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木星·气态巨核(1 / 2)
“云月号”的主引擎发出低沉而稳定的嗡鸣,蓝紫色的等离子焰流在宇宙真空里拉出一道细长的光痕,将金星逐渐甩向身后。舷窗外,那颗被稠密黄色云层包裹的星球仍在散发着灼人的光晕,云层如同煮沸的鎏金岩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翻滚涌动,偶尔有银白色的闪电在云层深处撕裂出转瞬即逝的裂隙,暴露出下方更炽热的岩层轮廓。
林辰调整着观测屏的焦距,指尖划过冰凉的触控面板,屏幕上金星的光谱分析数据实时跳动:“指挥官,我们已完全脱离金星引力圈,当前航速0.3倍光速,正在向木星轨道修正航线。”他的目光掠过屏幕角落的温度监测仪,“金星外层大气温度仍维持在460℃,硫化物云层的腐蚀性粒子浓度未出现异常衰减,幸好我们提前加固了船体外部的抗腐蚀涂层。”
叶云天站在观测舱中央,手掌轻轻贴在冰凉的舷窗玻璃上,仿佛还能感受到金星传递来的残余热量。他望着那颗逐渐缩小的黄色星球,脑海中闪过在金星地表执行任务时的场景——黏稠的硫酸雨、扭曲的岩石地貌、足以熔化普通合金的高温。“关闭金星观测通道,全力监测木星轨道环境。”他收回目光,转身看向控制台前的林辰,“预计多久抵达木星引力影响范围?”
“按照当前航线,约72小时后进入木星外层轨道。”林辰调出星际导航图,屏幕上一条亮蓝色的航线贯穿太阳系,终点处那颗气态巨行星的图标正缓慢旋转,“木星的磁层强度是地球的倍,磁场范围延伸至700万公里外,可能会对飞船的通讯系统造成干扰,我已提前启动磁屏蔽装置。”
三天的星际航行在单调的引擎嗡鸣与数据监测中悄然流逝。当“云月号”驶入木星引力圈时,最初只是舷窗外一个比其他行星稍亮的光斑,随着飞船不断逼近,那光斑逐渐膨胀,一点点占据更多的视野。直到航行至木星100万公里处,这颗太阳系的“巨行星之王”终于完整地铺满了整个舷窗,其磅礴的体量带来的视觉冲击,让观测舱内的船员们不约而同地屏住了呼吸。
木星的表面如同一块被上帝打翻的调色盘,红褐色与乳白色的云带交织缠绕,形成了平行于赤道的巨大条纹,这些条纹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以不同的速度在大气层中流动,faster的白色云带时速可达400公里,与较慢的红褐色云带相互摩擦,产生出剧烈的湍流。在南半球,一个巨大的椭圆形红斑格外醒目,那便是闻名太阳系的“大红斑”——一场持续了至少300年的超级风暴。此刻,它正如同一只琥珀色的巨眼,在五彩云层中缓缓转动,风暴边缘的气流形成了细密的螺旋纹路,偶尔有青蓝色的闪电在红斑中心炸裂,照亮了下方更深层的暗褐色云层。
“大红斑的直径约公里,足以容纳两个地球。”林辰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惊叹,手指在屏幕上滑动,调出风暴的实时数据,“当前风暴核心时速640公里,是地球上五级飓风的三倍以上,这种强度的风暴已经在木星大气层中持续了数百年,从未停歇。”
叶云天凝视着那片翻滚的红斑,目光深邃:“木星的环境比我们预想的更复杂。林辰,再次确认抗风暴护盾和压力缓冲系统的状态,确保万无一失。”他顿了顿,按下通讯器,“通知尘羽和磁岩,十分钟后到主控舱集合,准备对接木星气旋采集站。”
