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我朱清风又回来了(1 / 2)
五月三日·江北·夏口
长江之水浩浩汤汤,拍打着夏口码头的石岸。刘璟脸色有些发白,脚步虚浮地踏上了坚实的土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这地道的北方汉子,实在消受不起连日舟船颠簸之苦,强忍了两天晕眩,船队一抵达夏口,便迫不及待地要求下船,决定从此地改走陆路返回中原。
江风拂面,带来几分湿漉漉的凉意,稍稍驱散了胸中的烦闷。刘璟站在码头上,一边缓着心神,一边下令召集所有参与此次南征、需要留镇或受封江南的将领。他要趁此机会,对江南的军政布局进行最后的安排与封赏。
很快,接到命令的将领们齐聚码头临时清理出来的一片空地上,甲胄鲜明,肃然而立。刘璟目光扫过这些熟悉或新附的面孔,清了清嗓子,虽面带倦容,声音却沉稳有力:
“诸位将军,南征已定,江南初平。然守成之责,重于开疆。今日,……孤便对诸君之职守,做如下安排——”
他接过内侍递上的诏书,朗声宣读:
“任命,柳仲礼为荆南都督,督荆南九郡诸军事,封衡阳伯!”
“任命,王僧辩为荆南副都督,封康城伯!”
“任命,侯安都为郢州都督,封建阳伯!”
“任命,胡龙牙为广西道副都督!”
“任命,侯镇为广东道副都督!”
“任命,徐度为湘州都督!”
“任命,蔡路养为巴陵太守!”
“任命,黄法氍为豫章郡守!”
每念出一个名字,被点到之将便出列躬身领命,神色或激动,或沉稳。这一连串的任命,看似寻常,实则蕴含了刘璟深远的考量。
柳仲礼此人贪生怕死,却又颇识时务,将他摆回荆南高位,正可安抚当地盘根错节的士族势力,使其麻痹,以为汉廷倚重。而真正的权柄,则通过副都督王僧辩这位能力出众且忠诚可靠的将领来实际掌握。郢州地处要冲,连接南北,需猛将镇守,侯安都粗中有细,骁勇善战,正是不二人选。胡龙牙是跟随陈庆之多年的老将,熟悉南方情势,为人圆滑,与即将上任的广西道大都督杨乾运搭档,足以处理好当地复杂的少数民族事务。侯镇性格冷静,忠诚可靠,将他放在广东道副都督的位置上,正是为了协助(某种程度上也是监视)威望极高的独孤信,防止岭南出现尾大不掉的割据局面——刘璟虽信任独孤信,但他并非天真孩童,深知权力需要制衡。徐度、蔡路养皆是文武双全之才,放在荆南要地,既可稳定地方,也为下一次可能的军事行动积蓄力量。年轻的黄法氍以善守着称,任命他为豫章太守,意在盯紧江东局势,必要时可迅速支援鄱阳太守王琳,对建康形成战略威慑。
宣布完文官和留镇将领的任命,刘璟又将身旁一位面容普通、眼神却透着精明的文士引荐给众人:“诸位,此乃杨津先生,将出任江南绣衣卫指挥使,专司江南情报、监察事宜。望诸位日后多加配合。”
众人心中了然,这“杨津”(实为王伟)便是汉王放在江南的眼睛和耳朵,纷纷拱手称是。
安排妥当,众将各自领命散去,或奔赴任所,或回营整军,消化着这新的职责与权力格局。
随后,刘璟对此次南征中北地将领的封赏则显得更为直接和慷慨。高昂已是位极人臣的从一品抚军大将军、渤海郡公,封无可封,便将恩赏转给他的幼子高道豁,授勋二转,为云骑尉(正七品)。窦毅因护驾有功,晋升为云麾将军,勋六转(连升三级),为上骑都尉(正五品)。蔡佑、赵贵、刘桃枝、贺若敦等骁将各晋一级,分别升为勇毅、果毅、虎威、虎卫将军。其余所有参战人员,皆由兵部核算功绩后,统一进行赏赐。赏功罚过,毫不含糊,这也是汉军战斗力凝聚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