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红萼贞魂:红姑娘本草传奇(上卷)

红萼贞魂:红姑娘本草传奇(上卷)(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这场瘟疫中,红姑娘救下了无数性命。百姓们愈发感念红红贞魂庇佑,也更认可这株草木的药用价值。而“红姑娘”这个兼具音讹与贞魂寓意的名字,也彻底取代了古名,在民间牢牢扎根。人们将采摘的红姑娘晒干储存,视为居家必备的良药,口传心授着其用法用量,虽无文献详载,却在田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三回游医访道收本草辨证施治疗虚寒

瘟疫过后,红姑娘的药用价值声名远扬,吸引了不少游方郎中前来昌平探访。江南医者沈敬之,自幼研习中医,遍历各地采集草药,尤重民间实践经验。听闻昌平红姑娘奇事,他辗转来到贞女崖下,见那红果串串,红萼似火,便摘来品尝,只觉清冽回甘,喉间舒爽。

沈敬之在昌平停留半月,每日走访乡邻,记录红姑娘的用法:鲜食可治急性咽痛,晒干煎服能疗肺热咳嗽,捣烂外敷可治痈肿疮毒。他发现,乡邻虽不懂辨证论治,却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热证用之效佳,畏寒者慎用”的经验——有位老妇人因风寒咳嗽,误服红姑娘煎剂,反倒腹泻不止,后饮生姜红糖水才得以缓解。

沈敬之对此深有感触,他对黄郎中说:“中医之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民间实践是本草之根,辨证施治是本草之魂。红姑娘性寒,归肺、肝经,清热解毒、利咽化痰是其所长,但虚寒体质者误用,则会损伤脾胃阳气。”他结合自身所学,与黄郎中一同整理红姑娘的配伍方剂,将其分为清热利咽方、化痰止咳方、解毒消肿方三类,详细记录适用症状、用法用量及禁忌。

一日,城中富商之子患病,高热不退,咽喉肿痛,不能言语,遍请名医无效。其家人听闻沈敬之医术高明,登门求治。沈敬之诊脉后,见患者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判定为风热外袭、肺热壅盛之证。他取红姑娘三钱,配伍金银花五钱、薄荷二钱、桔梗三钱、甘草一钱,加水煎服。

服药一帖,患者高热渐退;三帖过后,咽喉肿痛缓解,能开口说话;五帖服完,竟痊愈如初。富商大喜,欲以重金相谢,沈敬之婉拒道:“我非为钱财而来,只求将民间本草智慧整理成册,造福更多百姓。”他将此病例详细记录,注明红姑娘“善清上焦肺热,利咽止痛之力尤着”,为红姑娘的中医应用增添了实证。

沈敬之在昌平期间,还发现红姑娘的根、叶亦可入药。根煎服能治湿热黄疸,叶捣烂外敷可疗皮肤湿疹。他将这些发现一一记录,结合古籍中“瓜囊”的记载,梳理出红姑娘的药用脉络,感慨道:“民间多口传之学,虽无典籍佐证,却历经实践检验,此乃中医之瑰宝也。”

第四回故宫阶前植仙草宫妃病愈赞奇珍

沈敬之整理的红姑娘药用经验,随着他的足迹传遍南北。数年后,这株草木竟传入宫中。彼时正值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宫中妃嫔多来自各地,水土不服者甚众,常有咽喉不适、肺热咳嗽之症。太医院太医听闻红姑娘疗效奇特,便派人前往昌平采集,移栽于故宫金殿前的花坛中。

金殿前的红姑娘,得宫中水土滋养,长得格外繁盛。每至深秋,红萼缀枝,与琉璃瓦相映,煞是好看。宫人闲暇之时,常采摘红姑娘鲜果,用冰糖腌制,当作零食,既能解馋,又能清热利咽。纳兰性德曾入宫赴宴,见宫人争相采摘红果,随口吟出“玉墀争采红姑娘”的诗句,一时传为美谈。

元顺帝年间,淑妃王氏染病,咳嗽不止,痰黄黏稠,咽喉肿痛,饮食难下。太医院太医诊治多日,用了不少名贵药材,病情却未见好转。恰逢宫中红姑娘成熟,有老宫人向太医举荐:“此果能治咽喉肿痛,不如一试?”

太医虽心存疑虑,但见淑妃病情危急,便姑且一试。他取新鲜红姑娘五钱,去萼洗净,与川贝母三钱、沙参五钱、冰糖一两同煮,制成膏剂,让淑妃每日服用两次。服药次日,淑妃咳嗽减轻;三日后,痰少咽痛缓解;一周之后,竟痊愈如常。

淑妃大喜,对红姑娘赞不绝口,称其为“仙草”。元顺帝听闻后,亦对这株来自民间的草木另眼相看,下令太医院详细研究其药用价值。太医们结合宫中病例,对红姑娘的性味功效、配伍应用进行了系统整理,记录于宫廷医案中,称其“性寒,味酸苦,归肺、肝经,清热解毒,利咽化痰,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痰热哮喘”。

红姑娘入宫,不仅为宫廷增添了一抹亮色,更让其药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认可。宫中的应用经验,又通过太医、宫人传至民间,与民间实践相互印证、补充。人们发现,红姑娘不仅可配伍名贵药材,亦可单用,鲜品、干品皆可入药,方便易得。而故宫金殿前遍生红姑娘的景象,也让“红姑娘”的名字愈发响亮,流传更广。

这株源于贞魂、成于音讹、兴于实践的草木,在宫廷与民间的互动中,其药用智慧不断丰富。只是,红姑娘的传奇并未就此止步,它在历史的长河中,还将经历更多考验,积累更多经验,在下卷中续写更为波澜壮阔的本草故事。

(上卷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