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竞技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 第7章 霜毛兽·冰原星

第7章 霜毛兽·冰原星(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一节:融冰绝粮:冰封的绝境

M27星球火球区的最北端,一片横跨300公里的极地冰原,曾是被冰雪守护的纯净净土。千万年来,这里被厚达百米的永久冰盖覆盖,冰盖如同一整块巨大的水晶,平整光滑,反射着恒星的冷光;平均气温低至-30℃,凛冽的寒风卷着细密的雪粒,在冰面上划出一道道银白色的痕迹,如同大自然的刻痕。

叶云天站在雪地越野车的车顶,望着眼前这片荒芜的冰原,心中满是沉重。他想起联盟生态档案中的记载:千万年前,从冰原星迁徙而来的霜毛兽,在此安家落户。它们体型如熊,体长约2.5米,肩高1.3米,通体覆盖着厚实的白色长毛,毛发长达15厘米,如同蓬松的雪团;长毛下藏着细密的绒毛,能锁住空气,形成天然的保温层,抵御极寒;脚掌宽大,直径约30厘米,底部带着厚实的防滑肉垫,肉垫上布满细小的凸起,便于在光滑的冰面上行走;它们没有锋利的牙齿,却长着适合啃食藻类的扁平臼齿,臼齿表面有细密的纹路,能高效研磨冰藻。

冰藻是霜毛兽唯一的食物来源,这种适应极寒环境的藻类,通体呈淡绿色,附着在冰层下方,依赖冰原深处的低温微生物分解岩石中的矿物质(铁、钙、磷等),获取生长所需的养分。霜毛兽会用坚硬的爪子(爪尖角质层厚度达5毫米)刨开表层10-15厘米厚的冰层,啃食冰藻——这种富含蛋白质(含量达35%)和脂肪(含量达20%)的食物,能让它们在极寒环境中维持体力,储存能量过冬。

全盛时期,冰原上有近千只霜毛兽,它们成群结队地在冰面上活动,刨冰时发出“咚咚”的沉闷声响,觅食后相互梳理毛发,幼兽在冰面上追逐嬉戏,白色的身影与冰雪融为一体,成为极地冰原最具代表性的生命景观。叶云天曾在联盟的极地生态馆里见过标本:霜毛兽的毛发洁白光亮,体态健壮,爪子锋利而厚实,眼中透着灵动的光芒,仿佛能感受到它们在冰原上奔跑的活力。

可此刻,当叶云天团队的雪地越野车碾过斑驳的冰面,驶入这片冰原时,眼前的景象却只剩下触目惊心的荒芜。

永久冰盖已经大面积融化,露出了底下灰褐色的岩石和泥泞的冻土,冻土中混合着融化的冰水和工业排放的微量污染物,形成了一片片浑浊的水洼,水洼表面漂浮着细小的油膜,反射着刺眼的光。原本连绵平整的冰面变得坑坑洼洼,布满了融化后形成的裂缝,部分裂缝宽达1米,深不见底,边缘的冰层尖锐锋利,如同刀刃。

寒风依旧凛冽,但卷起的不再是纯净的雪粒,而是混杂着尘土和冻土颗粒的雪尘,打在脸上生疼。越野车的防滑轮胎碾过冰面和冻土的交界处,发出“咯吱咯吱”的刺耳声响,车身剧烈颠簸,如同在惊涛骇浪中航行。

行驶了一个小时,才在一处残存的冰坡下,发现了第一只霜毛兽。

它蜷缩在冰坡的阴影里,身体瘦得只剩一副骨架,原本厚实的白色长毛变得干枯杂乱,纠结成一团,部分毛发脱落,露出底下苍白的皮肤,皮肤因长期暴露在寒风中,出现了细密的裂口,渗出的血迹已经凝固成暗红色的硬块。肋骨在皮下清晰可见,如同凸起的礁石,随着微弱的呼吸起伏;腹部凹陷,几乎贴到了脊椎,显然已经很久没有进食。

