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论<睇道>的哲学诗学建构与粤语诗体革新》(2 / 2)
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的重要分支,以其丰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在《睇道》中,树科大胆运用粤语方言进行诗歌创作,将日常口语转化为具有诗意的语言载体,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中以普通话为主要语言形式的固有格局。
诗中“睇道,唔系剃度”“但系,实要剃心”等语句,“睇”意为“看”,“唔系”表示“不是”,“实要”即“实在要”,这些粤语词汇的运用,使诗歌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生活气息。粤语独特的发音和语调,为诗歌增添了别样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与普通话诗歌的韵律体系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语言形式的革新,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更使诗歌贴近生活,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方言入诗是对语言纯洁性和规范性的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对语言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一种拓展。正如艾略特在《诗的音乐性》中所说:“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的创新和变化。”树科将粤语方言引入诗歌创作,正是对语言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使诗歌在保持文学性的同时,更具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这种语言创新,也体现了诗歌创作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为当代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道”的哲学解构与重构:思想内核的深度开掘
“道”作为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始终。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到庄子的“道通为一”,“道”的内涵不断被阐释和丰富。在《睇道》中,树科对“道”进行了重新解构与重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诗中“睇道,唔系剃度,但系,实要剃心,先至睇得到啲道”,将“睇道”与“剃度”进行对比,指出看“道”并非像出家修行那样的外在形式,而是需要内心的净化与修炼。这里的“剃心”,意味着去除内心的杂念、欲望和偏见,以纯净、空灵的心境去感悟“道”。这种对“道”的理解,突破了传统哲学中对“道”的抽象阐释,将其与个人的内心修养相结合,使“道”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睇道,点睇得到?睇唔到嘅,有道;睇得到嘅,冇道”,这几句诗进一步深化了对“道”的思考。“道”具有超越性和形而上的特质,它无形无相,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能够被看到的,往往只是“道”的表象或外在形式,而非“道”的本质。这种对“道”的不可见性的强调,与老子所说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相呼应,体现了作者对传统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诗中通过“佢,系道,喺道,佢睇到咗宇宙,睇到银河,睇到地球”与“你,冇道,冇得道,你睇唔到浩瀚,睇唔到月光,睇唔到太阳”的对比,展现了有道之人与无道之人在认知和视野上的巨大差异。有道之人能够超越个体的局限,以宏观的视角洞察宇宙万物;而无道之人则因内心的狭隘和蒙蔽,无法领略宇宙的浩瀚与美好。这种对比,揭示了“道”不仅是一种哲学概念,更是一种认知世界、提升自我的方式和境界。
三、诗歌结构的逻辑演绎:思维脉络的清晰呈现
《睇道》在诗歌结构上呈现出严谨的逻辑脉络,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阐述作者对“道”的理解。诗歌开篇以“睇道,唔系剃度”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打破读者对“道”的常规认知;接着通过“但系,实要剃心,先至睇得到啲道”给出初步答案,指出看“道”的关键在于内心的修养。
随后,诗歌进一步追问“睇道,点睇得到?”,并以“睇唔到嘅,有道;睇得到嘅,冇道”进行辩证回答,深化了对“道”的本质的探讨。在诗歌的后半部分,通过“佢”与“你”的对比,具体展现了有道与无道的不同境界和认知结果,使读者对“道”的理解更加直观、形象。最后,以“有道冇道,冇心有心!”进行总结,强调内心的状态是决定能否领悟“道”的关键因素,使整首诗的逻辑脉络得以完整呈现。
这种严谨的逻辑结构,使诗歌在表达上更加清晰、有条理,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同时,逻辑的层层推进也增强了诗歌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跟随作者的思维脉络,逐步深入地思考“道”的内涵和意义。
四、诗歌意境的营造:虚实相生的审美境界
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上,《睇道》巧妙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创造出独特的审美境界。诗中对“道”的描述,如“睇唔到嘅,有道”,强调了“道”的虚无缥缈和不可捉摸,属于虚的层面;而“睇到银河,睇到地球”“睇唔到月光,睇唔到太阳”等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则属于实的层面。通过虚实相生,使诗歌既具有哲学的深邃性,又不失形象的生动性。
“佢,系道,喺道,佢睇到咗宇宙”,这里将“道”与具体的宇宙景象相结合,使抽象的“道”在读者的脑海中具象化,营造出一种宏大、开阔的意境。而“你,冇道,冇得道,你睇唔到浩瀚”,则通过对比,形成一种压抑、狭隘的意境,进一步突出了有道与无道的差异。两种意境相互映衬,使诗歌的审美层次更加丰富,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五、当代诗歌创作的启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
《睇道》的创作实践,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语言运用上,它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局限,将方言引入诗歌创作,拓展了诗歌的语言边界;在思想内容上,它对传统哲学概念进行重新阐释和演绎,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在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它既遵循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当今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诗歌创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睇道》的成功表明,诗歌创作只有立足传统,不断创新,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同时,诗歌创作也应该关注现实生活,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使诗歌真正成为时代的镜子和心灵的寄托。
综上所述,树科的粤语诗《睇道》以其独特的语言形态、深邃的哲学思考、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独特的意境营造,展现出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它不仅是对粤语诗歌创作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次现代诠释。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发展进程中,《睇道》必将以其独特的魅力,为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