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萼灵椒记(上卷)(2 / 2)
赵郎中把这些实践经验一一记录下来,在他的医案中写道:“野胡椒,辛温,入脾、胃经,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治脾胃虚寒之腹痛、呕吐、腹泻,单用或配伍生姜、大枣、羊肉等,皆有良效。其性温和,非燥烈之品,民间常食之,可御寒凉、健脾胃。”这些文字,成为野胡椒药用的最早书面记录,也为后来的文献收录埋下了伏笔。
第三卷乾隆巡边逢急症太医束手遇良方
乾隆十五年秋,乾隆皇帝西巡甘肃,考察边地民情。车驾行至庆阳府境内,恰逢连日阴雨,道路泥泞,行进缓慢。随行的侍卫长李忠,自幼生长在江南,不耐西北的寒凉潮湿,加之连日奔波劳累,竟突发腹痛。起初只是隐隐作痛,后来愈发剧烈,疼得他蜷缩在马车里,脸色发青,冷汗直流,连腰都直不起来。
随行的太医连忙上前诊治,切脉后说道:“李侍卫这是寒凝气滞,脾胃失和所致。”随即开了温中散寒的方剂,让人赶紧煎药。可药汤服下后,李忠的腹痛并未缓解,反而愈发严重,甚至出现了四肢厥冷、脉象沉迟的症状。太医们急得团团转,又换了几个方剂,加了干姜、高良姜等温热之药,可效果依旧不佳。
乾隆皇帝得知此事,也颇为担忧,说道:“李忠随朕多年,忠心耿耿,如今患病,众卿务必全力救治。”可太医们束手无策,只能连连叩首请罪。此时,庆阳府知府前来接驾,听闻侍卫长患病,且太医们医治无效,便上前奏道:“陛下,臣辖区内董志塬一带,民间有一种野胡椒,性温味辛,专治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不少百姓都靠它救过命。或许可以一试。”
乾隆皇帝半信半疑,说道:“民间草木,岂能随意用于宫廷侍卫?万一有差池,如何是好?”知府连忙回道:“陛下,这野胡椒在陇东民间应用多年,疗效确切,绝非偏方。臣愿以官职担保,若有不妥,臣甘受责罚。”赵郎中也恰好被知府请来,上前补充道:“陛下,野胡椒辛温入脾、胃经,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李侍卫的症状正是寒邪郁结脾胃,气机不畅所致,用野胡椒恰是对症。臣愿亲自调制,确保安全。”
乾隆皇帝见知府和郎中言辞恳切,便点头应允:“好吧,那就试试。”赵郎中连忙让人从附近村落取来新鲜的野胡椒,挑选了颗粒饱满、色泽鲜红的果实,砸烂后加了少许生姜、陈皮,用温水熬煮。他特意控制了火候,熬煮时间稍长,以缓和野胡椒的燥性,又取了少量药汤先自行品尝,确认无异常后,才给李忠服下。
药汤入口片刻,李忠便觉得腹中的寒气渐渐消散,辛辣之气推动着郁结的气机,原本紧绷的腹部慢慢舒缓下来,四肢也渐渐有了暖意。又过了半个时辰,他的腹痛彻底消失,脸色也恢复了红润,能够坐起身来向乾隆皇帝谢恩。乾隆皇帝见状,龙颜大悦,赞道:“想不到陇东竟有如此神奇的草木,真是民间藏珍啊!”