通讯器那头传来两声清晰的回应。片刻后,主控舱的舱门滑开,尘羽和磁岩走了进来。
尘羽的身材纤细,比普通人类略矮一些,淡紫色的皮肤在主控舱的冷光下泛着一层柔和的莹润光泽。她的发丝并非实体,而是由无数细碎的银蓝色星尘颗粒组成,行走时,这些星尘颗粒会随着她的动作轻轻飘散,又在她身后重新聚拢,如同有生命般。此刻,她正用指尖轻轻梳理着鬓边的星尘,眼神好奇地投向舷窗外的木星:“这颗行星的大气流动很特别,氢氦气体的浓度梯度比星尘星复杂得多。”
站在她身旁的磁岩则截然相反,他的身高接近两米,体表覆盖着层层叠叠的银灰色磁晶鳞片,鳞片边缘呈六边形,拼接得严丝合缝,在灯光下反射出冷硬的金属光泽。他的双手宽大,指尖有细小的磁控节点,说话时,胸腔会发出低沉的共鸣,带动鳞片微微震动:“木星的磁场强度超出预期,磁悬浮开采舱的磁场调节系统需要提前校准。”
叶云天点了点头,将全息屏幕转向两人:“这是木星气态能源队提供的坐标,气旋采集站位于赤道上空3000公里处,我们需要避开左侧的高能气旋区。”他指着屏幕上一片标注为红色预警的区域,“那里的风速已达500公里/小时,护盾虽能抵御,但尽量避免正面冲击。”
“收到。”尘羽和磁岩异口同声地回应。
“云月号”开始降低航速,主引擎的焰流逐渐收敛,侧翼推进器启动,调整着飞船的姿态,缓缓向木星大气层深处穿透。进入大气层的瞬间,飞船遭遇了强烈的气流冲击,船体轻微晃动起来,观测屏上的气压数值开始急剧攀升。舷窗外,原本清晰的云层瞬间变得浓密,如同奔腾的彩色巨浪,红褐色的气流裹挟着银白色的闪电,在云层中撕裂出一道道耀眼的光痕,闪电的频率越来越高,几乎连成了一片光幕,照亮了周围翻滚的云涛。
“气压1.2地球大气压,温度-145℃,正在持续上升。”林辰紧盯着仪表盘,快速报出数据,“抗风暴护盾已激活,压力缓冲系统运行正常。”
叶云天的手指悬在操控面板上方,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保持航线稳定,推进器功率提升10%,抵消气流阻力。”
飞船在颠簸中持续下降,穿过一层又一层浓密的云层,颜色从外层的淡褐色逐渐变为中层的红褐色,再到内层的深紫色。当飞船抵达赤道上空3000公里处时,一片悬浮在气流中的巨大建筑群突然出现在舷窗外,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那便是木星气旋采集站。它由数十个巨大的“气囊式漂浮平台”组成,每个平台的直径都超过1公里,表面覆盖着一层半透明的坚韧抗压薄膜,薄膜呈淡蓝色,表面有细密的能量纹路在缓慢流动,如同生物的血脉。平台内部填充着经过压缩的轻质惰性气体,使其能在木星的强气流中稳定漂浮,远远望去,就像一群漂浮在彩色云海中的巨型肥皂泡。平台之间用直径超过10米的高强度合金管道连接,管道表面包裹着隔热层,颜色为银灰色,与周围的彩色云层形成鲜明对比。管道末端延伸出数百根细长的采集导管,这些导管呈银白色,直径约半米,如同无数根柔软的触手,深深插入下方的氢氦大气层中,每一根导管的顶端都有蓝色的能量光环闪烁,将气态能源源源不断地汲取上来。远处,几艘小型运输艇正在平台间艰难穿梭,艇身两侧的稳定翼展开,抵御着强烈的气流冲击,艇尾的推进器喷出蓝色的能量流,在云层中留下一道道短暂的轨迹。
“M27的‘云月号’,这里是木星气态能源队,我是队长雷克斯。”通讯器里传来一个洪亮粗犷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气流干扰杂音,“准许降落在主采集平台的1号停泊区,注意规避左侧的气旋流,风速已达500公里/小时。”