听到越野车的声音,它缓缓抬起头,眼神浑浊而疲惫,布满了血丝,没有丝毫警惕或攻击性,只有深深的无力感。它尝试着站起来,前肢微微用力,却踉跄了一下,身体晃了晃,又重重地跌回冰面,发出一声沉闷的声响,嘴角溢出少量白色的泡沫——那是长期饥饿导致的代谢紊乱。

“太惨了……”小陈握着方向盘的手微微收紧,指节泛白,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心疼,“它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看它的爪子,都磨破了。”

叶云天顺着小陈指的方向看去,霜毛兽的前爪爪尖已经磨损,角质层破裂,露出了粉红色的肉垫,上面沾着泥土和冰碴,显然是之前为了寻找食物,在岩石和冻土上反复刨挖导致的。

林溪立刻拿出“寒境-Ⅳ型”便携式检测设备,跳下越野车,小心翼翼地靠近霜毛兽——保持着十米的距离,避免惊扰到它。她用采样器采集了冰面下的土壤样本、少量融化的冰水,还捡起了一块霜毛兽的粪便样本(干燥坚硬,几乎没有有机物残留)。

检测结果在设备屏幕上快速弹出,数据刺眼:“冰原平均气温:-15℃(十年前为-30℃,升高15℃);冰盖厚度:20米(十年前为105米,缩减81%),融化速率:0.5米/月;土壤温度:-12℃(低温微生物存活阈值为-20℃以下);低温微生物数量:0CFU/g(检测下限以下);冰水样本:冰藻基因片段含量0.01ng/L(无活性),含微量工业污染物(氟化物、重金属);粪便样本:有机物含量1.2%(正常为25%),仅检测到少量苔藓纤维,无冰藻残留。”

“原因很明确了。”林溪将检测报告递给叶云天,语气沉重得如同冰原的岩石,“温室效应导致冰原温度升高,冰盖加速融化,低温微生物无法存活——这种微生物属于嗜冷菌,只能在-20℃以下的厌氧环境中生存,温度一旦超过-15℃,细胞内的酶就会失活,快速死亡。微生物没了,无法分解岩石中的矿物质,冰藻失去了养分来源,自然就灭绝了。霜毛兽没有了食物,只能啃食少量干枯苔藓,根本无法满足能量需求,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工业污染物也加剧了它们的困境。”小陈补充道,“火球区的工厂排放的废气,通过大气环流飘到这里,溶解在融化的冰水中,污染了土壤和水源,就算有少量冰藻存活,也会被污染物毒害。”

团队在冰原上巡查了整整两天,乘坐雪地越野车,沿着预设的航线,覆盖了整个冰原的核心区域。他们携带的“寒影-Ⅴ型”红外探测器,能穿透冰层和岩石,捕捉霜毛兽的热成像信号;地面排查时,队员们穿着防滑冰鞋,小心翼翼地走过裂缝遍布的冰面,不放过任何一处隐蔽的冰坡和岩石缝隙。

最终的统计结果让所有人沉默:整个极地冰原,仅存23只霜毛兽。它们分散在冰原的各个角落,大多蜷缩在残存的冰坡或岩石缝隙中,状态与第一只见到的霜毛兽大同小异——瘦骨嶙峋、毛发干枯、眼神疲惫,部分个体还出现了皮肤溃烂、关节肿胀的症状,显然是长期营养不良和环境污染导致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23只霜毛兽中,17只为老年个体(年龄超过12岁,接近霜毛兽15岁的寿命上限),6只为成年个体,没有一只幼兽,甚至没有一只处于青壮年的个体。它们彼此间的距离超过10公里,没有任何群体活动的迹象,整个种群都笼罩在灭绝的阴影下。

“我们找到一只受伤的母兽。”第二天下午,负责南部区域排查的队员发来通讯,声音急切,“它的后腿被冰裂缝划伤了,血流不止,已经无法移动。”

