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三月(2 / 2)
加上天气转暖后,鸡舍里也不用再烧炉子保温,省了不少煤炭。
这时候雏鸡已经不能叫雏鸡了,它们来到了育成期,这阶段叫做育成鸡。
不过,随着这些育成鸡们长大,它们的胃口也越来越大。陆卫民早就料到这一点,提前调整了饲料配方,确保它们能健康长肉。
另一个变化是,这些进入育成期的小鸡们开始变得好斗。
它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挤在一起取暖,反而会因为争食、争地盘互相啄咬,稍不注意就会受伤。
为了避免损失,陆卫民按照计划,把鸡群分批转移到了提前准备好的竹笼里。
这些笼子是专门请村里的篾匠编的,通风透气,每笼放十来只,既能保证活动空间,又能防止它们打架。
“这下总算步入正轨了。”陆卫民站在鸡舍里,看着笼子里扑腾的小鸡们,心里踏实了不少。
按照他的估算,再养两个月,六月初这批鸡就能出笼卖钱了。
眼下最要紧的就是做好防疫,定期清理鸡舍,防止鸡群染病。
…………
时光荏苒,很快就来到了清明节。
因为外公外婆他们过年的时候回来过了。
所以清明节就没有回来。
外公他父母的墓就交给了陆卫民他们家来扫。
其实自外公外婆他们去跟着儿子一起住后,每年清明节,老家的墓都是陆卫民他们家来负责。
清明节,陆卫民他们家需要扫两天的墓,一天是家里的老人的墓,另一天是整个家族给老祖宗扫墓。
家族扫墓是指陆母这边村里的张姓一族。
安平村是个典型的壮族村落,主要由三大姓氏组成——张、覃、李。
每到清明时节,这三个大家族就会各自组织族人,浩浩荡荡地上山祭祖。陆母是张家的,所以陆家他们自然会参加张氏家族的祭扫活动。
在壮族的传统习俗里,扫墓从来不分男女老少。
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蹒跚学步的孩童;无论是待字闺中的姑娘,还是已经出嫁多年的媳妇,都可以一同前往祭扫。
这种开放包容的祭祖方式,在华南地区的壮族村落里已经延续了数百年。
华南地区山峦叠嶂,祖辈们多将墓地选在风水极佳的山腰或山顶。
这样的选址虽然符合传统,却给后人祭扫带来了诸多不便。
有些祖坟藏在深山老林里,要穿过茂密的灌木丛才能找到;有些则位于陡峭的山崖边,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攀爬上去。
张氏一族最远的那个祖坟,光是单程就要走两个多小时,中间还要蹚过一条湍急的小溪。
不仅是远,他们张氏一族的祖坟分布得还很分散。
有的在村东头的松树林里,有的在西边的半山腰上,还有几座甚至要翻过一座小山才能到达。
为了方便祭扫,族人早就商量好了对策:将扫墓队伍分成三组,每组负责一片区域的祖坟。
第一组由年轻人带队,负责最远最险的几座;第二组走中间路线;第三组则照顾老人和孩子,只去最近的几处墓地。
这会儿分祭品都简单朴素,就是整块的水煮肉,糯米饭以及一些饼干糖果。
而这些祭品扫完墓并不是说就放哪儿了,是要拿回来的。毕竟这么一整块肉可舍不得啊。
祭品带回家后,猪肉会被切成薄片炒菜,糯米饭重新蒸热,饼干糖果也会分给孩子们吃。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吃祭祀给祖宗的祭品,会得到保佑。
上午的祭扫结束后,下午才是重头戏。
全族人会在祠堂前的空地上摆起长桌宴,二十多张长桌连成一排,场面十分热闹。
按照族里的规矩,宴席的费用由各家按人头分摊。
每家每户都提前交了份子钱,由专人记账。
等宴席结束后,管事的族老们会仔细核算开支,多退少补,账目清清楚楚地公布在祠堂的公告栏上。
陆卫民这边,清明节水泥厂不放假,那他当然也会继续去摆摊了,总不能为了给老祖宗扫墓连钱都不挣了吧。
再说了缺一年不去扫墓老祖宗也不会怪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