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一切皆在一念之间(1 / 2)
关于人性本质的宏大思辨余韵未消,萧何心中对陛下驾驭人心的能力已然升起前所未有的敬畏。
然而,他心中那块关于西、孟二人声望过重的巨石,虽被哲学的清泉冲刷,却并未完全移开。
他依旧垂首恭立,等待着陛下对那他刚才问题的回答。
赵凌似乎看穿了他这份潜藏的忧虑,将话题从玄奥的哲学高空,稳稳地拉回了现实的朝堂大地。
他神色从容,目光平静地看向萧何,语气沉稳地说道:
“探讨完人性善恶的根本之论,现在,我们再来具体说说西文彦和孟巍然这两人。”
他并不否认萧何观察到的事实,坦然承认:“诚如爱卿所见,此二人如今在民间,的确是声望颇高,甚至可称得上是如日中天。”
他的话语中并无丝毫忌惮,反而带着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从容,继续分析道:“但爱卿也需看到,他二人如今所行之事,无论是开仓放粮,还是修建医馆、学堂,桩桩件件,皆为实实在在的善举,惠及了无数黔首。”
赵凌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朕登基不过一载,天下初定,人心思安,更需要的是引导与希望。此时此刻,天下需要这样两个活生生的、被万众瞩目的‘善人’作为表率!”
他的声音逐渐变得有力,带着一种教化天下的使命感:“朕需要让天下万千黎庶都清清楚楚地看到,都明明白白地懂得,他们二人如今所做的这些事,便是‘善’!是值得称颂、值得效仿的行为!”
“朕更要让天下黔首从心底里相信,这个世界,是真有‘善’存在的,并非一片灰暗!只要他们愿意,只要他们跟随这样的榜样去行善事,那他们,也便是善人!”
这便是树立典型,塑造楷模!
赵凌的目的,是要将西文彦和孟巍然塑造成帝国需要的道德符号,通过他们实实在在的“善行”,向天下人昭示一条可见、可学的向善之路,以此潜移默化地引导民风,教化万民。
萧何听明白了陛下深远的教化意图,这与他儒家出身的理念亦是相符。
但他身为治栗内史,更着眼于现实的权力平衡与政治风险,他沉吟片刻,还是忍不住将那份最深的忧虑问出了口:
“陛下圣虑深远,臣能领会树立表率之重要性。然则……陛下当真丝毫不担心,待他二人声望累积到一定程度,乃至……功高震主之时吗?”
“民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啊!若这水过于集中于某两叶扁舟之上,恐非国家之福。”
赵凌闻言,非但没有不悦,反而朗声笑了起来,那笑声中充满了洞悉世情的自信。
他站起身,绕过御案,缓步走到殿中,声音清晰地在殿内回荡:
“爱卿啊,你只看到了声望带来的光环与力量,却未看清这光环本身,亦是最坚固的枷锁,这力量,亦是最锋利的双刃之剑!”
他停下脚步,拍了拍萧何的肩膀:“声望这东西,能将其捧上云端,也能令其摔得粉身碎骨。”
“西、孟两家如今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早已被这滔天声名所累,如同身负千斤重担,行差踏错一步,便是万劫不复!”
他进一步解释道:“你想想,如今他们被朕立为天下善人的楷模,受万民敬仰,咸阳城内每日有多少百姓对着他们的雕像焚香祷告?”
“与此同时,御史大夫的官员与科农院的吏员,正在各郡县严密监察,所有与西、孟两家沾亲带故、有所牵连之人,无不被无数双眼睛紧紧盯着!他们敢不自我约束吗?他们敢行恶事吗?”
赵凌的语气带着一种冰冷的讥诮:“名望这东西,最是干净,也最是脏不得!”
“它需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容不得半点瑕疵。”
“西文彦和孟巍然两人,好不容易才搏得这‘名垂青史’的机会,赢得了咸阳乃至天下百姓的真心爱戴,你以为……他们会容忍他们家族中,或是与他们有任何关联的人,去玷污,去抹黑这来之不易的‘金身’吗?”
说着,赵凌转身回到御案前,从堆积如山的文书中,精准地抽出了一份异常厚重的卷宗。
他并未立刻打开,只是用手轻轻拍了拍那卷宗的封面,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敲击在人的心坎上。
“爱卿不妨看看这个。”赵凌将卷宗递向萧何,语气平淡,嘴角含笑,“这是御史大夫冯劫,近几个月来,奉命暗中查访、汇总的文书。”
萧何心中一凛,连忙上前,双手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文书。
他小心翼翼地展开,目光甫一接触上面的字迹,瞳孔便骤然收缩!
这哪里是什么普通的文书?
这分明是一本记录着罪与罚的生死簿!
上面一条条、一桩桩,清晰地罗列着与西家、孟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之人,所犯下的种种罪行。
“西文彦之侄西某,于陇西郡倚仗族势,强夺民田百二十亩,逼死佃农一人……”
“孟巍然昔日门生,某县县令张某,收受地方商贾贿赂,枉法裁判,致使冤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