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冥王星·地下冰核(2 / 2)
“我们会在分离设备中建立专门的微生物培养室,利用分离出的少量有机化合物作为营养,大规模培育根瘤微菌。”藤绿继续演示分离流程,“当液态水从地下抽取到分离设备后,首先进入预处理模块,去除其中的岩石碎屑和杂质;然后进入根瘤微菌反应舱,反应舱内的微菌会在30分钟内完成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和转化,将其从水分子中分离出来;随后,生物能源颗粒会进入提纯模块,通过离心分离和过滤,去除杂质,形成高纯度的‘能源晶粉’,纯度达99%,能量密度是传统生物燃料的5倍;分离后的水分子则进入水资源回收系统,经过消毒处理后,作为冥王星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实现‘一水两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她顿了顿,补充道:“根瘤微菌的培养过程简单,繁殖速度快,一个培养周期仅为8小时,能快速满足分离需求。而且微菌会在反应舱内形成稳定的生物膜,不会随着水流流失,能循环使用,大幅降低分离成本。分离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试剂,不会污染水资源,也不会破坏地下生态环境。”
诺兰看着屏幕上的分离流程,眼中满是激动,他前倾着身体,语气急切地问道:“藤绿专家,这种分离技术的效率能稳定在80%以上吗?分离出的能源晶粉,能直接用于现有能源设备吗?”
“经过绿脉星的实际应用验证,分离效率能稳定在82%左右,最高可达85%。”藤绿点头,“能源晶粉的燃烧效率高,燃烧后仅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无污染,能直接用于现有能源设备,只需对设备的燃烧喷嘴进行轻微改造,就能适配能源晶粉的燃烧特性。我们会提供改造方案,并指导你们的技术人员进行设备升级。”
“第三项,保障地下工程安全——由岩心虫保护团队指导,建立‘地下温度稳定与地质监测系统’。”石心站起身,全息屏幕上出现了开采隧道的温度控制与地质监测示意图:隧道壁内嵌入了无数根“超导温控管”,这些温控管呈网状分布,间距5米;开采面周边安装了“地质应力传感器”和“冰壳裂纹监测仪”,每隔10米部署一个;地下能源带上方的冰核层中,搭建了“冰核加固网”,采用蜂巢式结构铺设。
“冥王星的冰壳和冰核层是重要的地质支撑,开采过程中如果温度升高,可能导致冰核融化,引发隧道坍塌、地表下陷等地质灾害;同时,挖掘过程会改变冰壳的应力分布,容易产生新的裂纹,最终导致坍塌。”石心的声音沉稳有力,“我们的‘地下温度稳定与地质监测系统’有三个核心功能:第一,超导温控管能将开采区的温度精准稳定在-225℃,仅比地表高5℃,避免冰核大规模融化,同时为冰解菌和根瘤微菌提供最佳工作温度;第二,地质应力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冰壳的应力变化,精度达0.01兆帕,冰壳裂纹监测仪能捕捉到0.1毫米的微小裂纹,一旦出现异常,会自动触发预警,调整开采进度或暂停开采,直到隐患排除;第三,冰核加固网采用M27的‘低温超导合金’制成,这种合金能在-250℃下保持极高的强度和韧性,加固网铺设在能源带上方的冰核层中,能增强冰壳的结构稳定性,分散开采带来的应力,防止坍塌。”
他补充道:“我们还会指导你们优化开采隧道的设计,采用‘分段开采、逐段加固’的方式:每挖掘10公里,就暂停开采,对已挖掘的隧道进行全面加固,铺设加固网和温控管,确保地质稳定后再继续推进。同时,我们会利用岩心虫的地质感知能力,在开采前对前方地质进行探测,避开高风险区域。岩心虫团队在M27极地地下工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处理过无数复杂的地质灾害,完全能应对冥王星的地质环境。”
当叶云天、伞菇、藤绿、石心介绍完合作方案,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诺兰和冥王星的技术专家们相互对视,眼中满是难以置信和兴奋。这个方案从开采、分离到地质稳定,全方位解决了冥王星的地下能源开发难题,而且每项技术都有成熟的应用案例,细节详实,可行性极高,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叶云天指挥官,伞菇专家,藤绿专家,石心领队!”诺兰猛地站起身,椅子在地面上划出一道轻微的声响,他的声音激动得有些哽咽,头盔通讯器的杂音都变得更加明显,“这个方案就是我们冥王星的希望!它不仅解决了我们的开采和分离难题,还考虑到了地下工程的安全,这是我们之前从未想到过的!只要能成功落地,我们就能摆脱数百年的能源困境,让冥王星文明迎来新的曙光!”
