的瞬间足可以覆盖半径十几米的面积,且就算是二三十米之外,都会形成一定的有效杀伤。
而这恰恰……是鞑靼骑兵最为忌惮的东西。
人可以不受影响,但马匹却很容易为其扰乱,再加上密集冲锋时兵马拥堵在一起,后军很容易为前军所阻,一旦某个区域发生混乱,就会形成连锁反应,导致大批骑兵在未被击中的情况下不能完成既定的战略意图。
如此一来,王守仁及其麾下人马,都顾不上往前冲了。
光看热闹……就足以让他们忘却死亡的威胁,忘记自己是来干嘛的。
鞑靼人似乎早就了解对面可能会采取什么战术,尽可能把大批人马分散开来,然后再急速冲锋,但还是连人带马被从天而降的炮弹炸得四分五裂,各种找不到北。
这还不算完……
毕竟大明军队的数量很少,只有三四百人,且迫击炮无法做到全方位覆盖,还是有大批鞑靼骑兵冲到了大明军队中短距离交战范围。
不过马上,鞑靼人更大的痛苦来了。
大明军队在土坑里进行卧射的士兵,通过连续扣动扳机的方式,将他们装备的制式火铳弹仓里的子弹给打出去。
且是那种……
七发内不用装填子弹的类型。
也就是说,这火铳已经进步到后世步枪级别,能接连射出七发子弹,稳定性很高,很少出现卡壳的状态。
就算是发射结束,再行装填也很方便。
更何况,这批大明士兵人手配备两杆火器……
……
……
王守仁第一次见识到什么叫枪林弹雨。
也是他第一次看到什么叫迫击炮,什么叫战场火力压制,同时又深刻地意识到,大明跟鞑靼人的作战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已不再局限于一场战事的胜负,而是通过这么一场大战,让他敏锐地意识到,时代变了,以后鞑靼人再想拥有超过大明的军事实力,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除非鞑靼人也能造出比大明更优秀的火器……
但以他读书人的身份,自然非常清楚,草原上资源极度匮乏,以造火器这件事来说,鞑靼人既没有钢铁也没有合格的铁匠,根本就不可能超过大明。
此时战局很明显,鞑靼人已自乱阵脚。
从人数和气势上来说,鞑靼人这边可说全面占据上风,但就是战况的进展……那真的是让人大跌眼镜。
王守仁本来还想领兵突击驰援。
但他发现,自己冲上去很可能只会给友军添乱。
对面明军那三四百人并没有组织什么反击,只是在那儿以逸待劳,等待鞑靼人朝他们的阵地冲锋,他们直接以火器还击,把鞑靼人打得满地找牙。
每当鞑靼人冲锋势头稍微减弱,他们就去完成换弹等工作,随后又继续射击。
一连串的动作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这说明眼前的大明官兵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么做了,早已是训练有素。
鞑靼人随着冲锋的三板斧结束,他们不得不选择避退,因为他们……的确经不起那种如摧枯拉朽般的巨大人员损失……场面太过于凄惨,遍地的残肢断臂以及弥漫的血腥气息,让鞑靼人觉得,这跟末日景象没什么区别。
“好像,战斗结束了!”
朱晖没有退走,带着剩下的官兵增援上来,出现在王守仁身后。
这会儿如果还看不清楚战场局势,不知道哪边占优势,身经百战的朱晖也不用出来混了。
什么三四百人打十倍于己的敌人没胜算?
压根儿不存在的事情!
或者说,这场战事从一开始好像就没什么悬念,负隅顽抗的倒像是鞑靼人自己。
王守仁脸色显得很平静,摇头道:“现在知道为何之前鞑靼人发现了我们,宁可选择避退,也不与我们交战了?”
“哎呀!”
朱晖幽幽地叹了口气,道,“他们是把咱当成眼前这支精锐之师一样的队伍了……嘿,这到底是哪来的人马?手上那是火器吗?这般大杀器上哪儿找寻去?为何朝廷不给我们装备?”
王守仁道:“连我们都没见过的新式火器,鞑靼人更是闻所未闻,所以才会在战场上呈现一边倒的局面……地上这些人死得不冤啊!”
朱晖道:“鞑靼人连自己人都隐瞒不报吗?不然明知道火器厉害,为何不避开……等等,战斗已经结束了?”
“是的。”
王守仁放眼望去,战场上留下大量鞑靼人死尸和伤员。
此时的鞑靼人,压根儿就顾不上收拾战场,因为剩下的人更惧怕大明两路人马夹击他们。
也就是说……
王守仁这路人马至少给了鞑靼人一定的威慑,让其意识到,其实大明军队并不单纯只是一些看似散兵游勇的小股人马,还是有成建制的千人队伍存在,而且很可能就是那支三四百人明军的中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