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失踪(2 / 2)
“我上任不过十来日,衙门里的卷宗还没翻完呢,这事儿才刚刚勉强摸出了一点门道。可谁能想到,这时候竟然有人来报案,说县城里的青壮们开始陆陆续续地失踪了!”张志远皱起眉头,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困惑。
“起初,我并没有把这件事太当回事,只以为是偶尔有人走失或者外出未归。但随着报官的人越来越多,我才意识到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而且,这些失踪的人竟然全都是身强力壮、能扛能打的青壮啊!”张志远的声音中带着些许焦虑,他显然对这一连串的失踪事件感到十分棘手。
\"已经有多少人失踪了?\"张希安端着茶杯,指尖传来的暖意却驱不散心底的寒意,他轻轻吹了吹茶汤表面的浮沫,声音压得很低。
\"约莫四十多人了。\"张志远重重叹了口气,往椅上坐时,椅子腿在青石板地上刮出刺耳的响,\"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四十多人听着不算多,可海安县就这么大,青壮本就有限,四十多人没了,家家户户都慌了神,夜里连门都不敢开。\"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张希安放下茶杯,目光落在那堆卷宗上,语气里多了几分凝重。
半月前,这件事情就已经有了苗头。张志远一边揉着发胀的太阳穴,一边皱着眉头说道。他的手指在太阳穴处不断揉捏,似乎想要缓解那股胀痛感,但效果甚微。他的指腹下,皮肤粗糙得厉害,仿佛被岁月磨砺过一般。
事情的起因是城西铁匠铺的王二牛。那天,王二牛还兴高采烈地跟铺子里的伙计说,要给刚满月的儿子打把长命锁,这可是他盼了好久的事情。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王二牛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了人影。
紧接着,米行的刘大柱也失踪了。刘大柱前一天还拉了两车米到府衙,一切都显得那么正常。可第二天米行开门时,却只看到他的扁担孤零零地扔在门口,人却不知所踪。
一开始,张志远并没有太在意这些事情。他以为王二牛和刘大柱可能是走镖去了,或者是偷偷投了军。毕竟,这种事情在他们这个地方也时有发生。
可是,随着十来户人家接连报官,张志远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哪有这么多人同时走镖、投军的?”这显然不太对劲。
说着,张志远从那堆积如山的卷宗中,抽出了一本最厚的,然后推到了张希安的面前。他的动作有些沉重,似乎这本卷宗里隐藏着什么重要的信息。
“最后一桩是前日发生的。”张志远继续说道,“西市布庄的伙计赵四,天还没亮,布庄的掌柜就急匆匆地跑来报官,说赵四没去上工,铺门都没开。掌柜的去赵四住的那间小破屋查看,发现门是从里面闩着的,可屋里却空无一人。”
张希安伸手拿起那本卷宗,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一页页翻到卷尾,见每桩案子的末尾都记着\"无挣扎痕迹门窗完好\"的字样,连半点线索都没留下。他指尖在案上轻轻叩了叩,发出沉闷的声响:\"可查过这些失踪的人,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比如都去过同一个地方,或是认识同一个人?\"
\"怎么没查?\"张志远声音发闷,像是堵了口痰在喉咙里,\"我让衙役挨家挨户问了家属,翻遍了所有人的过往,只查出五个是上月刚从外地回来的,一个是从江南贩茶回来的,两个是在北边做皮毛生意的,剩下两个说是在外乡帮工的;其余的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做着最寻常的营生——有打铁的、卖米的、缝补的,还有给人拉货的,看着半点关联都没有。\"他忽然往前倾了倾身,伸手抓住张希安的手腕,掌心的老茧磨得张希安生疼,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颤抖:\"希安,我总觉得这事儿透着邪性......四十多个人,没留下半点痕迹,就跟凭空消失了一样,哪有这么蹊跷的事?\"
堂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衙役惊慌失措的呼喊声,仿佛整个县衙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扰了。那脚步声如鼓点一般,重重地敲击着青石板地,发出咚咚的声响,让人不禁心生紧张。
还未等那衙役冲进堂内,他的声音便已先一步传了进来:“老爷!不好了!又有失踪者的家属来闹了,他们把衙门口堵得水泄不通,说什么也不肯走啊!还说要是您再查不出结果,他们就要直接告到青州府去啦!”
张希安听到这话,心中一紧,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迅速伸手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腰间的佩刀也因为他的动作而发出清脆的撞击声。然后,他转头看向父亲,语气坚定地说道:“爹,您先在这儿歇息一下,我去看看是怎么回事。也许能从那些家属口中套出一些有用的线索。”
与此同时,钱良早已闻声而动,紧跟着那名衙役一同赶往门口去应对这突发状况。张希安看着父亲,注意到他眼底的血丝密密麻麻,犹如一张紧绷的网。他的心头不由得一软,放低了声音说道:“您这几日肯定都没睡好觉,趁这个时候,您就眯一会儿吧。这案子有我在,您尽管放心。”
张志远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最终只化作一声叹息,点了点头。
张希安转身往外走,刚推开堂屋的门,一阵秋风就卷着梧桐叶飘进来,落在阶前的青石板上,发出轻微的声响。他抬头望了望灰蒙蒙的天,心里清楚,一场关乎四十余户家人生死、更可能搅动青州府地方势力的迷雾,已经缓缓漫进了这座小小的海安县衙,而他,已经站在了迷雾的正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