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重生后:带着小青梅赶山在兴安岭 > 第460章 造船计划

第460章 造船计划(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李老大则更关注那些木质坚硬的树种。他找到一棵树皮呈深褐色、木质极其坚硬的树木,用力砍了几下,只留下浅浅的白痕。“好家伙,这木头真硬!做龙骨肯定结实,就是太难砍伐和处理了。”

王谦过来看了看,摇摇头:“太硬了,而且我看它纹理有些扭,容易开裂。做龙骨要求最高,不仅要结实,还要有韧性,能承受整体的扭力。咱们再找找。”

他们像三个老练的勘探者,在密林中穿梭,比较,争论,记录。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光斑,林间弥漫着草木的清香。王谦凭借猎人对山林木材的熟悉(做弓弩、枪杆都需要懂木性),杜勇军凭借老木匠的直觉(年轻时也帮屯里修过马车、农具),李老大则凭借老渔民对船只用料的模糊认知,三人互补,进展虽然缓慢,却异常扎实。

与此同时,二嘎子带领的砍伐运输组也开始了艰苦的工作。第一棵被选定的、用于制作肋骨的硬木,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嘿!”二嘎子抡起沉重的石斧,奋力砍向树干。石斧与坚硬的木质碰撞,发出沉闷的“梆梆”声,只留下一个浅浅的凹坑,反震力让他手臂发麻。

“这树也太硬了!”二嘎子甩了甩手,龇牙咧嘴。

王晴递过水筒:“嘎子哥,歇会儿,喝口水。要不咱们先用火烤烤要砍的地方?是不是能软和点?”

这是山里伐木的土法子。二嘎子眼睛一亮:“对!试试!”

他们收集来干草和细枝,在树干预定砍伐的位置下方点燃一小堆火。火焰舔舐着树干,发出噼啪声,木质被烤得发黑、冒烟。过了一会儿,火势渐小,二嘎子再次抡起石斧。

“梆!”这一下,斧刃入木明显深了一些。

“有效果!”王冉高兴地拍手。

但即便如此,砍伐一棵碗口粗的硬木,依然是一个极其耗费时间和体力的过程。二嘎子主要负责砍伐,王晴和王冉则轮流用较小的石斧清理树枝,或者用磨利的鲨鱼骨刀刮掉树皮。汗水很快湿透了他们的衣衫,手掌上也磨出了新的水泡。

等到树木终于被放倒,更大的挑战来了——如何将这根沉重的原木运回位于半山腰的营地?

“一二!嘿呦!”二嘎子在前头用肩膀扛起较粗的一头,王晴和王冉在后面合力抬起较细的一头。三人喊着号子,踉踉跄跄地在山林间艰难前行。地面不平,灌木丛生,沉重的原木压得他们腰都直不起来,每一步都异常艰难。短短几百米的路程,他们歇了四五次,才终于将第一根木材拖回营地附近。

看着瘫坐在地上、大口喘气的二嘎子和同样满脸汗水、衣衫被刮破的王晴王冉,负责后勤的杜小荷心疼不已,赶紧递上水和用猴子送来的野果临时做的果酱。

“慢点吃,歇够了再干。”杜小荷一边帮王晴拍打身上的泥土草屑,一边对二嘎子说,“不行就分多次,一次少运点,别把身子累垮了。”

二嘎子灌了几口水,抹了把汗,咧嘴笑道:“没事,小荷姐!这点活儿,累不垮!想想咱造的是回家的船,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营地这边,杜小荷带领的后勤组同样忙碌。她不仅要准备一日三餐,烧开水,还要带着王念白和杜妈妈,大量收集各种粗细的藤蔓,将它们浸泡在海水里,增加韧性。她还翻找出所有可用的兽皮,检查破损情况,思考哪些可以用来制作浮囊或者缝合后作为帆布。工具坏了,她要负责用现有的材料修补,比如用新的石片替换崩口的石斧头,用更结实的藤蔓重新捆绑松动的标枪头。

杜妈妈则带着小守山,照看着菜园和熏肉架、晾鱼架,确保基本的食物供应链不断。王念白成了小小的“材料收集员”,专门捡拾那些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内层纤维,这些是捆绑和填缝的重要材料。