他环视着周围的技术专家,声音坚定:“各位,我提议,举全冥王星之力配合M27的方案实施!我们会调动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开放所有的技术数据和开采资料,确保方案顺利落地!”
“同意!”所有专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语气中充满了期待和坚定。一名年轻的专家激动地说:“有了这项技术,我们再也不用为能源发愁了,我们的后代也能在温暖的聚居地生活,不用再受这份严寒之苦!”
“这是合作共赢。”叶云天微笑着说,“冥王星的低温冰壳加固技术非常独特,M27的霜毛兽保护区正面临冰盖融化的问题——全球变暖导致保护区的冰盖以每年1米的速度融化,霜毛兽的栖息地不断缩小。我们希望未来能共享这项技术,加固极地冰盖,保护霜毛兽的栖息地。”
诺兰立刻点头,毫不犹豫地说:“没问题!只要方案成功落地,我们会将低温冰壳加固技术的所有核心数据,包括超导合金的配方、加固网的‘蜂巢式’铺设工艺、冰壳应力计算模型,以及生产设备的设计图纸,无偿共享给M27!这是我们的感谢,也是冥王星的诚意!”
合作协议的签订仪式在开采基地的中央大厅举行。当叶云天和诺兰在全息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冥王星的技术人员们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们终于看到了摆脱能源困境的希望。
协议签订后,M27团队与冥王星技术人员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第一项任务是建立腐殖土培育车间。伞菇带领着M27的技术团队,在开采基地的闲置区域选址,指导冥王星人员搭建车间。培育车间需要满足低温、高湿度、无菌的环境要求,内部装有精密的温度控制系统(稳定在-225℃)、湿度控制系统(60%)和无菌过滤系统(过滤精度达0.01微米)。车间内还安装了数十个培育罐,每个培育罐容量达1000升,能批量培育腐殖土。冥王星的技术人员们学得很快,在伞菇的指导下,仅用了八天时间就完成了车间的搭建。
接下来是冰解菌的培育和腐殖土的生产。伞菇从“云月号”上带来了冰解菌的母种,将其接种到培育罐中。培育罐内装有模拟菌伞星环境的营养基(主要成分是冰屑、岩石碎屑、氮源和微量元素)。起初,冰解菌的适应速度较慢,伞菇调整了营养基的比例,增加了微量的放射性元素模拟物(模拟冥王星冰核的放射性环境),五天后,冰解菌的活性大幅提升,繁殖速度达到了预期。
十天后,第一批合格的腐殖土成功产出。这些腐殖土呈淡褐色,质地湿润,富含冰解菌,在-225℃的环境下保持着良好的活性。伞菇带领团队,对腐殖土进行了性能测试:将腐殖土喷洒在一块坚硬的冰壳样本上,2小时后,冰壳样本成功转化为松散的冰泥,分解效率完全达到预期。
与此同时,开采设备的改造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冥王星的技术人员们按照伞菇提供的改造方案,选取了两台老旧的机械钻机进行改造。他们拆卸掉原来的钻头和推进系统,安装上新的腐殖土喷射装置、冰屑快速分解槽和微生物回收系统。改造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小难题:腐殖土喷射装置的雾化喷嘴在极寒环境下容易结冰堵塞。伞菇和技术专家们连夜攻关,在喷嘴表面涂抹了一层菌伞星特有的防凝露涂层,成功解决了结冰问题。
一个月后,首台改造完成的“生物破冰钻机”正式投入测试。开采面周围围满了冥王星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期待。钻机启动后,腐殖土喷射装置将雾化后的腐殖土均匀喷洒在冰壳表面,冰解菌开始快速分解冰壳。2小时后,冰壳表面变得松散,钻机的螺旋钻头启动,轻松地将冰泥挖掘出来,送入冰屑分解槽。整个开采过程顺畅高效,没有出现任何堵塞或故障。
屏幕上的进度条快速跳动,一天下来,钻机的挖掘深度达到了52米,远超原来的10米,钻头的磨损程度也大幅降低,几乎没有明显的损耗。“成功了!挖掘速度真的提升了5倍!”负责监测数据的技术人员激动地大喊起来,声音中带着哽咽。
开采面周围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冥王星的技术人员们相互击掌、拥抱,脸上洋溢着激动的泪水。一名老工程师抚摸着钻机的外壳,眼眶通红:“我们等这一天,等了整整二十年啊!”
