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高瀚文坐囚车,芸娘跟随(2 / 2)
不过芸娘却不看他,摆好了饭菜,便自顾自的离开了,期间一言不发。
高翰文转而,望向四个锦衣卫的方向。
四个锦衣卫却在埋头吃饭,没有一个人看他。仿佛刚刚突然出现的女子,他们几人都没看见一般。
见到这样的情况,高瀚文想了想杨金水和这几个锦衣卫的关系,心中也有一个猜测。
~~~~~
京师。
押送高翰文的囚车和郑泌昌、何茂才请罪的奏疏。随着四个锦衣卫在路上,以一天一百二十里的路程走着。
沈一石的那四大箱子的账册和杨金水的密奏,却在以四百里加急的快程,在五日内秘密运到了北京。
申时,从崇文门进的城,直接便送午门。由内监签署了收讫的单子,送到玉熙宫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宫灯全都点亮了,光明如昼。
门窗像以往一样关得严严实实,和以往不同的是。以往一向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声响的玉熙宫。
今天竟然传来了,“劈劈啪啪”响个不停的算盘拨珠声!
那四口大木箱都打开了,赫然摆在大殿的中央。两个太监不停地从箱内把账册拿出来,依序送往左边和右边,那两张紫檀木长案上。
左边那张长案上,摆着一把巨大红木算盘,右边那张长案上也摆着同样巨大红木算盘。
站在案前的,也已不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内阁阁员。
而是从针工局、巾帽局、尚衣监,临时调来的十二大太监。
左边的长案算盘前站着六个,右边的长案算盘前也站着六个。
六个太监共用一把算盘,六只手同时拨弄着,这把巨大的算盘。每个人都是一副大汗淋漓、热火朝天的模样。
黄锦这时,也满头大汗地从精舍纱幔里出来了。他没有戴宫帽,却依然穿着长袍。
先是扫视着,十二个太监的面前,看哪张账单又已经算了出来,他好拿进去给万岁爷瞧瞧。
黄锦在两张长案前转了转,总算是发现,各有一张算好的账单。
微微一笑,黄锦拿着两张墨迹未干的账单,站在宫灯下仔细看了一会。发现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这才撩开纱幔的一角,轻步走进了内室。
帷幔中央的嘉靖,这时穿的仍然是他的那件松江棉袍,扶着硕大的御案,静静的看着一些东西。
如果不是周围几盏宫灯,任谁也不可能知道,眼前这眼中透露出精明的人,竟然是大明的皇帝。
因为常年服食金丹,嘉靖早就练成了夏日从不出汗的本领。
但是今天,好似是破了功一般。只束着发的额上,竟然也渗出了细密的汗水。
如果再向着御案的方向看去,就可以看见一张张,刚写出来的账单,在宫灯照耀下字晰墨亮。
左首第一页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嘉靖二十一年】字样。再过几页,是【嘉靖二十二年】字样。
接下来是【嘉靖二十三年】、【嘉靖二十四年】,页数不等,依序排列,到御案第二排的末端,已是【嘉靖二十九年】,后面便没有了。
嘉靖便闭上了眼等着,脸色冷得像铁。听着纱幔外,不断传来的算珠拨击声眉头紧锁。
黄锦将手里的那两张账单,整齐地摆在第三排的案头上,便静悄悄地退到角落里。
嘉靖的目光又慢慢睁开了,望向刚摆上案头,写有【嘉靖三十年】字样那两张账单。
黄锦抬眼,望见了嘉靖额上的汗珠,立刻走到一旁,从边上的水盆中,捞出了一块湿毛巾。
走到嘉靖左侧身后,踮起脚,抬高了手,尽量不挡他的视线,替他拭干额头上的汗珠。
此时的嘉靖,仿佛一切都不存在,只有眼前的账单和耳边的算珠声。
黄锦替他拭了汗,又悄悄地将毛巾搁回金盆。再从一侧走到纱幔边,撩开一线,轻轻走了出去。
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为什么还能牢牢掌控朝局?
就是因为整个大明朝的经济收支,一直掌握在他的手里。除了修醮炼丹以外,最让他关注的便是计算整个国家的财政收支。
在黄锦的反复来去中,御案的最后一个空角,被最后拿来的两张账单摆满了,账单上恰好是【嘉靖四十年】字样。
嘉靖的眼睛还在闪着光,定定地望着那两张账单。这时外殿的算珠声也都停了,整个玉熙宫一片沉寂。
黄锦见到这个情况立即了然,先是走到外面,驱赶了殿内其他的人。
刚回到嘉靖身边,嘉靖忽然问道:“你说,一百万匹丝绸,折合白银是多少两?”
黄锦早就记住了各种价格,此时听到了问话,紧接着答道:
“各年的市价行情不一样!嘉靖三十年前海运畅通,每匹丝绸在内地可卖到十两白银,运到西洋可卖到二十五两白银。
嘉靖三十年后,倭寇为患,海运不通,每匹丝绸在内地,只能卖到六到七两白银。”
“那就是说,浙江官场这二十年来,贪墨沈一石的一百万匹丝绸,怎么算也不下两千万两白银!”嘉靖的声音里透着阴冷。
黄锦听到后,不由的感到十分无语。
价钱还能这样算吗?
不是都说了卖不出去,一匹丝绸也就六七两个银子,去掉成本也就三四百万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