他召来赵郎中,详细询问野胡椒的来历、药用功效和民间应用情况。赵郎中一一禀报,还将自己记录的医案呈上。乾隆皇帝翻阅着医案,看到上面记载的一个个治愈案例,感慨道:“朕常说‘民为邦本’,这民间智慧果然无穷。这野胡椒未入典籍,却能救死扶伤,可见医学之道,不仅在书斋之中,更在田野之间。”他当即下旨,命庆阳府将野胡椒的相关情况整理成册,上报朝廷,以备收录。
此次事件后,野胡椒的名声愈发响亮,不仅在陇东地区广泛应用,连周边的陕西、宁夏等地的百姓也纷纷前来采摘或讨教用法。赵郎中更是潜心研究野胡椒的配伍应用,又治愈了不少疑难病症,让这株山野草木,真正走上了中医药的舞台。
第四卷史志初录留芳名实践为先启后人
乾隆十七年,甘肃巡抚奉朝廷之命,编纂《甘肃通志》,其中“物产”一门,专门收录甘肃各地的奇珍异宝、药用草木。编纂官们四处搜集资料,走访各地名医、乡绅,当他们来到庆阳府,听闻了野胡椒的故事,又看到了赵郎中的医案和知府上报的文书,便决定将野胡椒收录其中。
编纂官之一的刘先生,是个治学严谨的学者,他亲自前往董志塬,实地考察野胡椒的生长环境。他看到野胡椒多生长在子午岭的向阳坡地,耐旱耐寒,丛生灌木,高不过三尺,枝桠纤细,叶片呈椭圆形,边缘有细齿,红萼果实簇生于枝端,成熟时色泽鲜红,晶莹剔透。他采摘了一些果实,品尝其味,辛香浓烈,果然名不虚传。
刘先生还走访了当地的老村民,听他们讲述野胡椒救人的故事。从最初王老耕发现野胡椒的药用价值,到后来村民们口传心授的各种用法,再到赵郎中的临床应用和配伍研究,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刘先生深受触动。他感慨道:“这野胡椒的应用,没有先验的典籍记载,全靠百姓在生活中摸索实践,从偶然发现到广泛应用,再到医者的理论总结,正是‘实践先于文献’的生动写照啊!”
在编纂《甘肃通志》时,刘先生特意详细记录了野胡椒的形态、生长环境、药用功效和民间应用方法,写道:“野胡椒,生陇东子午岭向阳坡,丛生灌木,叶椭圆,果红萼,味辛辣。性温,入脾、胃二经,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陇东民多受寒凉之苦,误食生冷或脾胃虚寒所致腹痛、呕吐、腹泻,煎汤服之即效,农民多用之。”这段记载,虽然简短,却凝聚了陇东百姓数年来的实践智慧,也让野胡椒正式走进了官方文献。
野胡椒被收录进《甘肃通志》后,不仅在民间流传更广,也引起了更多医者的关注。兰州府的一位名医吴先生,看到《甘肃通志》中的记载后,特意前往陇东考察,将野胡椒引入自己的药铺,用于临床治疗。他在实践中发现,野胡椒不仅能治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还能辅助治疗寒凝气滞型的胃痛、疝气痛,只要配伍得当,疗效显着。
吴先生还对野胡椒的药性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在自己的着作《陇右医话》中写道:“野胡椒辛温芳香,能温通脾胃阳气,散寒止痛,又能行气和胃,对于寒邪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所致的诸般疼痛,皆有良效。其性虽温,却不燥烈,与干姜、高良姜相比,更显温和,适合长期服用以调理脾胃虚寒之症。”这些论述,进一步丰富了野胡椒的中医理论内涵,也让这株民间草木,获得了更多的学术认可。
董志塬的百姓们得知野胡椒被收录进《甘肃通志》,都十分自豪。王老耕已经年过七旬,他带着孙子来到子午岭的向阳坡,指着成片的野胡椒说道:“孩子,你看这野胡椒,当年只是一株不起眼的草木,如今却被写进了通志里。这都是咱们祖辈在生活中一点点摸索出来的宝贝,往后你也要记住,生活里藏着大智慧,只要用心观察、勤于实践,就能发现更多有用的东西。”孙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手摘下一颗红萼果实,放在鼻尖闻了闻,辛辣的清香扑面而来,仿佛闻到了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智慧气息。
野胡椒的故事,在陇东大地代代相传。它从一株无名的山野草木,到救死扶伤的民间良药,再到被官方文献收录的药用植物,见证了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也诠释了“口传知识”与“文献记载”的良性互动。而这仅仅是野胡椒传奇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它还将续写更多的故事,在中医药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