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嘻哈史诗看古今 > 第778章 宋夏和盟:三战三谈,一纸和约止十年兵戈

第778章 宋夏和盟:三战三谈,一纸和约止十年兵戈(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富弼回到汴京,把元昊的话,告诉了赵祯和大臣们。韩琦立刻反对:“陛下,元昊只是暂时服软,他心里还是想吞并大宋的西北之地。若我们答应给他‘赏赐’,他只会得寸进尺,下次还会来犯!”

范仲淹却道:“陛下,元昊愿意改条件,说明他已经不想再打了。每年给西夏一些‘赏赐’,虽然会耗损国库,但比打仗划算——打仗每年耗损的军费,是‘赏赐’的十倍不止。互通贸易,大宋也能赚到钱,不是只亏不赚。至于承认西夏独立,我们可以换个说法,称西夏为‘西夏国’,但不明确说‘独立’,既给了元昊面子,也守住了大宋的体面。割地之事,绝不能答应,这是底线。”

赵祯犹豫了——他既不想让大宋颜面受损,也不想再打仗,更不想割地。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支持韩琦,反对答应元昊的条件;一派支持范仲淹,主张答应元昊的条件,止战安民。双方争论了三天,都没达成一致。

就在这时,陕西传来消息:西夏的两个部落,因为不愿再打,偷偷派使者去延州,找范仲淹谈,愿意归顺大宋,还说,只要大宋和西夏止战,他们愿意劝说元昊,放弃割地的要求。

范仲淹把消息传到汴京,赵祯眼前一亮:“没想到西夏内部,已经有部落不愿再打了。范卿,你觉得,我们该答应元昊的条件吗?”

“陛下,该答应,但要守住底线。”范仲淹道,“承认西夏为‘西夏国’,每年给西夏五万两银子、三万匹绢、两万石粮食,作为‘赏赐’,不是岁币;和西夏互通贸易,在延州、庆州设立‘榷场’,让两国商人交易;割地之事,绝不能答应,若元昊执意要割地,我们就再打下去,有西夏部落的支持,我们未必会输。”

赵祯点头:“好!就按范卿说的办!再派富弼去西夏,告诉元昊,大宋的条件,就这三条,若他愿意,我们就签订和约;若他不愿意,我们就继续打!”

富弼再次带着书信,去了兴庆府。这次,元昊的态度软了很多——他已经收到消息,两个部落要归顺大宋,若再打下去,西夏内部必乱。富弼把大宋的条件,告诉元昊后,元昊没再坚持割地,只是说:“‘赏赐’太少,要每年给西夏七万两银子、四万匹绢、三万石粮食,不然,我没法向部落首领交代。”

富弼想了想,说:“陛下,七万两银子、四万匹绢、三万石粮食,大宋可以答应,但有一个条件:西夏不能再进攻大宋的边境,若西夏违约,大宋就立刻停止‘赏赐’,关闭榷场,重新开战。”

元昊点头:“可以!只要大宋遵守约定,西夏绝不再进攻大宋边境。”

双方达成初步共识,富弼回到大宋,把结果告诉赵祯和大臣们。大臣们虽然还有些不满,但也知道,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都同意签订和约。

庆历二年春,大宋和西夏的使者,在陕西延州的榷场,签订了和约,史称“庆历和盟”。和约规定:第一,大宋称西夏为“西夏国”,西夏称大宋为“大宋”,双方互不称“藩属”或“宗主”;第二,大宋每年给西夏七万两银子、四万匹绢、三万石粮食,分四季送达,称为“岁赐”,而非“岁币”;第三,双方在延州、庆州、保安军设立榷场,允许两国商人互通贸易,禁止私自走私;第四,双方互不进攻对方边境,若有部落或官员私自进攻,两国需共同惩处;第五,双方允许百姓自由往来,若有百姓逃亡,需遣送回原籍。

签订和约的那天,延州的百姓都涌到榷场,看着大宋和西夏的使者,在和约上签字盖章。不少百姓激动得哭了——他们已经五年没过上安稳日子了,终于不用再怕战争,不用再流离失所了。

范仲淹和张宪也在现场。看着百姓们的笑容,范仲淹感慨道:“五年了,终于止战了。虽然这和约,大宋有些让步,但只要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就值了。”

张宪点头,看着远处的田野:“范大人,以后我们要好好守住延州,好好经营榷场,让大宋和西夏的百姓,都能通过贸易,过上好日子。只要百姓过得好,就不会再有人愿意打仗了。”

和约签订后,大宋和西夏都遵守约定,没再发生大规模战争。大宋的商人,把粮食、布匹、茶叶,运到西夏的榷场,卖给西夏百姓;西夏的商人,把马匹、皮毛、药材,运到大宋的榷场,卖给大宋百姓。双方的贸易越来越红火,大宋的国库,因为贸易,渐渐充实起来;西夏的百姓,因为能买到大宋的粮食、布匹,也过上了安稳日子,不少之前不愿再打的部落,也更加拥护元昊。

庆历三年秋,范仲淹去西夏兴庆府,回访元昊。元昊亲自到城外迎接,肩膀上的伤口已经痊愈,脸色也缓和了很多。两人在西夏皇宫里交谈,没再提战争,只谈百姓的生活、双方的贸易。

元昊笑着说:“范大人,当初若不是你提议止战,若不是富弼使者劝说,我们恐怕还在打仗。现在好了,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西夏的国库也充实了,这比打仗好太多了。”

范仲淹点头:“陛下说得对。战争只会带来苦难,只有和平,才能让两国百姓过上好日子。只要我们都遵守和约,大宋和西夏,就能永远和平相处。”

后来,元昊去世,西夏新国主继位,依旧遵守“庆历和盟”的约定;赵祯去世,宋仁宗继位,也没废除和约。大宋和西夏,和平相处了近百年,两国的百姓,都过上了安稳日子,西北边境,再也没发生过大规模战争。

而那纸“庆历和盟”,也被妥善保存下来,大宋的皇宫里存了一份,西夏的皇宫里存了一份。它见证了大宋和西夏,从十年兵戈到百年和平的转变,也见证了两国百姓,从流离失所到安居乐业的过程。多年后,有人在延州的榷场,看到两国的商人,一起喝酒聊天,看到大宋的百姓和西夏的百姓,一起在田野里耕种,没人再记得当年的战争,只记得那份带来和平的和约,记得范仲淹、富弼、元昊,为和平所做的努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