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岂不是要露馅?(1 / 2)
就在沈良和厂长讨论培训班的时候,办公室门被敲响了。
“进来。”厂长扬声道。
门推开,走进来一个瘦高的中年男子,戴着厚厚的眼镜,手里拿着一叠图纸。
“老李?”厂长有些意外,“你不是去省里开会了吗?”
李工程师脸色凝重,把图纸往桌上一摆:“厂长,会是开完了,但带回来的消息不太好。”
沈良仔细打量这位李工程师。
从厂长的反应来看,这人在厂里地位不低。
“什么消息?”厂长皱起眉头。
“省里要搞技术评比。”李工程师推了推眼镜,“三个月内,全省所有钢铁厂都要拿出自己的创新成果,统一评估。”
厂长愣了一下:“技术评比?这是要干什么?”
“据说是为了迎接外商投资做准备。”李工程师苦笑道,“上面的意思是,要让外国人看看咱们中国工业的实力。”
沈良心中暗暗摇头。
这个年代,对外开放刚刚起步,各级领导都急于展现成果,生怕被外国人小瞧。可问题是,急功近利往往适得其反。
“那...咱们厂准备拿什么参评?”厂长有些紧张。
李工程师指了指沈良:“就是小沈的连铸机项目。省里听说了这事,专门点名要看。”
沈良心里咯噔一下。
这下麻烦了。连铸机现在还只是个理论模型,真要拿到省里评比,岂不是露馅?
“小沈啊。”厂长转头看向他,眼中带着期待,“你觉得怎么样?咱们的设备能行吗?”
沈良沉思片刻。
现在说不行,显然会让厂长失望。可要是贸然答应,万一出了问题,那就是砸了整个厂的招牌。
“厂长,我需要先了解一下评比的具体要求。”沈良谨慎地说道。
李工程师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文件:“标准都在这里。主要看三个方面:技术先进性、生产实用性、经济效益性。”
沈良接过文件,快速浏览起来。
技术先进性,这个没问题。连铸技术在这个年代确实算得上前沿。
生产实用性,这就有些麻烦了。现在的设备还没经过实际生产验证。
经济效益性,更是无从谈起。没有真正投产,哪来的经济数据?
“时间紧不紧?”沈良抬起头问道。
“三个月。”李工程师伸出三根手指,“到时候省里会派专家组下来实地考察。”
厂长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显然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沈良心中快速权衡利弊。
三个月时间,如果全力以赴,倒是有可能把连铸机做出个样子来。关键是要有足够的资源投入。
“厂长。”沈良下定决心,“我需要一个专门的项目组。”
“项目组?”
“对。”沈良站起身来,“光凭我一个人,三个月内不可能完成。必须要有专业团队配合。”
厂长眼睛一亮:“你说,需要什么人?”
沈良在心中快速盘点着现有的人力资源。
“首先需要一个机械设计工程师,负责设备结构优化。”他掰着手指数道,“然后要一个电气工程师,负责控制系统。还要几个技术娴熟的老师傅,负责加工制造。”
李工程师插话道:“机械设计我可以负责。电气方面...厂里的小王应该能胜任。”
“还不够。”沈良摇摇头,“我们还需要材料专家。连铸机对耐火材料要求很高,这方面不能马虎。”
厂长有些为难:“材料专家可不好找啊。”
沈良想了想:“可以请外援。省里的钢研院应该有这方面的专家。”
“请外援?”厂长皱眉,“那得花不少钱啊。”
“厂长,您想想。”沈良early看着厂长,“如果这次评比成功,咱们厂在省里的地位会怎样?以后争取资金、申请项目,是不是都有优势?”
厂长沉默了片刻,然后重重点头:“好!钱的事我来想办法。你需要多少人,我全力支持!”
李工程师也表态道:“小沈,技术方面有什么问题,咱们一起研究。”
沈良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在这个年代,能遇到这样开明的领导和同事,实在是幸运。
“那我们马上开始筹备。”沈良拿起桌上的技术资料,“第一步,先把现有的设计方案完善一下。”
厂长兴奋地搓着手:“小沈啊,这次可全看你的了!”
沈良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在心中暗自盘算。
三个月时间,要完成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不过,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足够的资源支持,倒也不是不可能。
关键是要合理安排进度,确保每个环节都不出问题。
“对了。”沈良突然想起什么,“厂长,咱们刚才说的培训班,是不是也可以结合起来?”
“怎么结合?”
“项目组的成员,可以同时承担培训任务。”沈良解释道,“一边搞技术攻关,一边培养人才。这样既能加快项目进度,又能提升整个厂的技术水平。”
厂长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一举两得,好主意!”
李工程师也点头道:“这样确实能最大化地利用资源。”
就在这时,办公室外传来一阵嘈杂声。
“怎么回事?”厂长皱眉向门外看去。
很快,车间主任老王匆匆跑了进来,脸上满是焦急:“厂长不好了!二号炉出问题了!”
“什么问题?”厂长腾地站起身。
“炉壁出现裂缝,温度控制不住了!”老王擦着额头的汗,“现在工人们都在紧急处理。”
沈良心中一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