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该不该动手?(2 / 2)
“他后面有非常清晰的、掷地有声的道理跟进去,告诉周望为什么打他,错在哪里。”
“更重要的是,他立刻用极大的耐心和温柔去安抚受惊的小鑫。”
“用行动告诉孩子,爷爷批评的是爸爸的错误行为,而不是不爱你爸爸,更不是不爱你。”
“惩戒错误和表达爱意,这两件事在爷爷那里是分开的。”
“并且后者迅速覆盖了前者带来的冲击,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甚至可以说是本能的家庭危机处理能力。”
“所以......”
张阳总结道:“我们讨论的,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能不能打孩子的问题。”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特殊的案例,一个极具权威的长辈用一种极端但有效的方式。”
“介入并中止了另一场更持续、伤害可能更深的冷暴力或者说精神压迫。”
“虽然它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背后的逻辑非常复杂,对执行者的要求也极高。”
“动手的人需要有绝对的权威,打完还能让对方服气。”
“还需要有清晰的道理,能让所有人明白为什么。”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家长来说,”
张阳诚恳地看向镜头:“我们很难拥有周爷爷那样的家庭地位、人生阅历和控场能力。”
“我们如果模仿这种行为,很可能的结果不是中断错误,而是引发更大的矛盾,或者给孩子造成真正的恐惧和阴影。”
“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爷爷后续的耐心陪伴、用生活化的方式引导以及那份坚定不移的维护。”
“沟通永远是首选,但理解和陪伴才是永恒的答案。”
张阳一字一句地说道:“爷爷动手是在常规沟通完全失效下的无奈之举,不值得提倡。”
“但在此情此景下,它更像是一剂药性猛烈的退烧针。”
张阳最后微笑的说道:“咱们别光盯着‘啪啪啪’那几巴掌觉得爽了。”
“真正值得咱们拿出小本本记下来的,是周爷爷后面和小鑫在一起时打心眼里的照顾,是那句‘爷爷送你上下学’,是耐心听孩子讲幼儿园趣事的温柔,更是那种‘天塌下来爷爷给你顶着’的安全感。”
“这些,才是我们家长都要学、都应该学的东西。”
“......”
“懂了,动手可以,但是要打的孩子心服口服。(斜眼笑)jpg”
“代入感太强了,我爸是政治老师,每次揍完我之后再给我上两小时政治课,我甚至都觉得自己错了。”
“哈哈哈,我以前犯错的时候都不敢告诉家里人,生怕挨揍,现在情况不一样。”
“就是说啊,小时候下河摸鱼差点被淹死,回家之后愣是没敢跟爸妈说。”
“原来都一样啊,我还以为只有我是这样,前阵子打篮球手指骨折了,忍了几天实在受不了才去医院检查的,跟我爸说是摔的......(捂脸)jpg”
“谁不是从孩子过来的?要是真犯了错,肯定会心虚,生怕父母知道了批评自己,大多数孩子顶嘴是因为自己觉得没错,而父母觉的孩子错了。”
“本来就是这样,我要是错了我爸妈骂我我绝对不多说一个字,可他们老是没事找事,只要他们忙起来了,我就不能闲着。”
“我爸妈也是这样,好多次晚上我回家都写完作业了在那看电视,他们做饭的时候非要喊我,说你一点眼力劲儿都没有,也不知道过来洗个菜搭把手。
我真是服了,厨房就那么点地方,本来就挤还非要拉着我干。”
“(捂脸)差不多吧,我在家也是这么个情况,整天说都是为了我,给我做饭什么的,我都不想说,难道没有我他们就不做饭不吃了吗?”
“还有没眼力劲儿这话,听了就烦......”
......
张阳看着屏幕上飞速滚动的弹幕、一条条来自天南地北却惊人相似的弹幕。
脸上的职业性笑容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带着感同身受的神情。
他心里无声地叹了口气,那叹息里裹着理解,也带着一丝无奈。
“大家说的这些……太真实了,因为我也曾经有被父母误解过的经历。”
“虽然是在吐槽,但这也是一代又一代人,在无数个家庭里反复上演的控制与反抗的微型剧本啊。”
“孩子们害怕的,真的是犯错本身吗?”
“不全是,他们更害怕的,犯错之后,父母那不容分说的批评。”
“是无限上纲上线的指骂声,是夹杂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失望和愤怒。”
“之所以会选择隐瞒,是宁愿自己承受身体的痛苦,也不愿面对精神上的压迫和风暴。”
“而大多数的父母们呢?”
“他们很多人的逻辑其实陷入了一个闭环。”
“他们觉得‘我认为你错了’,所以‘我批评、惩罚你’。”
“你顶嘴就是不服,这说明你态度不端、错上加错,就必须加大力度纠正孩子。”
“可孩子不是这么认为的,在他们的认知里,自己的行为是对的,很不理解父母为什么会批评自己。”
“在这个闭环里,孩子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是被完全屏蔽的。”
“甚至很多情况下,‘有没有眼色’成了他们衡量孩子是否顺从的隐形标尺。”
“佷多父母都都忘了,孩子不是他们肚子里的蛔虫,更不是需要时刻揣摩上意的下属。”
“问题的核心,其实就在于不平等的家庭地位和共情能力的缺失。”
“父母的地位天然高于孩子,他们很容易将管理等同于控制,将教育简化为服从性测试。”
“因为太急于看到一个符合自己预期的结果,以至于忽略了去倾听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去分辨什么是原则性错误,什么是无伤大雅的探索,甚至什么是他们自身焦虑的转嫁。”
“就像弹幕里网友说的那样,‘难道没有我他们就不做饭了吗?’、‘没有我他们就不上班、不工作了吗?‘”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孩子其实看得无比透彻。”
“很多父母要求的帮忙,潜意识里并非真的需要那份帮助。”
“而是在确认自己的权威地位,是在践行‘我忙碌所以你也不能清闲’的扭曲公平。”
“这不是培养责任感,这是在消耗和孩子之间的情感。”
张阳的语气变得更加恳切:“所以,我们真正要呼吁的,不是孩子不能批评、不能打骂。”
“而是要就事论事,不是因为一件事情而否定孩子的全部。”
“也不是父母不能让孩子帮忙,而是请把要求变得清晰直接,而不是让孩子在猜心思中战战兢兢。”
“家,应该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以放松犯错的地方。”
“而不是一个需要时刻提防,说了真话可能挨骂,需要隐藏伤痛的地方。”
“建立这种安全感,需要父母们首先放下身段,把孩子真正当作一个平等的、有独立思想的‘人’去沟通,而不是一个需要被驯化的‘宠物’。”
“这条路很长,也很难。”
“因为这意味着父母要对抗自己成长中受到的教养模式,要时刻进行自我觉察和反思。”
“真正的教育,是赢得孩子的心,而不是打赢每一场争吵。”
张阳的目光重新聚焦,充满希冀地看向镜头:“希望下一次,当孩子打碎了碗,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时。”
“家长们的第一反应不再是‘你怎么这么笨?’,而是‘没伤着手吧?’、‘这次没考好没事,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话语,才是迈向理解和陪伴最关键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