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 > 第289章 兵指洛阳启决战

第289章 兵指洛阳启决战(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高柔又暗中联络了城内的部分禁军士兵,这些士兵大多因粮草短缺而心生不满,在高柔的劝说下,纷纷表示愿意跟随他归顺汉军。

一切准备就绪后,高柔派人悄悄送出一封密信,前往汉军大营,告知姜维城内的内应计划,约定在三日后的深夜,打开北门,迎接汉军入城。

姜维收到高柔的密信后,心中大喜,当即召集陈默、吴鲨、杨戏等将领商议。

“高柔等人数位曹魏老臣愿意归顺我军,打开北门迎接我军入城,这正是攻破洛阳的绝佳时机!”姜维兴奋地说道。

杨戏道:“将军,此事是否属实?会不会是司马师兄弟设下的圈套?”

姜维道:“高柔乃曹魏三朝元老,素有贤名,绝不会轻易背叛。况且,如今洛阳城危在旦夕,司马师兄弟已是穷途末路,高柔等人归顺我军,乃是明智之举。我们可按计划行事,同时做好防备,以防万一。”

众人点头称是。姜维随即做出部署:“三日后深夜,我率领两万主力,悄悄抵达洛阳北门城外,等待城内信号;陈默率领一万五千兵力,在洛阳东门城外待命,若城内发生变故,立刻发起进攻,牵制魏军兵力;吴鲨率领一万兵力,在洛阳南门城外待命,同样发起佯攻,吸引魏军注意力;杨戏率领五千兵力,留守大营,防备魏军偷袭。”

三日后深夜,洛阳城内一片寂静,只有城墙上的魏军士兵在昏昏欲睡地巡逻。高柔与赵昂按照约定,悄悄来到北门城楼。赵昂以巡查为由,将北门的守卫士兵召集起来,突然下令将其中的司马师亲信斩杀,其余士兵见大势已去,纷纷放下武器投降。

随后,赵昂打开了北门锁钥,点燃了事先准备好的火把,发出了信号。

城外的姜维看到北门城楼上火光冲天,知道内应已经成功,当即下令:“杀!”

两万汉军将士如潮水般冲向北门,顺利进入洛阳城。进城后,姜维立刻下令部队分兵四路,一路控制北门,防止魏军反扑;一路直奔皇宫,捉拿曹奂;一路进攻司马师兄弟的府邸,消灭其亲信部队;一路与城内的内应汇合,控制城内其他城门。

汉军入城的消息很快传遍洛阳城,城内的魏军士兵顿时陷入混乱。高柔、王观、王祥等人率领早已联络好的禁军士兵,在城内四处响应,配合汉军行动。他们打开了城内的粮仓,发放粮食给百姓,安抚民心,同时号召城内的魏军士兵放下武器投降。

司马师兄弟得知汉军入城,大惊失色,连忙组织亲信部队进行抵抗。但此时魏军军心已乱,士兵们纷纷投降,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抵抗。司马师率领亲信部队在府邸外负隅顽抗,汉军将士奋勇冲杀,双方展开激烈厮杀。姜维亲自率军赶来,长枪直指司马师,厉声喝道:“司马师,你专权误国,废帝弑君,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司马师怒喝一声,挥刀迎战姜维。两人大战数十回合,司马师本就连日焦虑,心神不宁,渐渐体力不支,被姜维一枪挑中肩膀,翻身落马。汉军士兵一拥而上,将司马师生擒活捉。

司马昭得知兄长被俘,吓得魂飞魄散,率领残部试图从东门突围。早已在东门城外待命的陈默见城内火光冲天,知道汉军已经入城,当即下令发起进攻。司马昭率领的残部刚冲出东门,就被陈默率领的汉军包围。经过一番激战,司马昭及其残部悉数被擒。

与此同时,吴鲨率领的南路军在南门城外发起佯攻,吸引了魏军的大量兵力。得知汉军已经从北门入城,吴鲨下令发起总攻,顺利攻破南门,进入洛阳城。

汉军将士在城内四处肃清残余魏军,控制各个要害部门。高柔、王观、王祥等人则前往皇宫,劝说魏帝曹奂投降。曹奂见大势已去,又听闻司马师兄弟已被生擒,只得率领文武百官开城投降,献上玉玺。

次日清晨,洛阳城笼罩在一片祥和之中。汉军将士严守军纪,不扰百姓,城内百姓纷纷涌上街头,欢迎汉军入城。姜维率领文武将领进入皇宫,曹奂率百官跪地请降。姜维上前扶起曹奂,沉声道:“陛下不必多礼。我军北伐,只为兴复汉室,还天下太平。只要陛下归降,我大汉定会善待陛下及百官,保全洛阳百姓。”