叶云天立刻带领林溪和医疗队员赶过去。在一处宽约80厘米的冰裂缝旁,他们找到了这只母兽。它的后腿有一道长约15厘米的伤口,伤口边缘被冰碴划得参差不齐,暗红色的血液已经凝固,与冰雪混合在一起,形成了肮脏的硬块。它蜷缩在裂缝旁,身体不停颤抖,看到有人靠近,眼中闪过一丝恐惧,却无力反抗。

“必须立刻救治。”林溪拿出便携式医疗箱,里面装有联盟特制的低温止血剂和抗菌药膏,“它的伤口已经感染,如果不处理,会引发败血症,活不过三天。”

医疗队员小心翼翼地靠近,用温和的声音安抚着母兽,同时快速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清除血渍和污物,然后涂抹上止血剂和抗菌药膏,最后用生物可降解的绷带将伤口包扎好。林溪还为它注射了一支高能营养液,营养液能快速补充能量,帮助它恢复体力。

看着母兽的呼吸逐渐平稳,林溪叹了口气:“就算伤口愈合,它也很难存活,没有食物,一切都是徒劳。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冰原星,找到低温微生物和冰藻的培育方法。”

“再晚一点,它们可能就撑不住了。”叶云天看着远处一只艰难啃食着干枯苔藓的霜毛兽,苔藓在它的齿间毫无光泽,根本无法下咽,语气坚定,“立刻启动基因匹配,定位冰原星。”

林溪立刻投入工作。她从那只母兽的粪便样本中,提取到了少量残留的冰藻基因片段——尽管冰藻已经在M27灭绝,但霜毛兽的消化系统对食物的降解速度较慢,粪便中还残留着千万年来未完全降解的基因痕迹。这种基因片段带着明显的耐寒特征,碱基序列中包含着一段“抗冻蛋白编码”,能让冰藻在-30℃的环境中保持细胞活性。

将这段基因输入星际联盟数据库后,匹配工作很快有了结果。仅仅一天后,匹配成功的提示音就在移动实验室里响起:

“星球名称:冰原星;坐标:银河系边缘地带,赤经03h42,赤纬+78°15′,距离M27约2.5万光年;生态类型:地表覆盖千米厚永久冰盖,冰层下遍布低温微生物(寒息菌)和冰藻(凝霜藻),平均气温-50℃,大气纯净度99.9%;核心特征:星球地核散热缓慢,冰层下形成稳定的低温厌氧环境,岩石富含铁、钙、磷等矿物质,为寒息菌提供充足的营养来源;匹配基因相似度:98.2%,‘抗冻蛋白编码’完全一致。”

数据库资料显示,冰原星是一颗被永久冰雪覆盖的星球,其冰层下10-50米处,存在着庞大的寒息菌菌群,这种微生物能在-50℃的环境中存活,通过分解岩石中的矿物质,产生冰藻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养分;凝霜藻则附着在冰层内壁,形成厚厚的藻层,是雪灵兽(霜毛兽的近亲)的主要食物来源。霜毛兽的祖先正是依赖这种稳定的食物来源,在冰原星繁衍生息了数亿年,直到一千万年前,冰原星遭遇彗星撞击,部分冰盖破裂,寒息菌和凝霜藻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它们才乘坐星际漂流舱,迁徙到了M27的极地冰原。

“准备出发。”叶云天没有丝毫犹豫,对团队下达指令,“小陈,检修‘云月号’飞船,重点检查超低温防护系统和生命维持系统,冰原星的环境极为恶劣,必须做好万全准备;林溪,带上超低温防护装备、微生物培养设备、土壤样本采集工具、破冰设备;医疗队员,准备足够的低温环境应急药品和霜毛兽的营养液;其他队员,整理好所有数据和样本,我们三天后出发。”

