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邺城风云四(1 / 2)
曹操非是不甘心这样退去,而是忌惮马超麾下的五万铁骑。
曹军大多是步兵,只有少量的骑兵,在河北平原地带,与马超的轻骑争锋无异于以卵击石。
但是曹军之中也有能人啊。
曹军被马超击溃之时,马超没有趁机追击曹军的溃兵。
荀攸就料到,定然是刘浪想要坐山观虎斗,所以不想曹军损失太过。
于是谏言曹操:“如今朝廷虽然兵力大涨,可其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加之西凉初定,急需休养,刘浪恐无暇他顾。
所以他若想要留主公与袁绍两虎相争,必不会让马超趁机来攻。
如今我等大军新败,可先在此休整数日,一来救治伤员,二来招揽溃兵,三嘛,我等驻军在此,或可离间袁绍和刘浪之间的关系,若能成功使他二人两虎相争,主公正好收渔翁之利。”
曹老板多奸诈啊,荀攸这么一说,他胡子一捋,微微点头道:“嗯~公达所言甚是,就依公达之见。”
凛冽的寒风裹挟着冰碴掠过冀州平原,十万新征的青壮被长矛驱赶着,如同驱赶羊群般朝着曹军营垒涌动。
他们中有人穿着单衣,冻得嘴唇发紫;有人攥着农具,那是他们唯一的\"兵器\"。
队伍末尾,袁绍的亲卫挥舞皮鞭,抽打声与哭嚎声交织成一曲绝望的哀歌。
曹操站在了望塔上,望着这支不成军的队伍,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身后,荀攸轻抚胡须,眼神中透着忧虑:“袁绍此举,恐怕是困兽犹斗。”话音未落,远处传来震天动地的叫骂声,夹杂着破锣般的战鼓响——袁绍竟亲自擂鼓,催逼着这群乌合之众冲锋。
“公达,你前日说要离间袁绍和刘浪二人?”曹操摩挲着腰间佩剑:“现在看来,袁绍倒是先帮我们省了这番功夫啊。”
荀攸微微皱眉:“袁绍新败后强征民夫,看似疯狂,实则另有盘算。他料定马超不会轻举妄动,便想用这十万血肉之躯试探我军虚实,若能逼我军主动出击,说不定还能引动朝廷的援军出手......”
曹老板可是个杀伐果决的人物,怎么可能会被区区百姓捆住手脚?
既然你袁绍要让这十万百姓送死。
那他曹操就敢给他们来个“管杀不管埋”!
“哼!”曹操猛地转身,眼中寒芒闪烁:“他以为用百姓当盾牌,我就不敢动手?传令下去,弓弩手准备!”
顷刻间,曹军阵营响起此起彼伏的弓弦震颤声。
第一批冲至壕沟前的冀州壮丁,被如蝗箭矢射成了筛子。
有人惊恐地转身,却被后面推搡的人群又挤了回来;有人跪在地上哭喊求饶,却被亲卫的长枪刺穿后背。
鲜血染红了尚未结冰的壕沟,惨叫声惊飞了栖息在枯树上的寒鸦。
袁绍在后方看得双目赤红,手中鼓槌重重落下:“给我冲!冲上去!”
他身旁的审配脸色惨白,颤抖着劝道:“明公!这些都是冀州子弟......”
“冀州子弟?”袁绍突然狂笑起来,笑声中带着绝望与疯狂:“曹阿瞒杀我子弟时,可曾手软?今日,我便要用这十万血肉,撕开他的防线!”
与此同时,马超的营地内,斥候将前方战报呈递上来。
副将看着满纸血腥的描述,义愤填膺:“将军!袁绍这般草芥人命,我等岂能坐视?”
马超却望着远处腾起的硝烟,神色冷峻:“太师早有严令,未得军令不得妄动。曹操狡诈,这或许是引我们入局的圈套。”
夜幕降临时,战场上已尸横遍野。
袁绍望着溃败归来的残兵,踉跄着扶住旗杆。
寒风卷起他的白发,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河北霸主,此刻宛如风中残烛。
而曹操的营帐内,却是另一番光景——荀攸展开新绘制的地形图,烛光映照着他眼中的睿智:“袁绍此番折损两万余人,此举已经让河北的百姓寒心。明日,我们便散播消息,说这些人命皆是袁绍不顾劝阻,执意送死......”
曹操抚掌大笑,笑声中带着算计:“好!好!袁本初啊袁本初,你亲手点燃的这把火,迟早会烧到自己身上。”
他望着营帐外的夜色,仿佛已经看到了袁绍众叛亲离的模样,也看到了刘浪与袁绍之间即将出现的裂痕。在这场乱世博弈中,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而曹操,正等待着那个最佳的时机。
可惜,曹操没能等来那个机会。
却等来了朝廷的圣旨。
袁绍想要借曹操之手,拉着整个河北陪葬,刘浪自然不会坐视袁绍如此疯狂。
就在血腥屠戮愈演愈烈之时,西北方的地平线上突然腾起遮天蔽日的烟尘。
如赤色洪流般的铁骑踏着碎冰疾驰而来,马槊上的红缨在风中猎猎作响,马蹄声由远及近,宛如天边滚过的闷雷。
曹操握令旗的手猛然收紧,荀攸的瞳孔剧烈收缩:“是大汉铁骑!朝廷出兵了吗......”
“圣旨到——大将军袁绍接旨!”
高亢的传令声穿透战场的厮杀,如惊雷炸响。
冲锋的民夫们僵在原地,持戈的曹军将士纷纷转头,连正在拉弦的弩手都忘了动作。
袁绍踉跄着扶住旗杆,望着马超手中那卷明黄色的诏书,喉结艰难地滚动——御印上熟悉的“受命于天”四字,此刻却像一把钢刀抵住他的咽喉。
“袁本初听诏!”马超银甲白马立于阵前,声如洪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