随后,姜维下令安抚洛阳百姓,减免洛阳地区百姓三年赋税,发放粮食救济贫困百姓;同时,整顿城内秩序,启用高柔、王观、王祥等有才干的曹魏旧臣,协助治理洛阳政务;将生擒的司马师、司马昭及其亲信关押入狱,等候处置。

洛阳城的攻克,标志着曹魏政权的覆灭,北伐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消息传遍天下,各地曹魏残余势力纷纷望风而降,大汉疆域迅速扩大,恢复到了东汉鼎盛时期的规模。

第四折肃清残敌固中原

攻克洛阳后,姜维并未沉溺于胜利的喜悦,而是迅速着手肃清曹魏残余势力,稳固中原地区的统治。此时,曹魏还有部分残余势力盘踞在青州、徐州、兖州等地,拒不投降,企图负隅顽抗。

姜维召集将领商议,决定兵分四路,肃清各地残余势力:“陈默,你率领一万五千兵力,前往青州,肃清青州的曹魏残余势力;吴鲨,你率领一万五千水军,沿淮河东进,进攻徐州,平定徐州之乱;杨戏,你率领一万兵力,前往兖州,收复兖州;我亲自率领三万兵力,坐镇洛阳,统筹全局,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劝说曹魏残余势力投降,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

将领们领命而去,各自率领部队前往目的地。

陈默率领部队抵达青州后,青州的曹魏残余势力由魏将诸葛诞率领,两万兵力驻守在青州治所临淄。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对曹魏忠心耿耿,拒不投降。陈默深知诸葛诞用兵谨慎,不敢贸然进攻,于是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将临淄城团团围住,切断粮草供应,同时派遣使者进城劝降。

诸葛诞坚守临淄城数日,城内粮草逐渐短缺,士兵士气低落。陈默见时机成熟,下令发起总攻。汉军将士奋勇杀敌,很快攻破临淄城,诸葛诞战死,残余魏军全部投降。青州顺利平定。

吴鲨率领水军沿淮河东进,抵达徐州治所下邳。徐州的曹魏残余势力由魏将毋丘俭率领,一万五千兵力驻守下邳。毋丘俭得知汉军来袭,下令加固城池,准备坚守。吴鲨率领水军从淮河登陆,与汉军陆军汇合,对下邳城展开进攻。

汉军使用新式连弩和攻城器械,对下邳城发起猛烈攻势。毋丘俭率领魏军拼死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下邳城被攻破,毋丘俭被俘。吴鲨下令善待俘虏,安抚百姓,徐州很快恢复秩序。

杨戏率领部队前往兖州,兖州的曹魏残余势力兵力薄弱,且人心涣散。杨戏率领部队抵达兖州后,并未发起进攻,而是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劝说曹魏残余势力投降。在汉军的强大威慑下,兖州各地的曹魏残余势力纷纷开城投降,杨戏不费一兵一卒便平定了兖州。

与此同时,姜维派遣的使者前往各地,劝说曹魏残余势力投降。在汉军的强大实力和优厚待遇的感召下,各地的曹魏残余势力纷纷放下武器,归顺大汉。短短一个月内,中原地区的曹魏残余势力被彻底肃清,大汉的统治在中原地区稳固下来。

肃清残余势力后,姜维下令在中原各地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以稳固统治,恢复生产:

其一,整顿吏治。选拔有才干、品行端正的官员,充实地方政府;严惩贪官污吏,整顿官场风气;推行察举制,选拔民间有识之士,为朝廷效力。

其二,发展生产。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减免中原地区百姓三年赋税,鼓励百姓积极生产;扶持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恢复中原地区的经济繁荣。

其三,安抚民心。释放被曹魏关押的无辜百姓,平反冤假错案;尊重中原地区的风俗习惯,善待曹魏旧臣和降兵降将;在各地修建学校,推广儒学,教化百姓。

在姜维的精心治理下,中原地区迅速恢复生机。荒芜的土地重新长出庄稼,城镇里商铺林立,百姓们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各地百姓纷纷感念大汉的恩德,对姜维的拥戴之情日益深厚。

此时,后主刘禅派遣使者前往洛阳,册封姜维为“丞相兼北伐大都督”,总揽朝政和军事大权,赏赐黄金万两、锦缎万匹,勉励他继续努力,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姜维接过册封诏书,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攻克洛阳、肃清中原残余势力,只是北伐大业的阶段性胜利,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任务等待着他——统一全国,恢复大汉的一统江山。

第五折定鼎天下谋长远

洛阳皇宫大殿内,文武百官齐聚,气氛庄严肃穆。姜维身着丞相朝服,手持朝政大权,站在殿中央,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今日召集各位,是为商议天下一统后的长远大计。如今,曹魏已灭,中原已定,东吴仍据江东,与我大汉对峙。接下来,我们当如何应对东吴,实现天下一统,恢复大汉的一统江山?”

