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珠传奇:王母仙缘济世录(下卷)(1 / 2)
天台珠传奇:王母仙缘济世录
下卷
第五回盛名远播引贤达辨证施药拓新篇
喉痹疫情平息后,王母珠的仙名与王郎的医术一同传遍了浙东诸府,甚至越州、婺州等地的患者也纷纷慕名而来。天台山下的小村落,往日里清静安宁,如今竟成了求医问药的胜地,每日清晨便有车马临门,皆是抱着一线希望的病患。王郎依旧秉持着济世初心,将庭院辟为义诊之所,白日接诊,夜间钻研王母珠的药性配伍,日子虽忙碌,却也愈发充实。
这日,一位来自越州的书生被人抬至庭院,面色萎黄,气息微弱,咽喉处虽无明显红肿,却时时作痛,吞咽时更甚,已半月未能正常进食。随行的家人哭诉:“先生遍访越州名医,皆诊断为喉痹,用药无数却不见好转,听闻王公子有仙药济世,便千里迢迢赶来。”王郎为书生诊脉,脉象细数而虚,又观其舌苔薄白而干,追问得知书生连日熬夜苦读,情志郁结,常感口干舌燥、头晕耳鸣。
“此非寻常风热喉痹,乃是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所致。”王郎沉吟道,“《黄帝内经》有云‘阴虚则内热’,公子常年熬夜耗伤阴液,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化火灼伤肺胃之阴,咽喉失养,故而疼痛缠绵。”他并未沿用之前的清热之方,而是取王母珠果肉,搭配沙参、麦冬、玉竹等滋阴之品,又加入少量柴胡、郁金疏肝理气,嘱咐道:“此方药性平和,重在滋阴降火、疏肝利咽,需每日一剂,连服七日,期间不可熬夜,忌食辛辣。”
七日后,书生面色渐润,咽喉疼痛尽消,已能正常饮食。他对王郎敬佩不已,问道:“公子为何不用清热解毒之药?反倒多用滋阴之品?”王郎笑道:“中医辨证,重在求因治本。你之咽痛,根源在阴虚而非实热,若一味清热,反而会耗伤更多阴液,加重病情。王母珠性凉而润,既能清虚火,又不伤阴,搭配沙参、麦冬,滋阴利咽之效更着,再佐以疏肝之药,解你情志之结,方能标本兼治。”书生闻言,茅塞顿开,临行前挥毫写下“妙手仁心,仙珠济世”八个大字,赠与王郎。
这般复杂的病案,在义诊中屡见不鲜。有一位婺州的老妪,咽痛伴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脉象洪数,舌苔黄厚腻,王郎辨为胃火炽盛,以王母珠搭配黄连、石膏、大黄,清热泻火、通便解毒,三剂便见效;有孩童咽痛伴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属风寒外感引发的喉痹,王郎用王母珠配伍紫苏、荆芥,解表散寒兼清咽利喉,服药两日便痊愈。
王郎将这些病案一一记录在竹简上,详细注明患者症状、脉象、舌苔、配伍用药及疗效,久而久之,竟积累了厚厚的几卷。他发现,王母珠虽以清咽利喉见长,但通过不同的配伍,可应对多种与咽喉相关的病症——配伍清热药,可治实热喉痹;配伍滋阴药,可治阴虚咽痛;配伍解表药,可治外感咽痛;配伍理气药,可治郁热咽痛。这些源于实践的配伍经验,比任何医籍记载都更为鲜活实用,乡邻们时常来请教,王郎便倾囊相授,口传心授间,王母珠的用药之道在民间渐渐流传开来。
随着求医之人日益增多,庭院中的王母珠已供不应求。王郎便教乡邻们种植之法:“此珠喜阳而忌涝,宜种于疏松肥沃之地,春日播种,夏日施肥,秋日采收,浇水需遵循‘见干见湿’之法,不可过多,亦不可过少。”乡邻们纷纷效仿,在自家田间地头栽种王母珠,一时间,天台山脉周边村落,丹珠满枝,清香四溢。每到采收季节,乡邻们都会送些果实给王郎,王郎则将其晒干储存,以备冬日义诊之用。这种邻里间的互助,让王母珠的济世之路,走得愈发长远。
第六回伪药横行扰乡野辨药验性正本源
王母珠声名日盛,竟引来了投机之徒。数月后,有商贩在越州、婺州等地售卖“王母珠”,声称与天台所产无异,能解百毒、治喉痹,价格高昂。然而,不少患者服用后不仅无效,反而加重了病情,甚至有人出现腹痛腹泻之症。消息传回天台,王郎心中焦急,深知伪药横行不仅会害人性命,更会玷污王母珠的仙名。
