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家庭温馨(2 / 2)
杜小荷系着蓝布围裙,站在大锅前揉面。黄米面要先用温水搅成疙瘩,醒发一个时辰,再一点点揉成光滑的面团。这个过程最考验手上功夫,力度要匀,速度要快。
嫂子,你这揉面的手艺真绝了。王晴看着杜小荷熟练的动作,羡慕地说。
杜小荷笑了笑:这都是在山东跟我婆婆学的。她老人家说,揉面就像待人,要用心,不能急躁。
王冉正在洗红小豆,准备做豆馅。她仔细地挑出坏豆,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调。自从从荒岛回来,这个曾经胆小的姑娘变得开朗了许多。
豆馅要煮得烂熟,加糖炒干。杜小荷特意留出一部分不加糖的,给王建国吃——老爷子血糖高,吃不得太甜。
王谦从合作社买回来红枣和白糖,看见厨房里忙碌的景象,忍不住打趣:今年这豆包,可是山海风味都有了。
确实,杜小荷在豆馅里加了点切碎的枣肉,这是山东婆婆教的法子,说是寓意早生贵子。虽然她现在已经有了一双儿女,但还是保留了这个传统。
粘豆包出锅时,满屋子都是黄米和红豆的香甜气息。王念白早就守在锅边,眼巴巴地等着。杜小荷捡出两个不太成型的递给他:慢点吃,烫嘴。
王念白接过豆包,左右倒着手,吹着气,小口小口地吃着,一脸满足。
杜小荷又把几个品相最好的豆包捡出来,用碗装好,对王晴说:给马婶家送去吧。她家今年劳力少,怕是没工夫蒸。
王晴应声去了。杜小荷又装了一碗:这个给赵三爷,他牙口不好,就爱吃这软和的。
王谦看着妻子周到地安排,心里暖暖的。这就是他拼了命也要从海上回来的原因——为了这个家,为了这份烟火人间的温暖。
年夜饭是两家人一起吃的。杜家堂屋里摆了两张大桌子,男人们一桌,女人们一桌,热闹非凡。
杜小荷和王晴从早上就开始准备。野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炸小鱼、炒笨鸡蛋...最特别的是杜小荷用海带和虾米做的几个海鲜菜,虽然材料简单,但在满桌山珍中显得格外别致。
这还是托了你们出海的福,咱们屯里人也能尝到海味了。赵三爷抿了一口烧刀子,满足地咂咂嘴。
王谦起身给老人们敬酒:这一年,咱们两家经历了不少事。能平安团聚,就是最大的福气。
杜勇军感慨地说:是啊,想想在岛上那些日子,再看看现在这一大家子,跟做梦似的。
王建国接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看咱们两家,往后都是好日子。
女眷那桌,杜小荷正给马寡妇夹菜:婶子,尝尝这海带炖肉,看合不合口味。
马寡妇如今对杜小荷态度大变,连连说:好吃,真鲜亮。还是你们年轻人脑子活,能琢磨出新花样。
杜小华和王冉凑在一起,小声讨论着开学要准备的东西。王晴则细心照顾着王守山,给他喂鸡蛋羹。
王念白最开心,兜里塞满了长辈给的压岁钱,虽然都是几毛几毛的,但在孩子眼里已经是巨款了。
吃完饭,两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杜勇军拿出他那本《杜家船谱》,给孩子们讲海上的故事。王建国则说起年轻时在山上打猎的趣事。
王谦和杜小荷坐在一起,看着这温馨的场面,相视而笑。
等开春,咱们把东边那块空地开出来,种点菜。杜小荷轻声说,我看娘从山东带回来的菜籽还有剩。
王谦点头,我再搭个兔舍,多养几窝兔子。兔皮能卖钱,肉也能给孩子们补身体。
小华去县里读书,我得给她多做几身衣裳。小姑娘大了,不能穿得太寒酸。
应该的。等皮子卖了钱,扯几尺好布。
夫妻俩轻声细语地商量着家里的琐事,每一个计划里都装着对未来的憧憬。
子夜时分,屯子里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王谦也带着王念白到院里放了一挂鞭。红红的炮屑落在白雪上,分外喜庆。
回到屋里,杜小荷已经把睡着的王守山安顿好。王念白也困得直揉眼睛,却还强撑着要守岁。
快去睡吧,明天一早还要拜年呢。杜小荷温柔地拍拍儿子。
王念白这才不情愿地跟着王晴去睡了。
大人们又坐了一会儿,看着熟睡的孩子们,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
这一年,总算平平安安地过来了。杜小荷轻声说。
王谦握住妻子的手:往后都会好好的。
窗外,雪花悄然飘落,覆盖了山野,也覆盖了过去一年的艰辛。屋里,煤油灯发出温暖的光,照亮了一家人幸福的脸庞。
在这个普通的东北农家小院里,亲情如同冬日的炉火,温暖而持久。无论是历经沧桑的老人,还是正值壮年的夫妻,或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还有天真烂漫的孩子,每个人都在这片黑土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幸福。
山海之间的冒险已经成为过往,而平凡温馨的家庭生活,才是他们最珍贵的归宿。新的一年,就在这份宁静与温暖中,悄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