与此同时,藤绿带领团队,指导冥王星人员改造分离设备。他们拆除了原来的化学萃取模块,安装了根瘤微菌反应舱、微生物培养室和有机化合物提纯模块。藤绿从“云月号”上带来了根瘤微菌的母种,在微生物培养室中成功培育出大量根瘤微菌。
当分离设备改造完成后,技术人员们从地下30公里处采集了100升液态水样本,送入设备进行测试。30分钟后,分离完成,提纯模块输出了16.4公斤高纯度能源晶粉,分离效率达到了82%,纯度达99.1%。“成功了!分离效率真的达到了80%以上!”技术人员们欢呼雀跃,将能源晶粉装入密封容器中,送往能源转化实验室。
在能源转化实验室,技术人员将能源晶粉送入一台小型能源引擎中。引擎启动后,运行平稳,输出功率比使用传统能源时提升了30%,而且燃烧后没有产生任何污染物,只释放出少量二氧化碳和水。“太完美了!这种能源晶粉的性能远超我们的预期!”实验室主任激动地说。
石心团队则带领冥王星工程师,开始建立地下温度稳定与地质监测系统。他们在已有的开采隧道壁内嵌入了超导温控管,这些温控管采用了M27的超导材料,能在极寒环境下高效传导温度,将隧道温度稳定在-225℃。同时,他们在开采面周边和隧道关键位置安装了地质应力传感器和冰壳裂纹监测仪,这些设备能实时监测地质变化,数据同步传输到地下控制室的中央系统。
在冰核加固网的铺设工作中,石心团队采用了“分段铺设”的方式,随着开采进度推进,在隧道上方的冰核层中铺设加固网。加固网采用冥王星的低温超导合金制成,呈蜂巢式结构,能有效分散冰壳的应力,增强结构稳定性。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已挖掘的30公里隧道全部安装了温控管和监测设备,关键区域的加固网也铺设完成,地下工程的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
三个月后,叶云天团队再次参观冥王星的地下冰核开采基地。此时的开采基地已焕然一新:
开采面处,四台“生物破冰钻机”同时运行,每天的挖掘深度稳定在50米左右,开采隧道已延伸至地下60公里处,距离液态水能源带仅剩60公里,按照目前的速度,再过4个月就能抵达目标区域。隧道内整洁有序,冰泥被快速运输到废料处理区,经过处理后,冰解菌被回收循环使用,水资源也得到了回收利用。
分离车间内,四台升级后的分离设备满负荷运行,每天能处理1000升液态水样本,产出164公斤高纯度能源晶粉。这些能源晶粉被整齐地储存在密封容器中,首批产出的10吨能源晶粉,已能供应冥王星北极聚居地的全部能源需求,聚居地的供暖系统、照明系统和基础工业设备都已切换为使用能源晶粉,居民们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地下控制室的中央屏幕上,地质监测数据稳定,没有出现任何异常应力变化或冰壳裂纹扩展的情况,超导温控管将隧道温度精准稳定在-225℃,冰核没有出现任何融化迹象。
诺兰带领叶云天来到地下能源站的建设现场,巨大的能源转化设备正在安装调试,设备通过管道与未来的液态水能源带相连。这座能源站建成后,日发电量可达50万度,足以支撑冥王星所有聚居地和工业基地的能源需求,彻底摆脱对外部能源的依赖。
