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看来只能另辟蹊径了(1 / 2)
沈良走到那台铣床前,仔细观察着它的结构:“这台设备的机械部分还算完好,主要问题就是数控系统烧坏了。”
他指着控制柜里一堆烧焦的电路板:“既然数控系统修不好,那我们就换个思路。”
“什么思路?”张副厂长也被勾起了好奇心。
沈良从工具箱里掏出一张图纸,开始在上面画起来:“我们可以把它改成手动控制,加装机械传动装置。虽然精度会稍微降低一些,但至少能正常使用。”
他画得很快,几分钟就完成了一张详细的改装图纸。
李建国接过图纸,越看越惊讶。
这个设计思路确实可行,而且相当巧妙。通过增加几个传动轮和控制手柄,就能实现基本的操作功能。
“这个方案...可行性很高啊。”李建国忍不住赞叹。
王志勇凑过来看了看图纸,脸色更加难看了。
这个年轻人的想法确实很有创意,而且从技术角度来说完全可以实现。
“问题是,我们没有这些传动部件啊。”有工人提出了疑问。
沈良胸有成竹地说:“这个简单,我们可以自己加工。李主任,车间里应该有车床吧?”
“有是有,但是...”李建国有些犹豫。
自己加工传动部件可不是小事,万一尺寸有偏差,整个改装就会失败。
沈良看出了他的担心:“放心,我来负责加工。保证误差不超过0.01毫米。”
0.01毫米?
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气。
这个精度要求已经接近极限了,就算是最熟练的老师傅也不敢轻易保证。
王志勇心中冷笑。
这小子终于吹牛吹过头了。0.01毫米的精度,除非用最先进的数控设备,否则根本不可能达到。
而车间里的那台老式车床,能保证0.1毫米的精度就算不错了。
“小沈,你确定能达到这个精度?”张副厂长严肃地问道。
沈良点点头:“当然,不过我需要一些辅助工具。”
他从袋子里又掏出几样东西:游标卡尺、千分尺,还有一个小型的测量仪。
这些工具虽然看起来有些老旧,但都是高精度的进口货。
李建国拿起那个千分尺看了看,发现精度竟然能达到0.001毫米。
“这些工具...”李建国震惊了。
就这几样工具,在市面上至少值几千块钱。这个年轻人到底什么来头?
沈良没有解释,直接走向车床开始准备工作。
他先仔细检查了车床的状况,然后开始调整各种参数。
每一个动作都精确到位,就像是在进行某种神圣的仪式。
围观的工人们都屏住了呼吸。
他们从来没见过有人能把操作车床变得如此优雅。
沈良开始加工第一个传动轮。
刀具在他的控制下游刃有余,每一刀都恰到好处。金属屑像银色的丝带一样飘洒而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半个小时后,第一个传动轮加工完成。
沈良用千分尺仔细测量,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误差0.008毫米,合格。”
什么?真的做到了!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用这台老式车床居然能达到如此高的精度,简直不可思议。
王志勇的脸色彻底垮了下来。
他终于明白,自己遇到的不是普通的技术员,而是真正的高手。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沈良如法炮制,一连加工了十几个精密部件。
每一个部件的精度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围观的工人们从震惊变成了敬佩,再从敬佩变成了崇拜。
“这简直就是神仙下凡啊!”
“我干了二十年钳工,从来没见过这么厉害的!”
“这小伙子到底师从何处?”
议论声此起彼伏,沈良却充耳不闻,专心致志地进行着改装工作。
当最后一个部件安装到位时,已经是下午六点了。
“好了,可以试机了。”沈良擦了擦手上的油污,按下了启动按钮。
机器发出平稳的运转声,各个传动部件协调运行。
沈良操作着新加装的手柄,铣床的工作台开始精确移动。
“成功了!”李建国激动得跳了起来。
这台报废多年的铣床,居然真的重新焕发了生机!张副厂长激动地握住沈良的手:“小沈,你这技术真是绝了!这台铣床起码能为厂里节省三万块钱的设备采购费用。”
沈良淡淡一笑:“举手之劳而已。”
王志勇在一旁看得脸色铁青。他原本打算看沈良出丑,没想到反而让这小子风头出尽。
“不就是修个机器嘛,有什么了不起。”王志勇嘟囔着,声音却小得只有自己能听见。
李建国拍拍沈良的肩膀:“小沈,你这手艺是跟谁学的?我干了三十年,从没见过有人能把老式车床用得这么精。”
“自学成才。”沈良收拾着工具,“主要是理论基础扎实一些。”
理论基础?围观的工人们面面相觑。
谁都知道,搞机械加工靠的是经验和手感,理论知识管什么用?
可眼前的事实却让他们不得不信。
“小沈,你对数控机床了解吗?”张副厂长突然问道。
沈良手上的动作停了停:“略懂一二。”
“那太好了!”张副厂长眼前一亮,“下个月省里要组织一个技术交流会,专门讨论数控设备的引进。你跟我一起去吧。”
王志勇心里咯噔一下。
技术交流会意味着什么,他再清楚不过。那是接触高层领导、展示技术水平的绝佳机会。
“张厂长,我觉得还是让老王去比较合适。”王志勇强挤出笑容,“他在车间干了这么多年,经验丰富。”
张副厂长摆摆手:“就定小沈了。这次交流会主要讨论的是先进制造技术,需要理论功底深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