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威加海内,十国归顺(1 / 2)
自赵安成立赵家军以来,“以战养战”始终伴随。
这也容易给人一种后方实力不济之感。
实事求是地说,覆灭高句丽和百济,吞并新罗,为他大举北伐提供了有力支撑。
他攻打肃慎时使用的大量战马,都是来自三国。
从三国得到的甚是可观的钱财,大部分被他投到了后勤保障之中。
饶是阮鱼大规模扩充水师,他也只是提供了部分钱财,其他的要靠他们洗劫倭国和“屯海”来实现。
赵家军在陆地需屯田。
水师想要制霸大海,自然需要“屯海”,向海筹措军饷。
这也是长久之计。
靠国库来维持二十万水师,并不容易。
以此类推,如果现在一百多万大军都指望国库养活的话,大赵朝廷也不用干其他事了。
必须得说,屯田是古代军事史上,极有价值的创举。
特别是在大赵的疆域空前广袤的情况下。
用得好了,大有裨益。
而在以战养战模式之下,以灭国养战又能利益最大化。
譬如鞑靼覆灭后,大赵得到了鞑靼的疆土、城池、钱财,还有数不尽的兵器、战马、牲畜、资源等等。
这又支撑了赵安的进一步扩张。
但打铁还需自身硬。
真正支撑赵家军走到现在的还是大赵的国力。
敌国恐怕很难想象,这两年大赵的耕地在以前的基础上,每年都在成倍飙升。
塔克盆地原本不过两百万亩耕地。
在通过迁徙百姓、兴修水利、推广曲辕犁、多养耕牛等措施之后,如今耕地面积已增至两三千万亩了。
这还只是塔克盆地。
如果再加上西北十二卫、准噶盆地、伊犁河谷、河西走廊、河套平原、朔方、关中等地,耕地增加的幅度将是骇人听闻的。
按理说中原、江南和益州等地战乱结束得较晚,还在调整和恢复期。
实际上有赖于萧宁大胆提拔了众多年轻有为的官员,又有力执行了一条鞭法,在薄徭轻赋和以工代赈之下,这几个地方为朝廷提供的税收是不减反增的。
而且轻松超过了大靖中期,距离大靖鼎盛时期相差也不是太远。
至于赵安一直在大力发展的商业,他还没有抽出时间去详尽地摸过底。
大赵的商税也是数代以来最低。
然而,萧宁曾在信中告诉他,今年大赵的商税收入有望比大靖收取的最高年份还要多六七十倍!
如果增加商税,将轻松超过百倍!
这种数据倘若传到敌国,他们必会大跌眼镜,甚至难以置信。
不过,这在赵安的眼里,只是刚开始罢了。
在他农商并重的国策之下,又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兴修驿站、镖局、水利、国道等,从商的百姓剧增,商品流通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他是在不停地征伐,可缘于他这几年的布局,大赵的社会变革每一天都在快速推进。
毫不夸张地说,若是他有耐心,再等上几年,那么高句丽、百济、鞑靼等只会灭亡得更快。
所以他笑着对杨无咎道:“治大国若烹小鲜,本王定下国策之后,忙着征讨去了,主要由殿下带着百官执行,其中也就少了许多折腾,对于大赵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杨无咎捋须而笑道:“王爷此言甚妙啊!大靖文武对立三百年,一度斗得你死我活。眼下大赵武将拓土,文臣经略,不仅相安无事,还配合得很默契,真是难得一见的奇景!”
蔡奉大大咧咧地道:“说白了,就是都忙,而且忙到魂不附体,也就没有那些乌七八糟的事了。”
“哈哈哈!”
“哈哈哈!”
“哈哈哈!”
……
赵安和杨无咎闻言,皆是忍俊不禁地大笑了起来。
说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