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梅氏蒸汽机(2 / 2)
继电器也先在百丈内试,能把信号接稳了、传清了,再一步步往外铺线。
等哪日电报能从京城传到天津,朕再给你们加赏银、记大功。”
周明远捧着记满字的纸,只觉得心里亮堂了许多,躬身应道:“臣领旨!定让工匠们在继电器上死磕,先稳百丈,再图千里!”
弘历转身往外走,靴底踏过门槛时忽然停住,回头看了眼屋里呵着白气画图的工匠,又望了望窗外卷着雪沫的寒风。
“这几日天寒,炭房多备些上好的无烟炭,每个屋子都架上炭盆。
再让伙房每日加两锅热汤,驱驱寒气。”
周明远忙应道:“臣这就去安排,定不让工匠们受冻。”
弘历这才迈步出门,寒风扑面而来,他裹了裹衣襟:“机器要磨,人更要护着。冻坏了手脚,再好的想法也没法落到铁上、铜上。”
雪沫子打在檐角,发出细碎的声响。
弘历回头望了眼那两处亮着灯火的院子,心里清楚,这铁家伙、铜丝儿眼下虽还嫩,但只要人暖着、心热着,总有一天,能让蒸汽的轰鸣传遍九州,让电流的滴答声越过山河。
回宫的马车刚过西四牌楼,就听见街巷里传来此起彼伏的吆喝:“蜂窝煤嘞——一文钱一个!”
车帘被风掀起一角,弘历瞥见街角扎堆的商贩,竹筐里码着黑亮的蜂窝煤,圆滚滚的像摞着小墨锭,买煤的百姓排着队,手里攥着铜币,个个脸上带着暖意。
“倒是便宜不少。”弘历随口道,车外正有个老汉挑两百个煤块,付账时还念叨:“去年十文一个舍不得烧,今年一文钱,做饭取暖都够了!”
侍立龙辇一旁的太监李玉忙应道:“可不是?自打官营煤矿交予民间商人打理,又添了西洋蒸汽机抽水、运煤,产量比从前翻了两三倍,煤炭价格跌了九成还多。
这蜂窝煤去年十文一枚,今年一文就能买,连城郊的穷人家都烧得起了。”
马车碾过水泥路,又听见商贩喊:“带耳煤炉配煤球!烧饭暖炕两不误!”
弘历掀帘细看,见买煤的百姓里,有提着竹篮的小户人家,也有管家模样的人来订整月的量。
“大户人家如今烧饭都不用柴火了,说这煤炉干净,不呛烟。”李玉在旁补充。
弘历望着车窗外攒动的人影,煤炉的热气混着饭菜香飘进车帘,眼底带着暖意:“百姓灶上的烟火暖了,这些年的非议便都值了。
李玉在旁低声道:“前几年朝堂都说放矿权、用机器是‘变祖宗之法’,如今这街头煤香,便是明证。”
弘历望着商贩竹筐里黑亮的煤块,想起当年御案上的弹劾奏章——“矿脉乃祖宗命脉,不可与商贾分利”的字句犹在眼前,宗室勋贵捧着先皇御笔哭谏的模样也未淡忘。
车窗外,买煤的老汉付了钱,用木车推着煤块笑盈盈离去,袖口沾着的煤灰在阳光下发亮。
“走快些吧。”弘历放下车帘,语气轻快了些,“回宫还有奏折要批,但瞧见这光景,心里头亮堂多了。”
车窗外的吆喝声渐渐远了,可那暖融融的烟火气,却像一团火,在弘历心里烧得更旺。
回到养心殿刚换上华服,李玉便轻声禀报:“皇上,北京大学的吴淑度求见,说是有文书呈递。”
弘历正擦着手,闻言笑道:“倒是巧,想来是炎黄会典的初稿成了,让他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