叶云天通过舷窗望去,主采集平台左侧的云层正剧烈翻滚,形成一道宽约50公里的深褐色气旋,气旋的中心呈黑色,边缘的气流高速旋转,卷起无数细小的云絮,如同一条盘旋在云海中的巨蛇,随时可能吞噬一切靠近的物体。“明白。”叶云天回应道,同时操控着飞船,“启动侧翼推进器,调整姿态,规避气旋流。”
“云月号”的侧翼推进器喷出两道精准的蓝色能量流,飞船如同一只灵活的银箭,绕开了那道危险的气旋,稳稳地向着主采集平台的1号停泊区飞去。停泊区的地面是由厚重的合金板铺设而成,表面有防滑纹路,周围装有一圈能量屏障,用于抵御气流冲击。当飞船的起落架接触到地面的瞬间,传来轻微的震动,能量屏障自动关闭,停泊区的指示灯由红转绿。
“云月号”成功着陆。
舱门缓缓滑开,一股混杂着氢气流的强风瞬间扑面而来,带着刺骨的寒意,险些将率先起身的林辰吹倒。他下意识地扶住舱门边缘,脸上露出一丝惊讶:“这里的风速比预期的更大。”
叶云天走在最前面,他穿着M27特制的轻便抗压服,服装表面的能量纹路自动激活,形成一层无形的护盾,抵御着强风和低温。他抬头望去,停泊区的平台上,已经站着一群等候已久的木星人类。
他们的身材高大魁梧,平均身高超过两米,比M27的人类高出不少。皮肤呈深灰色,表面有一层细密的角质层,这是长期适应木星强辐射和高压环境进化出的特征。他们穿着厚重的抗压抗风暴服,服装主体为深灰色,表面有蓝色的能量纹路,这些纹路能实时调节服装内部的气压和温度,确保穿着者的舒适。服装的头盔呈流线型,面罩是透明的高强度材料,能清晰地看到里面的面容。
为首的是一名高达两米三的壮汉,肩宽背厚,如同一座铁塔。他没有戴头盔,深灰色的皮肤上,一道从左眉骨延伸到下颌的浅浅疤痕格外醒目,眼神如同木星的风暴般锐利,透着一股久经沙场的坚毅。他的胸前佩戴着一枚金色的徽章,徽章上是一个旋转的气旋图案,周围环绕着“木星气态能源队”的字样,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金属光泽——他正是雷克斯队长。
“叶云天指挥官,欢迎来到木星!”雷克斯大步走上前,伸出厚实的手掌,手掌上布满了老茧,指关节粗大。叶云天也伸出手,两人用力握了握,雷克斯的手劲极大,让叶云天感受到了明显的压力。“早就听说你们在地球和金星的壮举,地球的新能源转化技术,金星的硫化物资源利用,都是太阳系的典范。”雷克斯的声音如同洪钟,带着一丝急切,“木星的能源难题,困扰了我们几百年,现在,终于盼到你们了!不过在谈合作前,我得让你们看看,我们木星人是怎么‘守着宝藏却饿肚子’的。”
叶云天微微一笑:“雷克斯队长客气了,星际合作,就是为了互通有无。我们很乐意协助木星解决能源问题。”
雷克斯点了点头,转身指了指停泊区边缘的几辆小型悬浮车:“请跟我来,我带你们去核心区域看看。”
悬浮车的体型不大,能容纳五人,车身由轻质合金制成,底部装有磁悬浮装置,能在平台上平稳行驶。雷克斯亲自驾驶一辆,叶云天、尘羽、磁岩和林辰坐在后面。悬浮车启动后,平稳地驶离停泊区,沿着平台间的通道行驶。通道两侧是巨大的合金管道,管道内部传来“呼呼”的气流声,那是气态氢在管道中高速流动的声音。部分管道的连接处,有淡蓝色的气体泄漏出来,这些气体刚一接触到空气,就被周围的小型回收装置快速吸走——回收装置的表面有蓝色的能量场,能将泄漏的气态氢吸附并回收,避免浪费和安全隐患。