这日,一位来自诸暨的老农带着买来的“王母珠”找上门来,哭诉道:“公子,我轻信商贩之言,花了半年积蓄买了这‘仙药’,我儿服用后,咽痛没好,反倒上吐下泻,如今卧病在床。”王郎接过老农手中的“王母珠”,只见那果实色泽暗沉,红萼干枯,毫无清香,剥开后果肉酸涩发苦,与天台所产的丹珠相差甚远。他为老农的儿子诊脉,脉象沉迟,舌苔白腻,知是误食寒凉伪劣之品,损伤了脾胃阳气。
“老伯莫慌,你儿并无大碍,只是脾胃受寒,我给你开一剂温中健脾的药方,服下便好。”王郎一边安抚老农,一边写下药方:干姜、高良姜、白术、茯苓,又叮嘱道,“这伪药并非王母珠,而是山间一种野果,性寒凉而有毒,切不可再服用。”他取出自家种植的王母珠,与伪药对比:“你看,真正的王母珠丹红圆润,红萼如纱,清香扑鼻,果肉甘酸多汁;而伪药色泽暗沉,红萼干枯,果肉酸涩,毫无香气。”
为了让百姓能辨别真伪,王郎特意召集乡邻,讲解辨药之法:“辨王母珠,一看色泽,二闻香气,三尝味道,四观生长环境。天台所产王母珠,因山水灵秀,土壤肥沃,故果实饱满,色泽鲜亮,红萼剔透,香气清雅,果肉甘酸适中,且只生长在向阳、湿润的土壤中。”他还编了一段口诀,方便百姓记忆:“丹珠红萼如轻纱,清香甘酸润喉颊,天台山下真仙种,伪品暗沉味涩麻。”
口诀在民间迅速流传,百姓们再遇到售卖王母珠的商贩,便按口诀辨别,伪药渐渐无人问津。但王郎深知,只靠辨别远远不够,需从根源上杜绝伪药。他联合天台县衙,将王母珠的种植方法、辨药技巧、药性功效刻于石碑之上,立于县城路口及天台山下,供百姓查阅。县衙还颁布告示,严禁商贩售卖伪药,违者重罚。
此事过后,王郎愈发意识到,民间口传的知识虽实用,却也容易出现偏差,若能将王母珠的药性、种植、配伍、辨伪等知识整理成文,流传后世,便能更好地发挥其济世之效。他开始翻阅祖父留下的医籍,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日夜笔耕不辍。乡邻中有识字之人,也纷纷前来帮忙抄写、整理,将王郎的口传经验,一点点转化为文字记录。这些手稿,虽未成册,却成了日后《浙江通志》记载王母珠的重要依据。
一日,之前那位来自越州的书生再次到访,带来了越州知府的书信。信中说,越州一带又有喉痹轻症流行,听闻王母珠药效神奇,且天台乡邻皆会种植,恳请王郎派遣乡邻前往越州传授种植之法,以解百姓之困。王郎欣然应允,挑选了几位种植王母珠经验丰富的乡邻,携带种子,前往越州。临行前,他将整理好的种植与用药手稿交给乡邻,嘱咐道:“务必将真正的王母珠带到越州,将种植之法、用药之道如实传授,让仙珠造福更多百姓。”
第七回方志采录留青史药脉传承续华章
淳熙十年秋,浙东提刑司奉旨编撰《浙江通志》,特派史官李大人前往各地采集风物、异闻、方技等史料。李大人久闻天台王母珠的传奇,又听闻王郎以仙珠济世,积累了诸多医案,便特意绕道天台,登门拜访。
王郎听闻史官前来,不敢怠慢,将李大人迎入庭院。此时正是王母珠成熟的季节,庭院中丹珠满枝,红萼摇曳,清香满园。李大人见此奇果,心中赞叹不已,问道:“王公子,传闻此珠乃王母所赐,能治喉痹重症,不知是否属实?”王郎便将石梁救仙、得赠种子、种植济世的经过一一诉说,又取出历年记录的医案手稿,递与李大人。
李大人翻阅着手稿,只见上面详细记录了数百个病案,每个病案都注明了患者姓名、籍贯、症状、脉象、舌苔、配伍用药及疗效,字迹虽不工整,却字字真切。其中既有急性喉痹的救治,也有慢性咽痛的调理,更有各种复杂病症的辨证施治,充分展现了王母珠的药性与配伍之妙。“这些皆是公子实践所得?”李大人问道。王郎点头:“皆是历年义诊所见所感,起初只是口传心授,后来担心遗忘,便记录下来,虽不成体系,却都是实情。”
为了核实真相,李大人又走访了天台山下的村落,乡邻们纷纷诉说王郎的济世之举,以及王母珠的神奇药效。张阿公拿出当年王郎为他治病的药渣(虽已干枯,却仍能辨认出王母珠的残片),李妇人讲述了自己昏迷后被王郎用珠汁救醒的经历,种植王母珠的乡邻则献上自家收获的丹珠,讲述种植之法。李大人还特意查看了王母珠的种植田地,只见土壤疏松肥沃,溪水环绕,果然是风水宝地。
走访多日后,李大人对王母珠的传奇深信不疑。他对王郎道:“公子以仁心承接仙缘,以实践发掘药效,又将口传知识记录成文,实乃功德无量。此珠不仅是天台奇珍,更是浙东百姓的福音,理应载入方志,流传后世。”他取出笔墨,当场记录下王母珠的形态、药性、功效及传奇故事,又摘抄了几个典型医案,纳入《浙江通志》的“方物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