日子在忙碌和汗水中一天天过去。营地旁边的空地上,合格的木材逐渐堆积起来。有笔直修长的杉木,有坚硬如铁的柞木,有韧性极好的紫杉木……每一根都凝聚着选材组的智慧和砍伐组的汗水。

然而,困难接踵而至。

首先是工具的问题。石斧和石凿的效率太低,磨损极快。尽管杜小荷想尽办法修补,但面对坚硬的木材,这些原始工具还是显得力不从心。进展缓慢,严重拖慢了整体节奏。

其次是技术难题。如何将木材连接得既牢固又紧密?光靠藤蔓捆绑,在海水浸泡和风浪冲击下,恐怕难以持久。王谦想起了山里木匠用的榫卯结构,但那需要精确的刻画和凿制,对他们现有的工具和技术来说,难度太大。

这天晚上,累得几乎散架的一家人围坐在火堆旁,气氛有些低迷。连最能吃苦的二嘎子,看着手上新增的血泡和几乎磨秃了的石斧,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照这个速度,怕是等到冬天,船也造不好啊……”李老大忧心忡忡地说。

王谦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跳跃的火焰,大脑飞速运转。他知道,必须找到突破瓶颈的方法。

第二天,他没有急着带人选材或砍伐,而是拿着几根不同形状的木棍和一块较软的木材,独自坐到一边,开始反复比划、刻画。他用燧石片在木头上尝试刻画凹槽,用削尖的硬木棍尝试钻孔。

杜小荷给他送来午饭时,看到他专注的样子和身边一堆失败的木屑,轻声问:“当家的,有头绪了吗?”

王谦抬起头,眼中带着血丝,却有一丝光亮:“有点想法。完全照搬榫卯不现实,但我们可以简化。比如,在两根需要连接的木材上,都刻出深浅合适的凹槽,然后交叉卡在一起,再用浸泡过的藤蔓死死捆紧,最后用融化的树脂混合木屑填塞缝隙。这样,榫卯提供定位和抗扭力,捆绑提供主要拉力,树脂填充防漏水,应该能结实很多。”

他拿起两根刻了浅槽的小木棍,交叉卡住,用力晃了晃,果然比单纯捆绑稳固得多。

“这个法子好!”杜勇军走过来看了看,赞许地点点头,“虽然比不上真正的榫卯,但以咱们的条件,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工具问题,王谦也想到了替代方案。他让大家暂停砍伐那些最坚硬的木材,转而先收集足够的燧石和坚硬的石英石。他带着二嘎子和王晴,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心打磨制作了一批更锋利、更趁手的石斧、石凿和石楔。虽然依旧是石器,但经过改良,效率提升了不少。

为了解决浮囊的问题,王谦和李老大将目光投向了海洋。他们花费了好几天时间,精心设置陷阱,并在那只玳瑁若有若无的“指引”下,成功捕获了一头体型不小的海豹。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海豹肉丰富了食物储备,海豹油可以用来润滑和照明,而完整的海豹皮,经过小心翼翼的剥取和杜小荷用草木灰、海盐反复鞣制处理后,成为了制作浮囊的最佳材料——坚韧、防水、密封性好。

希望,在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改进中,重新变得清晰而具体。

当第一根粗壮的主龙骨被按照王谦设计的“简易榫卯加捆绑”的方式,与几根肋骨初步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固的框架雏形,矗立在营地空地上时,所有人都围了过来,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自豪。

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奇迹,是智慧、汗水、坚韧和团结的结晶。

王谦抚摸着那粗糙却坚实的木架,仿佛已经看到了它乘风破浪、载着家人回归故里的那一天。他转过身,看着身后一张张饱经风霜却写满希望的脸庞,沉声说道:

“骨架已成,回家的路,就在咱们自己手里了!接下来,铺甲板,制浮囊,立桅杆!大家再加把劲!”

“加油!”众人异口同声,洪亮的声音在山海间回荡,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射在那初具雏形的木筏骨架上,仿佛一个庄严的奠基礼。尽管前路依然充满未知的艰难,但有了这个开始,回家的梦想,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影,而是一步步正在变为现实的宏伟蓝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