“这是我们的气态氢采集导管。”雷克斯指着下方延伸进云层的细长管道,通过悬浮车的透明底板,能清晰地看到那些银白色的导管如同触手般深入下方的彩色云海,“木星的氢能源无穷无尽,据我们测算,仅外层大气层的气态氢储量,就相当于100万个地球的化石能源总量。我们的采集技术能高效汲取大气层中的气态氢,每天的采集量足以供应十个地球的能源需求。”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但很快又转为无奈,“但问题是,我们‘抓’得进来,却‘炼’不干净。”
悬浮车行驶了大约十分钟,抵达了采集站的核心区域——提纯车间。车间是一座巨大的圆柱形建筑,高度超过50米,直径达200米,外墙由耐高温抗压的复合材料制成,表面有许多通风口和观测窗。悬浮车停靠在车间入口处,众人下车后,跟着雷克斯走进车间。
一进入车间,巨大的机器轰鸣声便扑面而来,震得人耳膜发颤。车间内的空间十分广阔,数十台巨大的提纯设备整齐排列着,这些设备高达30米,呈圆柱形,表面布满了管道和仪表,淡蓝色的气态氢通过管道进入设备,在设备内部经过多层过滤后,再输送到旁边的储存罐中。储存罐同样巨大,呈银白色,表面有液位计和压力计,实时显示着罐内的情况。
叶云天的目光扫过设备的显示屏,注意到显示屏上的氢气纯度数值始终停留在85%左右,而且部分设备的外壳温度明显偏高,管道的连接处有轻微的腐蚀痕迹。他走到一台提纯设备前,仔细观察着设备内部的过滤层——透过设备的观测窗,能看到过滤层呈现出暗黄色,表面有许多附着物,显然已经被杂质堵塞。
“我们的提纯技术最多只能将氢气纯度提升到85%。”雷克斯走到叶云天身边,指着显示屏上的数值,语气中满是无奈,“这里面混杂着甲烷、氨、硫化物等数十种杂质,这些杂质的化学性质十分活跃,尤其是硫化物,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他伸手摸了摸设备的外壳,“这种低纯度氢气,只能用于普通的能源供应,比如居民用电、基础工业生产。但我们木星的高精度能源设备——比如星际飞船引擎、大型能源转化站的核心部件,都需要99.9%以上的高纯度氢气,否则杂质会磨损设备的内部零件,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故障。”
一名木星技术人员快步走了过来,他穿着与雷克斯同款的抗压服,只是胸前的徽章等级稍低。他向雷克斯点了点头,然后操作着设备侧面的控制面板,将少量提纯后的氢气导入一个小型测试仪器中。仪器的屏幕亮起,快速显示出检测结果,几秒钟后,屏幕上出现了红色的报警信号,同时发出“滴滴”的警报声:“杂质含量15%,不符合高精度设备使用标准。”
“你看,就是这样。”雷克斯叹了口气,示意技术人员关闭仪器,“我们尝试过各种方法升级过滤层,从碳纤维到纳米陶瓷,甚至用过从土星进口的高强度过滤材料,但都没用。木星大气中的杂质种类太多,而且部分杂质会与过滤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过滤层很快就会失效。”他伸出手指,指着设备上的腐蚀痕迹,“这些设备,平均每三个月就要更换一次过滤层,每年因为设备磨损更换的部件,价值相当于木星半年的能源出口额,浪费的能源和资源不计其数。”
林辰皱了皱眉:“不能通过化学方式分解这些杂质吗?”
