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重新开始(2 / 2)
他还拿出了几样从荒岛上带回来的“宝贝”——用坚韧藤蔓和木棍制作的简易弓弩的模型,用鱼刺、骨头磨制的不同形状的箭头、鱼钩,甚至还有那个用帆布和竹片改造的、能收集少量露水的简易装置。
“家伙式是死的,人是活的。”王谦摆弄着这些简陋却充满巧思的工具,“在山上,万一枪坏了,子弹没了,或者遇到特殊情况,就得学会就地取材,制作能帮到你的工具。这弓弩力道不大,但偷袭个山鸡野兔没问题;这些钩子、箭头,关键时候能让你弄到吃的;这个露水收集器,在找不到水源又没下雨的时候,也许就能救你一命。”
这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极大地开拓了年轻猎人们的眼界。他们传看着这些粗糙却实用的工具模型,议论纷纷,兴奋不已。
一上午的时间就在这充满新知的“课堂”中飞快过去。中午,杜小荷和王冉、王晴姐妹,还有几个屯里过来帮忙的妇女,抬着几大桶热气腾腾的猪肉炖粉条和暄乎的大馒头送到了合作社。这是王谦特意安排的,算是新狩猎队的第一次聚餐。
浓郁的肉香弥漫在院子里,驱散了严寒。众人围坐在一起,捧着大海碗,吃得满头大汗,气氛热烈融洽。老猎人们向年轻人讲述着过去打猎遇到的趣事和险情,年轻人们则围着王谦,问东问西,对山海经历和那些新奇技能充满了好奇。
王谦看着这一幕,心中欣慰。他知道,播种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耐心浇灌,等待成长。
饭后,王谦开始着手建立更科学的狩猎管理制度。他让黑皮负责,给每个队员建立简单的档案,记录每个人的特长、学习进度和每次进山的表现。
“往后,咱们每次进山,不能一窝蜂,得有明确的分工。”王谦对核心的几个人说,“谁负责前锋侦察,谁负责侧翼警戒,谁负责主力围猎,谁负责后勤支援和猎物运输,都得提前安排好,各司其职,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减少意外。”
他还提出了与县供销社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的想法。“咱们的皮子、山货,品质好,但不能像以前那样,打多少卖多少,价格随行就市,不稳定。我想着,跟供销社谈个长期的包销协议,咱们保证按季节提供一定数量、一定品质的货,他们给个合理的保底价。这样,咱们心里有底,也能有计划地安排狩猎,避免过度捕猎,把根留住。”
这个想法得到了赵三爷和王建国等人的大力支持。“谦儿这脑子,是活泛了!”赵三爷赞道,“这才是长远之计!”
杜勇军也捻着胡子点头:“对,不能光图一时痛快,得细水长流。”
接下来的几天,王谦带着新老结合的狩猎队,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进山实践。他有意地将年轻后生带在身边,实地指导他们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如何通过折断的树枝和雪地上的痕迹判断野兽通过的准确时间;如何利用风向隐藏自身的气味,迂回接近猎物;如何在复杂地形中选择最安全的路径和射击位置。
在一次追踪一群马鹿时,栓柱因为心急,弄出了声响,惊动了鹿群。眼看着到手的猎物要跑,王谦却没有责怪他,而是迅速下令改变策略,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分头堵截,最终还是在一条狭窄的山谷里成功截住了一头落单的公鹿。
事后,王谦把有些垂头丧气的栓柱叫到一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吃一堑,长一智。记住这次教训,往后就知道啥时候该静,啥时候该动了。猎人这碗饭,不是那么容易吃的,都是在一次次失误里练出来的。”
温和而有力的教导,让栓柱和其他年轻队员心服口服,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傍晚,王谦拖着略显疲惫却充实的身躯回到家里。杜小荷已经烧好了热水,炕也烧得滚烫。小守山在炕上咿呀学语,王念白正趴在炕桌上,用铅笔在旧作业本背面认真地画着今天学到的各种野兽脚印,旁边还歪歪扭扭地标注着名称。
“爹,你看我画得像不?”王念白献宝似的把本子递过来。
王谦接过看了看,虽然稚嫩,但特征抓得很准。他心中暖流涌动,摸了摸儿子的头:“像,比我小时候强多了。”
杜小荷端上饭菜,依旧是寻常的东北炖菜,但里面加了点她晒干的虾皮和海带丝,味道顿时鲜亮了不少。她看着丈夫虽然疲惫却眼神清亮的样子,轻声问:“当家的,累了吧?我看你这几天,比刚回来那阵还忙。”
王谦扒了一口饭,嚼着那带着海味的炖菜,摇了摇头:“不累,心里踏实。看着那些年轻后生眼里的光,就觉得咱这事儿做得对,有意义。”
他顿了顿,看着妻子和孩子们,语气深沉:“咱们这趟出去,遭了天大的罪,但也开了眼界,学了本事。这些见识,不能烂在咱自家肚子里。得传出去,让咱们屯子,让咱们这片山里的人,都能受益。这才是咱这趟罪,没白受。”
杜小荷理解地点点头,给丈夫夹了一筷子菜:“嗯,你做主就好。家里有我呢。”
窗外,夜色渐浓,寒风依旧呼啸。但王家的屋子里,却温暖如春,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与力量。新的狩猎队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王谦知道,这只是开始。要将这些新的理念和技能真正融入牙狗屯猎人的血液中,形成一套科学、可持续的狩猎与发展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有信心,带着这群愿意改变的乡亲,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兴安岭的猎事,必将翻开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