“叶云天指挥官,这是我们冥王星的心意。”诺兰拿出一个银白色的芯片,芯片表面刻着冥王星的星球图案和冰核结构示意图,泛着淡淡的金属光泽。他将芯片递给叶云天,语气郑重,“这里面是低温冰壳加固技术的核心数据,包括‘低温超导合金’的配方——这种合金以冥王星冰核中的镍铁合金和超导矿物为原料,能在-250℃下保持极高的强度,比M27目前使用的加固材料强度提升40%;还有加固网的‘蜂巢式’铺设工艺,能将冰盖的承重能力提升3倍,有效防止冰盖融化坍塌;我们还附上了冰壳应力计算模型,能精准预测开采过程中的应力变化,提前做好加固准备。”
叶云天接过芯片,能感受到芯片表面传来的冰冷触感,如同冥王星的冰壳本身。他郑重地说:“感谢你,诺兰能源官。这项技术将帮助M27解决霜毛兽保护区的冰盖加固难题,守护我们的极地生态。我代表M27,向冥王星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诺兰笑了笑,目光望向窗外的冰制隧道:“应该是我们感谢你们。没有M27的技术支持,我们可能还要在黑暗和严寒中摸索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宇宙虽然寒冷孤寂,但文明之间的合作与互助,能点燃照亮前路的火焰,让每一颗被遗忘的星球都能焕发新生。”
当天傍晚,“云月号”在地下冰核开采基地的送别仪式中,缓缓驶离冥王星轨道。停泊平台上,诺兰和冥王星的技术人员们挥手送别,他们的身影在极寒中显得有些单薄,却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舷窗外,冥王星的淡粉色冰壳在恒星微弱的光芒下显得格外静谧,地下的液态水能源带虽看不见,却如同沉睡的巨龙,即将被唤醒,为这颗遥远的星球注入新生。叶云天站在观测舱内,手中握着装有低温冰壳加固技术的芯片,心中充满了感慨。
从地球到冥王星,八颗星球的合作之旅,跨越了太阳系的广度,突破了宇宙环境的极限。木星的风暴、土星的光环、天王星的冰封、海王星的深海、冥王星的冰核,每一颗星球都有自己的宝藏,也有自己的困境。而星际合作,正是让这些宝藏得以利用、让困境得以突破的关键——当不同文明放下隔阂,共享技术、优势互补,就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难题,在广阔而未知的宇宙中,为每一颗星球带来光明与希望。
他抬头看向观测屏上的航线图,下一站的坐标已经锁定——水星。那颗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表面温度高达430℃,昼夜温差超过600℃,是太阳系中环境最极端的行星之一。那里蕴藏着丰富的光伏能源,却也因为极端温差和强烈的太阳辐射,面临着能源收集不稳定、设备易损坏的难题。
“林辰,设定下一站航线,目标水星。”叶云天转过身,语气坚定。
“收到,指挥官!正在设定水星航线,预计航行时间192小时。”林辰的声音充满了期待,指尖在观测屏上划过,将水星的初步探测数据调出——一颗被太阳炙烤的岩石行星在屏幕上缓缓旋转,表面布满了陨石坑和火山地貌,阳光照射下泛着刺眼的金光。
“云月号”的主引擎再次启动,蓝紫色的焰流在宇宙中拉出一道细长的光痕,向着太阳系的中心驶去。
星际共能的旅程,仍在继续,向着水星的炽热秘境,向着更广阔的宇宙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