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集:生态升级(1 / 2)
糖田新绿:一场传统与科技的生态答卷
六月的南方,溽热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罩在双生谷糖龙生态原料基地的上空。温如霜蹲在甘蔗地里,指尖捻起一撮土,在掌心搓了搓——土粒粗糙,带着几分板结的硬实,不像去年那样松软。
“温小姐,这甘蔗怕是长不大了。”旁边的王伯直起身,用草帽扇着风,他黝黑的脸上满是愁绪,“你看这叶子,边缘都发焦了,往年这个时候,早就绿油油的能遮太阳了。”
温如霜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连片的甘蔗地里,果然有不少植株的叶片打了卷,原本该饱满的茎秆也显得细弱。她心里清楚,这不是缺水,也不是缺肥,而是基地连续五年种糖料作物,土壤肥力早就跟不上了。
“王伯,咱们这地,得歇一歇了。”温如霜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一直种糖料,土壤里的养分被吸得太狠,再这么种下去,别说甘蔗,连草都长不好。”
王伯叹了口气:“歇着?那咱们下半年的糖料从哪来?糖龙工坊等着用呢,要是断了货,风先生那边的订单都得黄。”
正说着,远处传来车轮碾过田埂的声音,风痕开着电动巡逻车过来了,车斗里装着几个银色的金属盒子。他停下车,拿起一个盒子递给温如霜:“刚从实验室拿的检测报告,上个月的糖料样本,虽然没超标,但还是检出了微量的农药残留——之前为了防蚜虫,喷的那点药,还是留下痕迹了。”
温如霜接过报告,指尖划过“微量残留”那几个字,眉头皱得更紧了。他们建这个生态原料基地,就是为了给糖龙技艺提供最干净的原料,可现在,土壤肥力下降,农药残留问题也冒了头,再不想办法,“生态”两个字就成了空谈。
“我有个想法。”温如霜抬头看向风痕,眼里闪过一丝亮光,“我之前在邻县调研的时候,见过老农户种水稻和油菜轮作,说是能养地。咱们能不能试试,水稻和糖料作物轮作?”
风痕愣了一下,随即拿出平板,调出基地的土壤数据:“稻糖轮作?水稻喜水,能改善土壤的透气性,收割后稻秆还田,还能当有机肥。理论上可行,但具体怎么轮作,种哪个品种的水稻,什么时候换茬,都得算清楚。”
“我明天就去邻县找那位老农户请教。”温如霜语气坚定,“土壤的问题,得用传统的法子慢慢养;至于农药残留……风痕,你那边能不能想想办法,不用农药也能防虫?”
风痕晃了晃手里的金属盒子,嘴角勾起一抹笑:“巧了,我带的就是智能虫情监测系统的配件。之前查资料的时候看到,现在有农户用这个,能实时监测虫情,精准防控,不用再漫天喷药了。”
两人对视一眼,心里都有了谱——一个用传统农法养地,一个用科技手段防虫,这场基地升级的仗,就这么拉开了序幕。
第二天一早,温如霜就揣着笔记本去了邻县的李家庄。李家庄的李老汉种了一辈子田,是当地出了名的轮作能手,听说温如霜是来学稻糖轮作的,立马拉着她去了自家的田。
“你看,这块地去年种的是甘蔗,今年我种了早稻,等下个月收割了,再种晚稻,年底收完稻子,明年开春就能种甘蔗了。”李老汉指着田里金黄的稻穗,声音洪亮,“水稻的根能松土,稻秆还田了,土就肥了。我这地,种了二十年轮作,土还是黑油油的。”
温如霜蹲在田埂边,仔细看水稻的根系——根系发达,扎在土里密密麻麻,扒开土层,能看到细碎的稻秆在慢慢腐烂。她一边记笔记,一边问:“李伯,那水稻品种有讲究吗?要是种错了,会不会影响后面的甘蔗?”
“当然有讲究!”李老汉蹲下来,拿起一根稻穗,“得选早熟的品种,生长期短,不耽误种甘蔗。还有,水稻收割后,得把田翻一遍,晒半个月,把土里的虫卵晒死,这样来年种甘蔗,虫害也少。”
温如霜把这些细节一一记在本子上,还拍了稻田的照片,连李老汉用的肥料配比都问得清清楚楚。临走时,李老汉给她装了一袋自己留的稻种:“这是‘早优8号’,抗病性强,产量也高,你回去先试种一小块,不行再调整。”
回到基地,温如霜立马找王伯商量,想把靠近河边的十亩甘蔗地改成稻田。可王伯一听就摇头:“温小姐,这不行啊!那十亩地是咱们今年的主力产区,要是改种水稻,下半年的糖料至少少三成,工坊那边肯定不答应。”
“王伯,眼光得放长远点。”温如霜把李老汉的话复述了一遍,又拿出土壤检测报告,“现在这地已经快种不动了,再种一年,就算能收,糖料品质也得下降。咱们先试种十亩,要是成功了,明年再扩大面积,到时候土壤肥了,糖料产量和品质都能上来,比现在划算多了。”
王伯还是犹豫,他种了一辈子糖料,从没试过种水稻,心里没底。温如霜知道他的顾虑,拉着他去了河边的地:“你看这地,靠近河边,灌溉方便,正好适合种水稻。咱们就试半年,要是真不行,明年还种甘蔗,行不行?”
看着温如霜诚恳的眼神,王伯终于点了头:“行,我信你一次。不过,种水稻的活我不熟,还得靠你多费心。”
接下来的半个月,温如霜几乎天天泡在田里。翻地、灌水、育苗、插秧,她跟着从邻县请来的稻农学,手上磨出了水泡,晒得比王伯还黑。王伯看她这么拼,也主动过来帮忙,跟着学插秧的技巧。
可刚插完秧没几天,就出了问题——田里的秧苗开始发黄,有的甚至蔫了。温如霜急得睡不着觉,半夜还去田里看。风痕看她着急,陪着她一起查原因,最后发现是田里的水太满,把秧苗的根泡烂了。
“李伯说水稻喜水,但没说要一直泡着。”温如霜蹲在田边,看着发黄的秧苗,声音有点低落,“是我没经验,把水放多了。”
风痕拍了拍她的肩膀,拿出平板调出水稻种植的资料:“别着急,咱们现在把水排掉一部分,再撒点生石灰消毒,应该还能救。下次我跟你一起去请教李伯,多问几遍总没错。”
两人连夜排掉田里的积水,又撒了生石灰。第二天一早,温如霜又去了李家庄,这次风痕也跟着去了。李老汉听了情况,笑着说:“傻丫头,水稻是喜水,但根系也需要呼吸,水不能没过秧心,得留着一寸的水面。”
按照李老汉的指导,温如霜调整了田里的水位。又过了半个月,秧苗慢慢转绿,长出了新的叶片。看着田里生机勃勃的稻苗,王伯终于松了口气:“温小姐,没想到这水稻还真能种活,看来你的法子是对的。”
温如霜笑了,眼里满是欣慰:“等秋收了,咱们就知道这地养得怎么样了。”
这边温如霜忙着稻糖轮作的试验,风痕也没闲着。他带来的智能虫情监测系统,是由六个监测站组成的,每个监测站都有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和虫情诱捕灯,能实时捕捉田间的虫情数据,还能通过5G传到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