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他,必须赢(1 / 2)
六月的风裹着热浪扑在京城街巷,正午的日头把水泥路晒得滚烫,鞋底踩上去都能觉出灼意。
北京大学人文学院的编纂室里,窗扇全开着,却吹不散满室的燥热,学子们额上的汗珠顺着鬓角滑落,滴在摊开的典籍上,连忙用细棉布轻轻按拭,生怕墨迹晕染了珍贵的纸页。
吴淑度将浸了凉水的帕子从额上取下,随手搭在脖颈间,粗布帕子很快吸透了汗珠。
吴淑度指尖划过刚修订的“风谣篇”,正对着“北疆草原那达慕”的条目皱眉,忽然听得院外传来驿卒的马蹄声,紧接着是学子王文志惊喜的呼喊。
“吴教授!藩属使臣和边疆衙门的文书到了!快来看新鲜!”
两名学子捧着沉甸甸的木箱进来,刚进门就嚷嚷开了。
“吴教授您看这琉球国送的竹简书,上面画的端午赛龙舟,船尾还插着咱们中原的‘顺风旗’呢!”
另一个举着南掌国的竹编农具模型,眼里闪着光。
“这引水器底下刻着‘滇匠所传’四个字,南掌使臣说他们春耕全靠这个!”
吴淑度接过木箱,指尖抚过琉球国《中山世鉴》抄本,见其中“中秋赏月必供月饼,形制仿自明时福州商号”的记载,忍不住笑。
“好个‘仿自福州’,这不就是活生生的文脉相通?”
忽然瞥见苏禄国文书里夹着的《侨乡岁时记》,翻到“海外华人共酿椰子酒贺丰收”的条目,更是眼前一亮。
“小王,把这段抄进‘风谣卷’,备注‘同庆丰收,华人一体’!”
“吴教授您瞧这个!”一名专攻边疆史的学子展开西藏郡王送来的羊皮卷轴,酥油香混着墨香飘散开。
“藏历新年‘驱鬼’要用青稞酒洒门,旁边注了‘此法与汉地屠苏酒驱邪意同’,还有布达拉宫的壁画,画师特意标了‘颜料调法得自五台山僧人指点’!”
吴淑度接过蒙古五省送来的《草原民俗辑录》,刚翻开就被一段话逗笑了。
“牧民冬储肉干要抹花椒面,说是‘学自山西行商’,连晒肉的竹架都仿晋地样式。”
吴淑度指着这段对学子们说:“上次皇上还说草原记载太简,这下好了,连花椒面的来历都写清楚了……”
正说着,吴淑度忽然发现南掌国文书里夹着片晒干的稻叶,旁边小字注着“此稻种传自明万历年间云南屯田兵”。
吴淑度猛地拍案:“这不就是‘风谣篇’缺的关键!快去把云南方志里的屯田记载找出来,跟这个配在一起——要让所有人都看见,咱们的文脉早就在田埂上、农具上扎了根!”
窗外的蝉鸣越发响亮,水泥地上的热气蒸腾而上,编纂室里却没了先前的沉闷。
吴淑度扯开领口,汗水顺着下颌线滑落,却笑着把帕子丢给王文治。
“拿去给大家分着擦汗,今天加派人手,把这些宝贝全编进去!皇上要的‘民心典’,不就在这些竹编农具、稻叶文书里吗?”
学子们轰然应诺,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里,吴淑度望着案上越堆越高的增补稿,忽然觉得连日的焦灼都化作了踏实。
而在角落,这份忙碌却成了另一番光景。
编纂室的墨香混着茶香漫开,周宏博士端着青瓷茶杯慢条斯理地啜着凉茶,手边摊开的《中华日报》正翻在各地趣闻版,目光却频频从报纸边缘溜出去,瞟向吴淑度案上的校样,嘴角噙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周宏身后几名国子监老人凑在一起低语,声音压得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