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灯影悬春:灯笼果本草记(上卷)

灯影悬春:灯笼果本草记(上卷)(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此事在迁徙的部落中传开,族人们纷纷记下这配伍之法。途中遇到其他迁徙的部落,玄鸟部落族人也将灯笼果配马齿苋治湿热泄泻的方法口耳相传。有个叫肃慎氏的部落,恰好也遭遇了类似的腹泻疫情,听闻玄鸟部落的妙法后,采摘灯笼果和马齿苋配伍使用,果然治愈了不少族人。就这样,灯笼果的妙用不再局限于玄鸟部落,随着迁徙的脚步,在口传之中不断丰富,从单纯的清热解渴、治疗暑热口疮,拓展到治疗湿热泄泻,而这种“口传知识”的流动与碰撞,正是中国传统医学不断积累、发展的重要路径。

第三回山瘴起时疹毒生青囊捣汁护婴孩

玄鸟部落与肃慎氏部落结伴而行,行至辽河支流畔时,正值初秋,却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瘴。瘴气弥漫在山林间,经久不散,族人吸入后,不少人开始出现皮肤瘙痒、起红斑的症状,尤以孩童发病最为严重。起初只是皮肤发红、瘙痒难忍,继而红斑上起满细密的小丘疹,甚者丘疹破溃流水,结痂后又反复发作,孩童们因瘙痒日夜哭闹,抓挠不止,皮肤破损处还容易化脓感染。

部落中的巫医尝试用草药熏洗、涂抹兽油,却都收效甚微,不少孩童的病情日益加重,皮肤溃烂面积越来越大,还伴有低热、食欲不振等症状。苍柏长老心中焦急,仔细观察患病孩童的症状,发现这些皮疹红肿、瘙痒、渗液,正是中医所说的“湿疹”,系湿热瘴气侵入肌肤,郁而化毒所致。他召集青禾和两个部落中懂草药的人商议,青禾忧心道:“此次瘴气引发的疹毒,是湿热蕴结肌肤,单用灯笼果或马齿苋,怕是难以直达病所,缓解瘙痒。”

正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肃慎氏部落的一位老妪名叫木华,站了出来,她对长老说:“老身年轻时曾在山中生活,见过猎人用灯笼果的浆汁涂抹蚊虫叮咬的伤口,能快速止痒消肿。不如我们将灯笼果捣烂,加入少许蜂蜜调和,直接涂抹在孩童的皮疹上,再配合内服,或许能见效。”苍柏长老觉得此法可行,便让族人按木华老妪的说法准备。

族人采摘了大量成熟的灯笼果,去壳取果肉,捣烂后用纱布过滤,取出纯净的浆汁,加入适量蜂蜜调和均匀,制成药膏。青禾和木华老妪亲自为患病孩童涂抹药膏,每日三次,同时让孩童内服灯笼果与金银花配伍的药汁——灯笼果清热利湿,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二者相合,内外兼治。

不过两日,涂抹药膏的孩童便说瘙痒减轻了许多,不再频繁抓挠;三日之后,皮疹的红肿开始消退,渗液减少;五日之后,破溃的皮肤开始结痂,低热也退了下去。又巩固治疗了三日,大多数孩童的皮疹都痊愈了,皮肤恢复了光滑,再也不哭闹了。有个叫小石头的孩童,皮疹破溃化脓严重,涂抹药膏并内服药物后,化脓处也渐渐愈合,没有留下疤痕。

苍柏长老欣慰道:“灯笼果外用能清热解毒、燥湿止痒,内服可清热利湿,搭配金银花、蜂蜜,内外兼治,竟能破解这瘴气疹毒,真是妙哉!”他让族人将这内外兼治的方法详细记下,途中遇到其他迁徙的部落,便将灯笼果治湿疹的妙法口耳相传。就这样,灯笼果的妙用在口传之中不断丰富,从单纯的内服清热,拓展到外用治疹毒,而每一次的实践创新,都源于生活中的困境与探索,彰显着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本质。

第四回医人访野集方诀竹简初载灯笼形

迁徙之路结束,玄鸟部落与肃慎氏部落在辽河平原定居,开垦荒地,种植五谷,日子渐渐安定下来。灯笼果治暑热、止泻痢、疗疹毒的名声,也随着迁徙的足迹,传遍了医巫闾山周边的部落。彼时已是商周之际,文字初兴,民间开始有医者游走四方,收集民间验方,整理医药知识。有一位名叫墨翟的医者,听闻医巫闾山一带的灯笼果有诸多妙用,便特意前来探访。

墨翟身着素衣,背着药篓,辗转来到玄鸟部落。苍柏长老听闻他是为收集草药良方而来,便热情接待了他,将部落中关于灯笼果的种种实践经验一一告知:从孩童嬉闹中发现其能解暑热口疮,到迁徙途中配伍马齿苋治湿热泄泻,再到搭配金银花、蜂蜜内外兼治瘴气湿疹,还有体质虚寒者慎用的禁忌,无一不详细说明。墨翟听得十分认真,不时提问,比如灯笼果的生长环境、采摘时节、性味口感,以及不同病症的配伍比例。

为了验证灯笼果的功效,墨翟还特意走访了几位曾患病的族人。一位曾患湿热泄泻的族人对他说:“当初我一日腹泻五六次,浑身乏力,服用了灯笼果和马齿苋捣的药汁后,两日便好转了,真是救命的良方。”一位孩童的母亲则说:“我家孩子去年染了瘴气疹毒,浑身瘙痒溃烂,涂抹了灯笼果和蜂蜜做的药膏,没几日就好了,皮肤也没留下疤痕。”墨翟还跟着族人入山,实地查看灯笼果的生长形态:藤蔓匍匐生长,叶片互生,卵形边缘有锯齿,花浅白色,成熟果实外包朱红囊壳,形似灯笼,果肉饱满多汁,酸甜可口。

墨翟在部落中停留了半月,每日都在观察、记录、验证灯笼果的功效。他发现,除了部落中流传的用法,灯笼果还能治疗咽喉肿痛——有位族人因饮酒过度导致咽喉红肿、声音嘶哑,墨翟让他每日服用灯笼果与桔梗、甘草配伍的药汁,五日之后,咽喉肿痛消退,声音也恢复了清亮。墨翟心中感慨:“民间藏着太多医药智慧,这灯笼果的妙用,全凭先民在生活中反复实践,口耳相传,虽无文字记载,却详实可靠,这正是‘实践先于文献’的道理啊!”

临走之前,墨翟取出随身携带的竹简和刻刀,将灯笼果的形态、性味、功效、用法及配伍禁忌一一刻在竹简上:“灯笼果,形似宫灯,朱红囊壳,味甘酸,性凉。主暑热烦渴,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湿热泄泻,皮肤疹毒。外用捣烂调蜜,内服可配伍马齿苋、金银花、桔梗等。体质虚寒者忌用,脾虚便溏者慎用。”这是灯笼果的功效首次被记录于文字,虽简陋却珍贵,为后世文献记载奠定了基础。墨翟辞别苍柏长老和族人,背着竹简踏上归途,他心中明白,这些源于民间实践的智慧,若能整理成册,流传后世,定能护佑更多生民。而这竹简上的初步记载,也开启了灯笼果“口传知识”向“文献记载”转化的序幕,为日后《铁岭县志》的定名与本草典籍的收录埋下了伏笔。

(上卷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