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千万休夫、前妻后悔跪地求我回家(2 / 2)
“……研发中心初期,我们将组建一支由五十名核心专家构成的团队。团队的招募将面向全球,不设任何国籍、地域限制。”
“我们将为每一位专家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完善的福利保障,以及自由开放的科研环境。”
“研发中心主任,将拥有对团队成员的完全任免权和技术路线的最终决定权。”
“同时,云州高科集团将与云州大学、清江大学等省内高校,以及华夏科学院相关院所展开深度合作,设立‘微电子’、‘精密仪器’、‘光学工程’等相关专业,订单式培养后备人才。”
“我们将选派最优秀的学生,前往德国、荷兰、美国等地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深造,并提供全额奖学金。”
“我们的目标是,在五年内,培养出一百名本土工程师;在十年内,打造出一支超过五百人的,以华夏本土人才为主体、兼具国际视野的顶尖研发团队。”
“……”
王坚的呼吸,变得有些急促。
如果说资金方案是给了他一颗定心丸,那么这份人才计划,则彻底击中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作为一个技术专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人才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他比任何人都渴望拥有一个能够让他施展拳脚、不受外行掣肘的平台。
“完全任免权”。
“技术路线的最终决定权”。
这是怎样的信任!
在积架,甚至是在阿斯麦,他都不可能拥有这样的权力。
那里有太多的办公室政治,太多的利益纠葛,太多的掣肘。
而眼前这份计划书里所描绘的,几乎就是一个技术人员最理想的天堂。
他看到了刘清明在这份计划书里倾注的诚意,一种不掺任何杂质的,纯粹想要把事情做成的诚意。
他继续往下翻。
技术路线图。
全球采购模式。
当他看到计划书中明确写着“光学组件将继续从德国蔡司公司采购,并邀请蔡司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成为公司股东”,以及“控制系统、光源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初期将全部采用全球采购模式,不盲目追求国产化率”时,王坚彻底沉默了。
他终于明白,自己从一开始就错了。
他以为对方是想搞一个大而全、封闭的国产化项目。
但他错了。
对方的眼光和格局,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全球采购,集成创新。
这不就是阿斯麦正在走的路吗?
甚至,邀请蔡司入股,这一步棋比阿斯麦走得更远,更狠!
这是要把产业链上最关键的伙伴,牢牢绑定在自己的战车上,形成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共同体!
高明!
实在是太高明了!
王坚看完最后一行字,缓缓合上了计划书。
他抬起头,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年轻人。
这张脸依然年轻,但在此刻的王坚眼里,却多了一层深不可测的神秘。
他到底是谁?
一个国家发改委的副处长,怎么可能拿出这样一份堪称完美的计划书?
这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半导体行业深刻到骨子里的理解,以及对国际政治、金融资本运作的娴熟。
这绝对不是一个三十岁不到的年轻人应该具备的眼界和能力。
“想不到……”
王坚沉默了许久,才艰难地开口,嗓音有些干涩。
“想不到,你们是真得想把这件事干成。”
这句话,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它代表着王坚放下了自己作为技术专家的最后一点骄傲,承认了对方的专业和实力。
刘清明淡淡一笑。
“王先生,我是个官员,但我更希望自己是个能做成事的人。”
“我对你的承诺,以及这份计划书里提到的所有条款,都可以用最严谨的法律合同形式确定下来。”
“我们即将成立的这家合资公司,会以最先进的国际流行方式进行管理和运行。我向你保证,绝对不会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更不会有任何行政命令来强行干涉你的研发工作。”
刘清明注视着他,目光诚恳。
“请你,一定要认真考虑我们的邀请。”
王坚的心,彻底动摇了。
拒绝?
他找不到任何拒绝的理由。
阿斯麦的邀请虽然诱人,但他去了,也只是一个高级打工者,要仰人鼻息。
而这里,提供的是一个开创事业、成就自我的机会。
更何况,这个机会还包裹着一层名为“股权”的甜蜜糖衣。
他看着手边这份厚厚的计划书,它仿佛有千斤重。
这不仅是一份商业计划,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一个宏大未来的蓝图。
刘清明看出了他的犹豫,并没有催促。
他反而很理解地站起身,替王坚倒了一杯温水。
“王先生,这件事不急。”
“你可以把计划书带回去,慢慢看,仔细研究。”
“等你考虑好了,随时可以答复我们。”
这份体谅,让王坚心里最后一丝防线也开始瓦解。
他确实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一切。
今天发生的事情,对他来说冲击太大了。
“好。”
王坚站起身,郑重地将那份计划书抱在怀里。
“我会的。”
他没有再多说一个字,转身离开了会议室。
看着王坚离去的背影,一直等在门外的许凝快步走了进来。
她今天穿着一身干练的职业套装,长发束在脑后,显得英姿飒爽。
她是这次代表团的成员之一,也是刘清明在发改委的同事,算是他半个学生。
“刘处,就这么让他把计划书拿走了?”
许凝的脸上带着一丝担忧。
“这可是您熬了好几个通宵才做出来的,里面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方案,都是我们的心血。”
“万一……万一他们拿走了我们的方案,却不跟我们签约,甚至把它泄露给阿斯麦,那我们怎么办?”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这份计划书的价值,不可估量。
刘清明却显得毫不在意,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花园里的人来人往。
“他不会的。”
“为什么?”许凝不解地问。
“因为这份计划,是为清江省云州市量身打造的。离开了云州,离开了清江,它就是一张废纸。”
“这么自信?”许凝还是有些怀疑,“我怎么感觉,可复制性很高啊?比如沪市,他们的条件不是更好吗?”
刘清明笑了笑,转过身。
“沪市条件是好,但他们太‘洋气’了,也太贵了。光是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就能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更重要的是,积架已经在沪市建了晶圆厂,你觉得沪市还会为了一个光刻机项目,再给他们一份超出常规的优惠政策吗?不会的。”
“粤省也一样,他们有自己的产业布局,我们的项目过去,未必能得到最高级别的支持。”
“至于京城,那就更不可能了,天子脚下,限制太多。”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只有云州,只有我们清江省,才会把这个项目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我们有吴省长和林书记在背后全力支持,这是最顶级的政治资源。”
“我们有现成的台商工业园,有鸿飞科技这样的企业做配套,这是产业基础。”
“我们的高校虽然不是顶尖,但培养基础工程师绰绰有余,而且成本低廉。”
“最关键的是,我们有足够的诚意,和破釜沉舟的决心。”
刘清明看着许凝,一字一句地说道:“所以,这份计划书,只有在云州才能开花结果。王坚是个聪明人,他看得懂这里面的利害关系。”
“就算真有其他的地方想来争,也没关系。”
刘清明的话锋一转,透出一股强大的自信。
“我要的,只是这个项目能够最终落地华夏。至于是落在云州,还是别的地方,对我个人来说,区别不大。”
这番话,让许凝心头一震。
她终于明白了刘清明胸中的格局。
他所谋划的,早已超出了一个地区、一个省的范畴。
他着眼的,是整个国家产业的未来。
“可是……刘处,我还是不明白。”许凝依然有最后的疑惑,“您怎么就这么肯定,他们一定会答应呢?毕竟阿斯麦那边,才是目前看来最稳妥的选择。”
刘清明没有回答,他指了指会议桌上摊开的一份报纸。
那是一份德文报纸,德国发行量最大的《图片报》。
报纸的头版,是一幅巨大的现场照片,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背景是一栋现代化的玻璃建筑。
许凝懂德文,她走过去,一字一句地念出了那黑色的、触目惊心的标题。
“海牙发生剧烈爆炸,已致三死十九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