杨戏上前一步,抱拳道:“丞相,东吴据江东之地,地势险要,水军强大,粮草充足,不易强攻。不如采取‘招抚为主,武力为辅’的策略,派遣使者前往东吴,劝说孙权归降。若孙权愿意归降,可封其为王,保全其家族和江东百姓;若其拒不归降,再起兵讨伐。”

陈默道:“杨参军所言极是。东吴与曹魏素有嫌隙,当年赤壁之战,东吴曾与我大汉联手抗曹。如今曹魏已灭,东吴孤立无援,孙权必定心生畏惧。我们可利用这一点,对其施加压力,同时许以优厚条件,劝说其归降。”

吴鲨道:“我水军经过多年发展,实力已远超东吴水军。若孙权拒不归降,我愿率领水军,沿长江东进,直捣建业,平定东吴!”

姜维点头道:“各位所言皆有道理。东吴虽实力不如我大汉,但也不可小觑。我们可先派遣使者前往东吴,劝说孙权归降。同时,整军备战,做好讨伐东吴的准备。若孙权归降,天下可兵不血刃而定;若其不归降,我们便以雷霆之势,一举平定东吴,实现天下一统。”

随后,姜维派遣使者前往东吴,携带厚礼,劝说孙权归降。使者抵达建业后,向孙权呈上姜维的书信,信中详细阐述了归降的优厚条件:封孙权为“吴王”,世袭罔替;保全东吴宗室和官员的性命与爵位;减免江东地区百姓五年赋税;江东地区的军政大权仍由孙权掌控,只需向大汉称臣纳贡。

孙权看完书信后,心中犹豫不决。他深知,如今曹魏已灭,大汉实力强盛,东吴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归降大汉,可保全江东百姓和自己的家族;但若不归降,必定会遭到汉军的讨伐,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然而,孙权又不甘心就这样失去权力,沦为大汉的藩王。

孙权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大臣们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归降大汉,以保全江东;另一派则主张坚决抵抗,与汉军决一死战。双方争论不休,孙权一时难以决断。

姜维得知孙权犹豫不决,当即下令整军备战,做好讨伐东吴的准备。他任命吴鲨为“平吴大都督”,率领五万水军,沿长江东进,进驻荆州,对东吴形成威慑;任命陈默为“平吴副都督”,率领三万陆军,进驻庐江,随时准备进攻江东;自己则坐镇洛阳,统筹全局,调度粮草和兵力。

汉军的军事部署很快传到东吴,孙权见汉军大兵压境,心中更加恐慌。此时,东吴的部分大臣也纷纷劝说孙权归降,认为抵抗只是徒劳。孙权权衡再三,最终决定归降大汉。

数月后,孙权派遣使者前往洛阳,向大汉称臣纳贡,同意归降。姜维得知消息后,心中大喜,当即下令停止军事行动,派遣使者前往建业,册封孙权为“吴王”,并按照之前的承诺,给予东吴优厚的待遇。

孙权归降后,江东地区顺利纳入大汉版图。至此,天下一统,大汉恢复了一统江山的局面,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数十年的战乱纷争。

天下一统后,姜维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开始着手制定长远的治国方略,以实现大汉的长治久安:

其一,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削弱地方藩王的权力,防止地方割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设立西域都护府、南海都护府等机构,巩固大汉的疆域。

其二,发展经济。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免天下百姓三年赋税;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河流,防止水患;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扶持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加强与西域、南洋等地的贸易往来,促进经济繁荣。

其三,重视教育。在全国范围内修建学校,推广儒学,培养人才;设立太学,选拔优秀学子进入太学深造;完善科举制度,选拔有才干的官员,为朝廷效力。

其四,安抚边疆。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政策,尊重其风俗习惯,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南洋等地,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树立大汉的威望。

在姜维的精心治理下,大汉王朝逐渐走向鼎盛。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昌盛,文化日益发达,边疆稳定安宁,呈现出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

这日,姜维独自一人登上洛阳城楼,远眺天下。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广袤的土地上,山河壮丽,国泰民安。他想起了当年跟随诸葛亮北伐的岁月,想起了无数为兴复汉室而牺牲的将士,心中感慨万千。

“丞相,您的遗志,我终于实现了!”姜维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泪光。

他知道,天下一统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更漫长的路要走。他将继续秉持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大汉的长治久安,为百姓的幸福安康,奉献自己的一生。

大汉的旗帜,在洛阳城楼上高高飘扬,迎风招展,照亮了整个天下。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缓缓拉开序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