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重生1979:开局成为卖炭翁 > 第654章 永远是农民负重前行

第654章 永远是农民负重前行(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唐家山这里的老人,大多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白丁”,但他们对于文化和读书人,有一种发自骨子里的敬重。

南方这边,家族观念极强。这里的每一个大姓,几乎都是在宋、元、明三朝年间,从江西或中原的其它地方辗转迁徙而来。

几百年的繁衍生息,从最初孤零零的一家人,开枝散叶,形成了如今炊烟相望的千家万户。根基稳固之后,便要修建祠堂,凝聚宗族。有了祠堂,便要修撰家谱,记录血脉源流。

解放前,每逢清明,都会举行极为隆重的祭祖仪式。

唐家山那几块最好的水田,被称为“清明田”,就是唐家老祖宗落户此地后,一代代开垦、积累下来的精华。

这些田属于全族公有,从不分给某一户私有。

每年由全族人家抓阄轮种,种的人家按亩数向祠堂交纳租子。这些收上来的谷物,便用作每年清明祭祖的开销,或是族内扶危助困的基金。

清明祭祖最核心的一环,便是给过去一年里新生的娃儿和逝去的族人“添谱”。

新生者名字入谱,象征着被宗族正式接纳;逝去者则要记录他的生平事迹和逝去时间以及埋葬所在地,供后人永世追念。

这等大事,向来由族长主持。而族长,绝非随便一个年长之人就能担任,他往往是家族中最有威望的乡贤,或是那些曾在外为官、见识广博后隐退归乡的文人。他们有文化,有见识,懂得礼仪规矩。

要把一个族人从小名“唐老二”改为谱牒上堂堂正正的“唐自立”,这其中的字斟句酌,蕴含了对一个人一生的期望与祝福,绝不是一个大老粗能想得出来的。

即便到了现在,村里许多老一辈的名字,都还颇有深意,古雅而厚重。反倒是他们为自己子女取的名字,往往变得十分平凡、朴实,几乎不带什么文采和艺术性了。这其中的变迁,耐人寻味。

因此,当这些知青刚刚下乡来到唐家山时,村里的农民朋友们是打心眼里高兴和欢迎的。在他们淳朴的认知里,我们这些读过书、会算数的年轻人,就是过去的“秀才”,是文曲星下凡,将来是要有大出息,要“考取顶子”(指做官)的人。

他们对我们客气,甚至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恭敬,生怕得罪了这些“未来的贵人”。

然而,苏朝恩的出现和所作所为,就像一锅好汤里掉进了一颗老鼠屎,极大地拉低了整个知青队伍在老乡心中的形象。

他仗着有点文化,看不起农活,干活偷奸耍滑,总想着占点小便宜,甚至还曾因琐事与老乡发生过激烈的争吵。

他那点小聪明,没用在学习生产、帮助乡亲上,全用在了如何偷懒、如何抱怨上,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花花公子,这样的人,最不受寨中老少的欢迎,但却总是有的姑娘喜欢他这样油腔滑调的。

久而久之,老乡们看他的眼神,从最初的敬重,变成了失望,最后只剩下无奈的摇头。

胡静轻轻叹了口气,说实话,她对苏朝恩后来的遭遇,比如多次回城申请被拒,最终变得有些愤世嫉俗,也感到一丝唏嘘。

毕竟大家一起共事多年,同是天涯沦落人,那种背井离乡的滋味,她感同身受,难免有那么一点“同病相怜”。

但是,若论及苏朝恩的为人处世,胡静觉得,那实在不值得同情。路是自己走的,境遇虽由时代造成,但如何在境遇中自处,却是个人的选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