第二节:冰原秘境:寒息之源

三天后,M27星球的太空港口,“云月号”飞船缓缓升空,朝着银河系边缘的冰原星飞去。这次的航程长达2.5万光年,需要穿越一片星际冰尘带,飞船启动了最高级别的防护盾,同时开启了超低温保温系统,确保舱内温度稳定在25℃。

十二天后,“云月号”抵达冰原星的轨道。透过舷窗望去,这颗星球呈现出纯粹的银白色,整个地表被永久冰盖覆盖,没有任何陆地或海洋的痕迹,冰盖平整得如同镜面,反射着恒星的光芒,刺眼得让人无法直视。大气层极其稀薄,几乎不含杂质,呈现出淡淡的蓝色。

“云月号”在一片广阔的冰原上降落,着陆舱打开的瞬间,一股极致的寒冷就扑面而来,即便飞船的舱门有保温屏障,也能感受到刺骨的寒意。队员们穿上“寒甲-Ⅷ型”超低温防护服,这种防护服采用了多层纳米保温材料和液态氦冷却系统,能抵御-100℃的极端低温,内置的生命维持系统能提供8小时的氧气和热量供应,头盔上的防雾面罩能清晰观察外界环境。

刚走出飞船,地表温度检测仪显示,此刻的气温为-55℃,呼出的气体瞬间凝结成白色的冰雾,落在防护服上,形成细小的冰粒。寒风卷着细密的雪粒,在冰面上呼啸而过,风速达到了每秒20米,打在防护服上,发出“呼呼”的声响,却无法穿透保温层。

眼前的冰原星,是一片纯粹的白色世界。永久冰盖厚达1200米,平整得没有一丝起伏,冰面下隐约能看到淡绿色的光斑,那是成片的凝霜藻。没有任何植被,没有任何裸露的岩石,只有无边无际的冰雪,纯净得不含一丝杂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冰晶气息,清新得让人精神一振。

“这里的低温微生物和冰藻,都在冰层下方。”林溪举着“寒探-Ⅵ型”地质探测仪,仪器的屏幕上显示着冰层下的三维结构,“探测仪显示,冰层下10米处,有大量的微生物活动信号,能量强度很高,还有成片的高密度区域,应该是凝霜藻的分布区。”

团队乘坐特制的“破冰-Ⅲ型”破冰车,这种车辆采用了低温resistant合金材质,配备了大功率钻头和破冰铲,能在千米厚的冰层上钻孔、行驶。破冰车在冰面上行驶了约五公里,选择了一处微生物信号最强的区域,停下后,启动了顶部的钻头。

钻头旋转着钻入冰层,发出“嗡嗡”的声响,冰屑被高速旋转的钻头带出,落在冰面上,形成了一堆白色的冰堆。经过两个小时的钻孔,一个直径两米的冰洞终于打通,冰层下的低温气体喷涌而出,在洞口形成了一层厚厚的白霜。

冰洞下方,冰层呈现出半透明的淡蓝色,能清晰地看到附着在冰层内壁的淡绿色凝霜藻——它们密集地生长着,如同一片水下草原,藻层厚度约5厘米,表面光滑,泛着湿润的光泽,光合作用产生的微小气泡附着在藻体表面,如同珍珠般晶莹。

破冰车的机械臂伸入冰洞,小心翼翼地采集了少量凝霜藻样本和冰层下的土壤样本(岩石碎末和微生物菌群的混合物)。样本被放入保温采样盒中,迅速带回飞船的移动实验室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让所有人振奋:“凝霜藻:蛋白质含量38%,脂肪含量22%,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成分优于M27本土冰藻;寒息菌:活性指数12.7(M27巅峰时期为1.3),数量达到3.2×10?CFU/g,能在-20℃至-50℃的环境中存活,分解岩石矿物质的效率是M27低温微生物的5倍;土壤样本:富含铁、钙、磷等矿物质,无任何污染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