“试过了。”雷克斯摇了摇头,“这些杂质的组成十分复杂,而且在高压环境下会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普通的化学分解方法根本不起作用,反而会产生新的有害物质。”他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渴望,“更可惜的是,我们知道木星核心有更珍贵的宝藏,却碰不到。”
说完,他带领众人离开提纯车间,前往采集站的观测中心。观测中心是一座半球形的建筑,顶部是巨大的透明穹顶,能直接看到外面翻滚的彩色云层。中心内部,一面巨大的全息屏幕占据了整面墙壁,屏幕上展示着木星内部的结构剖面图,从外层大气层到核心区域,每一层的结构都清晰可见。
“你们看。”雷克斯指着全息屏幕,“从外层大气层到1.3万公里深处,是气态氢和液态氢的过渡区,这里的氢气体积被高压压缩,逐渐从气态转变为液态;再往下,便是核心区域的液态金属氢——那片被高温高压包裹的金色海洋。”
屏幕上,核心区域的液态金属氢泛着耀眼的金光,如同融化的黄金,在高温高压下缓缓流动,偶尔有细小的气泡从液体中升起,又迅速破灭。周围的环境参数实时标注在屏幕一侧:压力3000万地球大气压,温度2万℃。
“那就是液态金属氢。”雷克斯的声音带着一丝痴迷,“它的能量密度是气态氢的10倍,而且燃烧后只产生水,零污染,是宇宙中最优质的清洁能源之一。一块立方米大小的液态金属氢,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吨标准煤,足以供应一座百万人口城市一年的能源需求。”他的眼神中满是渴望,“如果能开采出液态金属氢,不仅能解决木星的能源问题,还能成为整个太阳系的能源中心。但它藏在3000万大气压、2万℃的核心区域,我们的无人探测器最多只能深入到5000公里处,就会被高压压碎,根本无法靠近液态金属氢区域。”
说着,他示意工作人员播放探测器失事的影像。屏幕上,一艘小型无人探测器缓缓向着木星核心下降,探测器的外壳由高强度合金制成,表面覆盖着耐高温涂层。起初,探测器运行正常,不断传回周围的环境数据。但当深度达到5000公里时,屏幕上的画面开始出现抖动,探测器的外壳逐渐变形、凹陷,表面的涂层开始脱落,露出里面的金属结构。随着深度继续增加,变形越来越严重,探测器的机械臂断裂,天线弯曲,最终在一声刺耳的巨响中解体,屏幕瞬间变黑,信号彻底消失。
“这是我们最新一代的无人探测器,采用了目前太阳系最先进的抗压材料,能抵御1000万地球大气压的压力。”雷克斯的语气中满是不甘,“但在木星核心区域的3000万大气压面前,还是不堪一击。我们尝试过各种抗压材料,从金刚石复合材料到超硬碳纳米管,甚至用过外星进口的特种材料,但都无法抵御核心区域的极端压力。”他看着屏幕上那片金色的液态金属氢海洋,“我们能‘抓’到大气层的气态氢,却‘炼’不好;知道核心有液态金属氢,却‘挖’不深,这简直是对木星能源队的羞辱。”
观测中心内的木星技术人员们都沉默着,他们的脸上带着沮丧的神色,有人低头看着地面,有人望着屏幕上的液态金属氢,眼中充满了渴望,却又无能为力。一名年轻的技术人员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显然对这种“守着宝藏却无法利用”的困境感到无比憋屈。
叶云天看着屏幕上的木星核心结构,心中若有所思。他转头看向尘羽和磁岩,两人也正皱着眉头,似乎在思考解决方案。尘羽的星尘发丝轻轻飘动,指尖泛着淡淡的银光,显然在分析氢气提纯的问题;磁岩的磁晶鳞片微微发亮,眼神专注地盯着屏幕上的压力数据,在脑海中构思着抗压开采的方案。
当天下午,合作会议在采集站的会议室召开。会议室的空间宽敞,中央是一张圆形的全息会议桌,周围摆放着数十把悬浮座椅。全息屏幕上,清晰地展示着木星的能源采集数据、氢气纯度分析报告、木星核心区域环境参数,以及现有提纯设备和探测器的技术图纸。叶云天、尘羽、磁岩与雷克斯及木星的十余名技术专家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雷克斯队长,各位木星的朋友。”叶云天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M27的星尘星和磁晶星,分别在气体提纯和高压环境开采方面有着成熟的技术。在来木星的途中,我们已经对木星的环境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木星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三项技术支援方案,帮助你们‘炼好’气态氢,‘挖深’液态金属氢。”
