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第一炉钢水出炉(2 / 2)
只见几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子正朝车间走来,为首的人沈良有些眼熟——是钢铁公司的总工程师刘德华。
“李厂长!”刘德华远远地打着招呼,但脸色并不轻松。
沈良心中暗道不好。刘德华这个时候来,肯定不是什么好消息。
“刘总工,您怎么亲自来了?”李厂长迎了上去。
“听说你们在搞技术改造,我来看看。”刘德华的目光扫过正在施工的现场,“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不提前汇报?”
李厂长有些尴尬:“这...我以为省工业局已经通知了。”
“省里是通知了,但具体怎么改,用什么技术,总得让我们了解一下吧?”刘德华的语气带着不满。
沈良上前一步:“刘总工,我是负责技术方案的沈良。如果您有什么疑问,我可以详细介绍。”
刘德华打量着沈良,眼神里写着质疑:“你就是那个设计连铸机的?”
“是的。”
“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改造可不是闹着玩的。”刘德华指着正在施工的设备,“万一出了问题,整个厂的生产都要受影响。”
老张这时候走了过来:“刘总工,我看过改造方案,技术上没问题。”
“老张,你也糊涂了?”刘德华摇了摇头,“这种激进的改造方式,风险太大。”
沈良能感觉到现场气氛的微妙变化。几个工人停下了手里的活儿,悄悄看向这边。
“刘总工,要不您先看看我们的技术方案?”沈良尽量保持平和的语气。
“我已经看过了。”刘德华挥了挥手中的文件,“理论上确实可行,但实际操作中变数太多。”
李厂长在一旁急得冒汗。如果刘德华强制叫停改造,那就完蛋了。
沈良深吸了口气,决定正面应对:“刘总工,您担心的无非是三个问题:技术风险、设备风险、生产风险。对吧?”
刘德华点了点头。
“技术风险,我们有老张把关,他的经验您应该信得过。设备风险,我们采用的都是成熟工艺,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至于生产风险...”沈良指着二号炉,“二号炉正常运转,产能不会受太大影响。”
“话是这么说,但...”
“刘总工。”沈良打断了他,“如果我们什么都不敢试,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日本、德国的钢铁技术为什么比我们先进?就是因为他们敢于创新。”
现场安静了下来。刘德华皱着眉头,似乎在权衡利弊。
“而且。”沈良继续说道,“这次改造是省里重点关注的项目,如果成功了,对整个行业都有示范意义。”
这话一出,刘德华的表情有了微妙变化。
省里的项目,这个分量就不一样了。
“那...你们继续吧。”刘德华最终妥协了,“但我要派两个人在这儿盯着,有任何问题立即汇报。”
沈良心中长舒了一口气:“没问题。”
刘德华带着人离开后,李厂长拍了拍沈良的肩膀:“小伙子,刚才表现不错!”
老张也走过来,压低声音说:“刘德华这个人就是这样,什么事情都要插一手。不过你刚才说得对,不敢试就永远落后。”
沈良点点头,但心中明白,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下午两点,新的预热设备开始安装。
沈良亲自指导工人进行管道连接,每一个细节都不敢马虎。老张也在旁边仔细检查,时不时提出改进建议。
“这个角度再调整一下。”
“焊缝要饱满,不能有气孔。”
“保温层厚度要均匀。”
两人配合得越来越默契,沈良能感觉到老张对他的信任在一点点增加。
到了傍晚,主要设备安装完毕。沈良拿着图纸逐一检查,确认每个环节都符合要求。
“明天可以试运行了。”沈良对李厂长说道。
“好!我通知省里,让他们派人来看效果。”
当晚,沈良回到宾馆,刚躺下就接到了建设钢铁厂王厂长的电话。
“沈工,听说今天刘德华去了红星?”
消息传得真快。沈良心中暗想。
“是的,不过问题解决了。”
“那就好。”王厂长顿了顿,“如果红星的试点成功,我们建设一定第一个跟进。”
“一言为定。”
第二个电话是东方钢铁厂张厂长打来的。
“沈工,听说改造很顺利?”
看来三个钢铁厂之间消息互通,都在密切关注红星的动向。
沈良简单汇报了进展,张厂长听后很兴奋:“太好了!我们东方也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开始。”
放下电话,沈良躺在床上思考着接下来的计划。
红星的试点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三个不同的钢铁厂同时推进改造。每个厂的情况不一样,人员素质不一样,管理水平也不一样。
标准化的方案肯定不行,必须因厂制宜。
沈良拿出笔记本,开始整理各个厂的特点:
红星:技术力量强,但比较保守;
建设:资金充足,但管理有些混乱;
东方:积极性高,但基础设施差。
看来每个厂都需要不同的策略。
第三天上午,红星钢铁厂的试运行正式开始。
沈良和老张站在控制室里,紧张地盯着各项参数。李厂长也赶来了,脸上写满了期待。
“预热温度怎么样?”
“正常,比之前均匀多了。”老张看着温度曲线图,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炉膛压力稳定。”
“燃料消耗下降了15%。”
一个个好消息传来,现场的气氛越来越轻松。
两个小时后,第一炉钢水出炉。
“质量怎么样?”李厂长急切地问道。
化验员拿着报告跑过来:“各项指标都达到了优级品标准!而且...”
他顿了顿,“含硫量比之前降低了20%!”
现场爆发出一阵欢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