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他绝不会让这些人得逞(1 / 2)
沈良和他握了握手,发现对方的手指粗糙,有明显的茧子。
这不像是坐办公室的技术管理人员,更像是长期从事实际操作的技术工人。
“李总监过奖了。”沈良不动声色地坐下,“不知道您之前在哪里工作?”
“我在台湾的一家钢铁厂做了十几年技术工作。”李先生推了推眼镜,“对连铸技术还算了解。”
沈良心里冷笑。
台湾的钢铁工业在这个时期确实比大陆先进,但如果真是台湾来的技术专家,绝不会对大陆的技术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
更何况,从他刚才查看资料的专注程度来看,明显是在寻找什么特定的信息。
“那李总监觉得我们的技术水平如何?”沈良故意问道。
“非常不错!”李先生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特别是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很有创新性。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具体的控制算法?”
果然!
沈良心里警铃大作。温度控制算法正是他这套连铸机技术的核心机密,也是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所在。
一个正常的采购商绝不会关心这种技术细节。
“这个...”沈良故作为难,“具体的控制算法涉及到我们的商业机密,恐怕不太方便透露。”
李先生脸上的表情僵了一下,但很快恢复正常。
“理解,理解。那能不能看看设备的内部结构图?我们需要评估一下安装和维护的难度。”
又是一个陷阱!
内部结构图包含了大量的技术参数和设计思路,是绝对不能外泄的机密资料。
沈良看了一眼旁边的陈志华,发现后者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样吧。”沈良缓缓开口,“我们可以安排您实地参观生产车间,看看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至于具体的技术资料,还是等合同正式签署后再详谈。”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微妙。
林志明和那个张小姐交换了一个眼神,李先生则在桌子底下轻轻敲击着手指。
“当然可以参观车间。”林志明勉强笑道,“不过我们老板比较急,希望能尽快确定技术方案。如果沈工程师能提供一些关键参数,我们可以立刻签署意向合同。”
“关键参数?”沈良故作不解。
“比如说加热温度的精确控制范围,冷却水流量的计算公式,还有钢液流速的控制机制。”张小姐接过话头,“这些参数对我们评估设备性能很重要。”
沈良差点笑出声来。
这哪里是什么商业采购,分明就是技术窃取!
这些参数都是连铸机技术的核心机密,掌握了这些,基本上就能复制出整套技术。
看来今天这场戏该收场了。沈良平静地看着这群人,心中已经有了计划。
既然他们想玩,那就陪他们玩到底。
“这几个参数确实很重要。”沈良点点头,“不过我想先确认一下,你们华昌集团的主营业务到底是什么?”
林志明愣了一下:“我昨天不是说了吗?我们做钢铁设备贸易。”
“具体都销往哪些地区?合作过哪些钢厂?”沈良继续追问。
“这个...我们主要是面向东南亚市场,合作的客户比较多...”林志明的回答明显有些含糊。
沈良冷笑一声。
一个正规的钢铁设备贸易商,对自己的客户和市场绝不会如此模糊其辞。
“那这样吧。”沈良站起身来,“我们先去车间看看设备运行情况,然后再详细讨论技术问题。”
李先生急忙站起:“沈工程师,其实我们时间比较紧...能不能先看看技术资料?”
“不急,好的设备需要实地考察才能真正了解。”沈良向门口走去,“陈厂长,麻烦您带路。”
陈志华立刻会意,跟在沈良身后。
四个华昌集团的人面面相觑,最终还是跟了上来。
出了办公楼,沈良故意放慢脚步,和陈志华并肩而行。
“你派人去门卫那里,记下他们车子的牌照号码。”沈良压低声音,“然后联系市里,查一下这个牌照的来历。”
陈志华微微点头。
走到车间门口,沈良突然停下脚步。
“对了,我想起一个问题。”他转身看向李先生,“您刚才说在台湾工作过十几年,那一定很了解台塑公司的连铸技术吧?”
李先生的脸色瞬间变了。
“台塑...我们和台塑没有直接合作。”
沈良心里暗笑。
台塑公司是台湾最大的钢铁企业,如果真在台湾钢铁行业工作十几年,不可能不了解台塑的技术水平。
“那您知道台塑的连铸机温度控制精度能达到多少吗?”沈良继续试探。
“这个...大概是±5度左右吧。”李先生犹豫着回答。
沈良差点笑出声来。
真正的台塑连铸机温度控制精度早就达到了±2度,这是业内公开的技术指标。
这个所谓的“技术总监”连基本的行业常识都不具备。
“李总监的记忆可能有些偏差。”沈良淡淡地说,“台塑的技术水平比您说的要高一些。”
李先生脸上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强作镇定。
“可能是我记错了,毕竟离开那边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进入车间后,巨大的连铸机正在轰鸣运转。
炽热的钢液从钢包中缓缓倒入中间包,经过精确的温度控制后,在结晶器中成型,最终形成标准的钢坯。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一丝多余的动作。
张小姐拿出一个小型摄像机,开始拍摄设备的运行画面。
沈良眼神一凝。
商业洽谈中拍摄对方的生产设备,这绝对不是正常的商业行为。
“不好意思,车间里禁止拍摄。”沈良上前阻止,“这是我们的规定。”
“只是随便拍拍,方便回去向老板汇报。”张小姐收起摄像机,脸上闪过一丝不满。
“理解您的需要,但规定就是规定。”沈良寸步不让。
林志明在一旁打圆场:“没关系,我们用眼睛看就可以了。”
李先生则在仔细观察设备的各个部位,目光不时停留在控制面板和传感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