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 第451章 震惊的崇祯!

第451章 震惊的崇祯!(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想通了这件事,朱慈烺这才站起身对王承恩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劳烦王公公前头带路吧,莫让父皇久等。”

“奴婢遵命。”

王承恩连忙侧身引路。

朱慈烺简单整理了一下衣冠,便跟着王承恩出了东宫,向着崇祯皇帝日常起居的坤宁宫行去。

此时的紫禁城依旧笼罩在冬日午后惨淡的阳光下,积雪未化,宫檐下挂着长长的冰凌,空气中弥漫着刺骨的寒意。

一路行来,遇到的宫女太监无不屏息静气,躬身避让,整个皇宫显得格外寂静肃穆。

来到坤宁宫外,早有太监进去通传。

朱慈烺也不等崇祯宣他,直接就迈步走进殿内。

坤宁宫的地龙烧得很旺,温暖如春,与外面的冰天雪地判若两季,只见崇祯正独自一人坐在临窗的暖炕上,身上裹着一件厚厚的玄色貂皮大氅,面前的紫檀木炕桌上赫然摊开着一份《大明日报》。

崇祯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脸色阴沉,显然心情不佳。

“儿臣参见父皇。”

朱慈烺走到近前,躬身行了一礼。

崇祯仿佛没有听见,连眼皮都没有抬一下,依旧盯着那份报纸沉默不语,殿内的气氛顿时有些凝滞。

朱慈烺见状也不客气,自顾自地直起身,走到炕桌另一侧的绣墩上坐了下来,神色平静地等待着。

沉默了片刻之后,崇祯终于抬起头,然后伸出手指点了点报纸上关于洪承畴和女真学子的那篇报道直接问道:

“这上面写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今年进京的举人里面怎么突然冒出来两个女真人”

“还有洪承畴是怎么回事怎么又牵扯到什么科举舞弊上去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朱慈烺面对崇祯的质问,脸上反而露出一丝从容的微笑,不慌不忙地解释道:

“父皇请放心,此事如今已经圆满解决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就在今天上午,考试结果已经出来了,那两名女真学子也就是吴守仁和常永安,一人考了第三名,一人考了第六名,成绩均属上等,十分优异。”

“这足以证明他们在辽东中举完全是凭真才实学,洪承畴‘受贿舞弊’的污名,已然不攻自破。”

什么第三名和第六名

崇祯听到这个结果,瞬间瞪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惊愕,甚至有些傻眼!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两个身份敏感、被他潜意识里视为“夷狄”的女真学子,竟然能在八十多名辽东俊才中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尤其是那个第三名,这这简直颠覆了他固有的认知!

“这这算是怎么回事啊女真人怎么会中举”

崇祯喃喃自语道,语气中充满了困惑。

随后崇祯继续看向朱慈烺说道:

“洪承畴能够洗清冤屈,避免朝廷损失一位能臣,朕心甚慰。”

“只是话说回来,让女真人参加我大明的科举这.这真的合适吗大明两百多年从未有过先例啊!”

“万一朕是说万一,万一他们将来在会试、殿试中真的考中了进士,这该如何是好啊难道真要让他们入朝为官吗”

朱慈烺看着崇祯脸上那毫不掩饰的疑虑和排斥,心中不由得无奈地叹了口气。

他知道,崇祯乃至朝中很多大臣内心深处对女真人始终抱有极强的戒心和歧视,这是多年战争积累下的宿怨,难以轻易消除。

毕竟,辽东的建奴曾经让大明吃尽了苦头,甚至险些有亡国之危。

这种情绪他可以理解,但作为掌控大局者,却不能任由其影响理智的判断。

想到这里,朱慈烺直接了当地回答道:

“这有什么难办的他们若是真有本事,一路凭成绩考中了进士,那就按照朝廷制度,授予相应的官职,让他们为朝廷效力就是了。”

“这难道不是科举取士的本意吗唯才是举,何分华夷”

崇祯闻言,脸色顿时更加阴沉下来,声音也提高了几分:

“你说得倒是轻巧!但他们终究不是汉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让他们做我大明的官,掌管一方事务,这成何体统祖宗法度里,可有此先例”

朱慈烺心中有些无语,然后他采用了一种引导式的反问:

“父皇,儿臣想问你,在努尔哈赤叛乱之前,辽东广阔之地,是不是我大明的疆土是不是受我大明管辖”

崇祯愣了一下,不明白儿子为何突然问这个,但还是肯定地点头道:

“这是自然!辽东乃太祖、成祖皇帝开拓之地,虽地处边陲,却一直是我大明不可分割的疆土,朝廷设有都司卫所管辖。”

朱慈烺双手一摊,逻辑清晰地继续说道:

“既然如此,那么生活在辽东的百姓,无论他是汉人、女真人、蒙古人还是其他部族,只要他们接受大明管辖,向朝廷纳税服役,那么他们自然也就是我大明的子民,这一点,父皇承认吗”

“这”

崇祯被儿子这番话问得一时语塞。

按照这个逻辑,似乎确实如此。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个道理,他无法反驳。

朱慈烺趁热打铁,继续说道:

“儿臣知道,让女真人参加科举,尤其是可能做官,这件事对于父皇和很多大臣来说一时之间确实难以完全接受,这毕竟是我大明开国以来头一遭。”

“但是父皇不要忘了,我们既然已经收复了辽东,要让那片土地和上面的百姓真正归心,成为大明稳固的边疆,就必须让他们融入大明,接受王化。”

“让他们读书科举,正是最好的融合之道。”

“而且,您看这吴守仁、常永安他们能考出这样的成绩,说明他们是真有才学的。”

“难道这样的人才就不会心向大明,报效朝廷吗远的不说,嘉靖、万历朝时,为朝廷镇守西北、屡立战功的名将满桂是蒙古人吧”

“如今在宣府驻守的总兵秦良玉,是土家族人吧他们不都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吗”

崇祯摇了摇头,固执地说道:

“这话不能这么说,满桂、秦良玉他们和这些辽东女真人的情况还是有所不同。”

朱慈烺知道,崇祯这是心里那道“华夷之辨”的坎儿终究过不去,这是根深蒂固的观念问题,非一时言语所能彻底扭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