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这家伙,当真是来进修而已的?(1 / 2)
起初,林川只是沉默地看着,手指偶尔滚动鼠标滚轮,放大某些数据区域。
他的沉默在刘浩看来,更像是无从下手的茫然。
“秦同学,这些数据涉及复合材料细观力学和界面效应,可能比较专业,不太好理解。”
刘浩忍不住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
林川仿佛没有听到他的言外之意,头也不抬地指着屏幕上一处数据点聚集的区域,平静地问道:
“这里的离散度异常偏高,你们在测试时,是否考虑到了环境温湿度对树脂基体黏弹性的影响?以及,夹具的边界效应是否进行了充分的标定和补偿?”
一句话,让刘浩脸上的表情瞬间僵住。
张薇也愣住了,惊讶地看着林川。
这两个问题非常专业,直指测试过程中可能被忽略的细节误差来源!
这绝不是一个门外汉能问出来的!
苏念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解释道:“温湿度是恒定的,夹具也经过标定。但我们怀疑是材料本身在制备过程中,纤维排布出现了微观的不均匀性,导致了界面强度的波动。”
林川点了点头,不再说话,而是直接打开了建模软件的操作界面。
他的手指在键盘和鼠标上快速操作起来,动作生疏却精准——生疏是对软件界面,精准是对他想要输入的指令和公式。
他没有使用刘浩他们尝试的那几种常规模型,而是直接开始构建一个新的本构模型框架。
他引入了一个考虑界面相损伤演化的内变量,并修改了描述层间剪切非线性的核心函数。
“你……你在干什么?”刘浩看着林川那完全不同于常规思路的操作,忍不住惊呼,“这个模型结构……我没见过!”
张薇也瞪大了眼睛,紧紧盯着屏幕。
苏念则屏住了呼吸,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林川没有回答,他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模型的构建中。
兑换的脑域开发药剂和记忆强化胶囊效果显着,加上系统知识带来的高屋建瓴的视角,让他对材料在复杂应力下的响应机制有了超越当前认知的理解。
他虽然无法直接拿出系统里那个领先时代的完整工艺,但提出一个更精准的描述当前材料行为的数学模型,却是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并且可以“合理化”的。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实验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仪器运行的嗡鸣。
刘浩和张薇从一开始的怀疑,到后来的惊讶,再到最后的目瞪口呆。
他们看着林川以一种他们无法理解的速度和逻辑,构建着一个结构精巧、参数物理意义明确的新模型。
“好了。”大约四十分钟后,林川停下了动作,轻轻敲下回车键。
软件开始基于新模型进行数据拟合运算。
几乎在瞬间,屏幕上的拟合曲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条红色的新模型曲线,如同拥有生命一般,精准地穿过了绝大多数数据点,尤其是之前偏差严重的高应力区域,贴合度极高!
软件右侧显示的残差平方和(RSS)数值,瞬间从之前的上千,暴跌至个位数!
“这……这怎么可能?!”刘浩失声叫道,眼睛几乎要凸出来。
张薇也捂住了嘴,满脸的难以置信。
那个困扰了他们课题组近一个月的难题,竟然在这个进修生手下,不到一个小时就被解决了?!
而且拟合优度好得惊人!
苏念看着屏幕上那条近乎完美的拟合曲线,冰琉璃般的眸子里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她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激动,看向林川的眼神彻底变了。
这已经不是“数学好”能解释的了,这需要对材料力学行为有极其深刻的理解和建模能力!
“秦川……你……”苏念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
林川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平静地解释道:
“之前的模型可能过于简化了界面损伤的演化过程。我引入了一个基于能量耗散的内变量,更符合这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剪切载荷下的实际失效机理。”
“基于能量耗散的内变量……”刘浩喃喃重复着,看向林川的目光已经从惊讶变成了敬畏。
张薇更是直接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林川刚才提到的几个关键参数和思路。
“你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进修生!”苏念盯着林川,语气肯定地说道,“你对复合材料力学的理解,比很多博士生都要深入!”
林川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没有接话。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实验室里那些正在测试的样品,语气变得有些严肃:
“苏念,恕我直言。依靠这个改进的模型,固然可以更精准地描述你们现有材料的性能,但在我看来,你们目前研究的这种碳纤维复合材料体系,其性能潜力……已经接近瓶颈了。”
“什么意思?”苏念眉头一皱,实验室的气氛也随之一凝。
“意思是,就算你们通过工艺优化,将它的层间剪切强度再提升百分之十,甚至二十,”
“它也无法满足下一代高机动、高负载装备对减重和强度的极致要求。比如……嗯,类似于单兵外骨骼或者某些先进无人机的主承力结构。”
他巧妙地用“比如”引出了方向,但没有直接点明军事用途。
“它的模量不够高,韧性有余而绝对强度不足,最关键的是,制备成本居高不下。”
林川继续说道,“继续沿着这个方向投入大量精力做细微的优化,意义有限,更像是……在一条即将走到尽头的路上精雕细琢。”
这番话,如同冷水泼进了热油锅!
刘浩和张薇脸色都变了。
他们辛辛苦苦研究了这么久的方向,竟然被一个“进修生”评价为“即将走到尽头”?
苏念的脸色也瞬间沉了下来,但她的眼神却异常锐利,没有愤怒,只有深深的思索和探究。
她紧紧盯着林川:“你说性能潜力接近瓶颈,依据是什么?你又怎么知道下一代装备的需求?还有,如果你认为这条路意义有限,那么,你认为路在何方?”
林川迎着她锐利的目光,没有丝毫退缩。
他知道,真正的“惊喜”,或者说,他展现价值、并为自己未来可能“泄露”更多知识铺路的机会,就在此刻。
他深吸一口气,脑海中快速过滤着系统知识库中关于【低成本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工艺】里那些可以在这个时代被理解、甚至已经初现端倪的前沿方向。
他需要选择一个既足够先进、能指出明路,又不至于太过惊世骇俗的点。
“依据是材料基因。”林川缓缓说出了几个字。
“材料基因?”苏念瞳孔微缩。
这个概念在当时还非常前沿和抽象。
“是的,”林川组织着语言,尽量用当前学术界能理解的方式阐述,“与其在现有的工艺参数里试错,不如从更本质的层面入手。”
“比如,通过多尺度计算模拟,筛选和设计新型的树脂基体,目标不再是单纯的黏结,而是在纤维与基体之间,构建一个模量梯度过渡的‘界面相’,从根本上解决应力集中和界面失效的问题。”
“又比如,探索不同于传统pAN基的碳纤维前驱体路线,或者……在纤维编织构型上引入仿生学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