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朱祁镇(2)(1 / 2)
这一长段话,让朱棣胸中翻腾的怒火与震惊,渐渐平息下来。
他紧绷的嘴角松弛了些许,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复杂的情绪。
看来,自己的儿子和孙子,虽然在位时间短暂,却并未辜负他的期望,至少尽到了一个皇帝的责任。
“仁宣之治……”
朱棣在心中默念着这个词,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但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困惑。
既然开局如此之好,国力充盈,朝政清明,那朱祁镇后面究竟是怎么搞出那惊天动地的“土木堡之变”的?
他登基时才不到十岁,根本不可能亲政。
难道是那些辅政大臣搞鬼?
可听今越这语气,分明是朱祁镇自己干出来的祸事。
莫不是……他亲政之后,才开始胡作非为?
就在朱棣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李今越的声音再次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
“正如咱们之前所说,朱祁镇继位的时候,还不到十岁。但宣宗去世前,也给他留下了一套堪称豪华的班底。”
李今越瞥了一眼朱棣,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这些人里,有不少还是您的老熟人呢,Judy陛下。”
朱棣闻言,抿了抿嘴,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首先,是辅佐皇帝开创了‘仁宣之治’的三杨。”
“他们分别是:在建文帝时期入仕,靖难之后先后担任翰林院编修,后升迁太子侍讲辅佐太子,在永乐朝中期进入内阁,以稳重着称,并且深受您信任的杨士奇。”
朱棣目光一凝,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道虽然年轻却稳重的身影。
是他。
李今越见他似乎想了起来,便笑着补充道:“顺带一提,杨士奇在那时已经是内阁首辅了哦。”
“而另外两位,分别是杨荣,以及杨溥。”
“杨荣我就不用多介绍了吧?您的亲信,在您即位之初,就进入了您的核心圈子,被授予翰林侍读,后得以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
朱棣点了点头,杨荣的能力和忠心,他自然是清楚的。
“至于最后一位,您可能不太熟悉,不过应该也知道他。他就是您那时候的太子洗马杨溥,属于是太子旧部,为人稳健务实,极有能力。这三杨之中,杨士奇最稳重,杨荣最擅断,杨溥最内敛,三人互补,构成了一个极其稳定的参赞决策班底。”
李今越顿了顿,继续道:“而眼下,朱祁镇年幼,不可能亲自执掌朝政,三杨又是钦定的顾命大臣,内阁的权力自然有所上升。朱祁镇继位之初,朝政是由内阁、六部、通政使司、都察院草拟后,经太皇太后审核才能下发执行。”
“Judy陛下,张太皇太后,也就是现在的太子妃张氏的能力,想必您和徐姐姐也清楚。她在仁宗、宣宗,以及朱祁镇时期的权力更迭中,以贤明大义保障了朝局的稳定。”
“早在仁宗时期,还是皇后的张氏,就已经对‘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后妃传?仁宗诚孝张皇后传》)。而宣宗一朝时更是‘凡军国大事,悉上皇太后参决’(《明实录?明宣宗实录》)。”
“就这能力,在那时候堪称顶尖了吧?加上这一套文官班底,朱祁镇的开局,我说句天胡不过分吧?”
听到这里,朱棣不由的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