他抬手在全息屏幕上轻点,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方案的详细内容。“第一项,解决氢气提纯问题——共享M27的‘星尘星气体提纯技术’。”
尘羽站起身,走到屏幕前,她的指尖泛起淡淡的银光,一团细碎的银蓝色星尘状物质出现在她掌心。这团星尘直径约5厘米,悬浮在她的掌心上方,如同一个微型的星云,闪烁着柔和的光芒。“这是星尘粉末,产自星尘星的星际尘埃带,经过特殊的高温高压处理后,其微观结构呈多孔状,孔径仅为0.1纳米,恰好能吸附气体中的各类杂质分子,而不会与氢气分子发生反应。”
她轻轻挥手,掌心的星尘粉末飞向全息屏幕,屏幕上立刻放大显示出星尘粉末的微观结构——无数细小的多孔颗粒相互连接,形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如同一个巨大的吸附网。“我们将星尘粉末填充到提纯设备的过滤层中,当气态氢通过过滤层时,星尘粉末会像磁铁一样,将甲烷、氨、硫化物等杂质分子牢牢吸附在多孔结构中,只让纯净的氢气分子通过。”
她顿了顿,继续解释:“这种提纯技术的核心优势是效率高、寿命长。星尘粉末的吸附容量是你们现有过滤材料的10倍,能吸附自身重量50倍的杂质;而且它的化学性质极其稳定,不会与任何杂质发生反应,也不会被硫化物腐蚀。更重要的是,它能通过高温再生——当吸附达到饱和后,只需将过滤层加热到800℃,杂质分子就会被释放出来,星尘粉末就能恢复吸附能力,重复使用,使用寿命可达5年。”
全息屏幕上出现了升级后的提纯设备示意图:原有的过滤层被替换为星尘粉末填充层,填充层分为三层,每层厚度为5厘米,中间设有温度传感器和加热装置,用于星尘粉末的再生;配套增加了高温再生装置和杂质回收装置,再生过程中释放的杂质会被回收装置收集,进行集中处理,避免污染环境。“经过我们的模拟测算,使用这种技术后,你们的氢气纯度能从85%提升至99.9%以上,完全满足高精度设备的使用需求。”尘羽补充道,“我们会提供星尘粉末的制备方法和提纯设备的改造方案,并派专家指导你们的技术人员操作,确保设备能稳定运行。”
木星的技术专家们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纷纷凑到屏幕前,仔细观察星尘粉末的微观结构和设备改造示意图。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推了推鼻梁上的虚拟眼镜,语气中带着疑问:“尘羽专家,星尘粉末在木星的高压环境下,会不会发生结构变形,从而失去吸附能力?”
“不会。”尘羽摇了摇头,语气肯定,“星尘粉末的结构异常稳定,其多孔结构是在星尘星的极端环境下自然形成的,能承受100万地球大气压的压力,而木星采集站的工作压力仅为5地球大气压,完全不会对其结构造成影响。星尘星的气体提纯设备,就是在比这里更高的压力下运行的,已经稳定使用了30年,从未出现过结构变形的问题。”
老专家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不再提问。其他专家也纷纷议论起来,语气中充满了期待。
“第二项,解决液态金属氢开采问题——提供‘磁晶星磁悬浮开采舱’技术。”磁岩站起身,他的体表磁晶鳞片微微发亮,全息屏幕上出现了开采舱的三维设计图。这种开采舱呈球形,直径约10米,外壳由磁晶矿与超硬合金复合制成,表面布满了细小的磁控节点,这些节点如同无数只眼睛,能实时感知周围的压力和磁场变化;内部装有小型核聚变反应堆和磁悬浮驱动系统,以及液态金属氢采集装置和储存罐。
“木星核心区域的极端压力,靠传统抗压材料是无法抵御的,这一点我们已经达成共识。”磁岩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磁悬浮开采舱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磁晶矿的强磁场,在开采舱周围形成一层‘磁斥力护盾’。磁晶矿是磁晶星的特产,具有极强的磁场感应和磁场控制能力,能在瞬间产生强大的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