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巴图虎 > 第1078章 班师归朝

第1078章 班师归朝(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一次,队伍中一名年轻士兵因思念母亲,偷偷落泪,那拉珠尔看到后,没有斥责,而是递给他一块解乏糕:“我懂你的心情,我也想我娘,但咱们得好好回去,才能让她们放心。”士兵擦干眼泪,用力点头,重新挺直腰板,跟上队伍。这样的细节,让严明的军纪中多了几分温情,士兵们的士气也愈发高昂——中都的家,越来越近了。

六、接近中都:先头报信与迎仪准备

平叛军行至中都外二十里时,那拉珠尔派先头部队(十名骑兵)提前入城,向萧虎报信,告知“明日巳时可抵十里亭”,萧虎接到消息后,立刻falize迎仪的最后准备,百官也按通知,提前整理朝服,期待着军队的到来。

先头部队抵达中都时,城门守卫早已接到通知,放行后,骑兵们直奔枢密院,见到萧虎,翻身下马:“萧大人,那将军率部明日巳时抵十里亭,沿途顺利,无士兵违纪,重伤士兵均安好。”萧虎闻言,点头道:“好!你们辛苦了,先去歇息,明日随百官一同迎接。”随后,他让人通知工部,再检查一次迎师台的龙旗、毡毯;通知户部,将赏赐物资再清点一遍;通知史官,准备好记录用的笔墨、羊皮卷。

百官们也在次日清晨,早早整理朝服:文官们仔细系好玉带,武官们擦亮铠甲上的铜扣,翰林院的史官则将“献捷记录册”装在随身的布袋里,确保仪式中能及时记录。哈剌哈孙在枢密院门口等候百官,逐一检查:“朝服要整齐,不得有褶皱;配饰要戴好,别遗漏。”一名年轻官员的玉带系歪了,哈剌哈孙亲自帮他调整:“迎仪是大事,不能有半点马虎。”

中都的百姓也得知平叛军班师的消息,纷纷涌上街头,想看看军队的模样。有的百姓在自家门口挂起红色彩旗,有的则带着孩子,早早来到城外的道路旁等候,市集上的商贩们也提前准备好食物,想给士兵们尝尝。一名布坊掌柜道:“士兵们打仗辛苦,我准备了些细布,若有需要,免费送给他们做衣服。”

那拉珠尔率部行至中都外十五里时,已能看到远处的迎师台,龙旗在风中飘扬,士兵们纷纷挺直腰板,整理甲胄,想以最好的姿态迎接。那拉珠尔对副将道:“通知下去,整理队列,战马牵稳,俘虏看好,别到了跟前出岔子——咱们是平叛军,要给中都百姓留个好印象。”副将应声而去,队伍的行进速度放缓,队列愈发整齐,甲胄的反光在阳光下连成一片,远远望去,气势恢宏。

当晚,平叛军在中都外十里的临时营地休整,士兵们兴奋得难以入睡,有的擦拭兵器到深夜,有的则望着中都的方向,想象着与家人团聚的场景。那拉珠尔站在营地高处,望着中都的灯火,心中感慨:半年了,终于到了,明日的迎接,是对所有将士的肯定,也是新的开始。

七、迎师仪式:献捷受赏与君臣互动

巳时整,平叛军抵达十里亭迎师台,迎仪正式开始,萧虎率百官肃立,龙旗飘扬,鼓声震天,整个仪式庄重而热烈,既彰显朝廷的权威,也饱含对将士的认可,那拉珠尔的献捷、萧虎的赏赐、百官的欢呼,构成一幅“君臣同心、军民同乐”的画面。

仪式第一步:列阵肃立。那拉珠尔率军在迎师台下列成三队,士兵们甲胄整齐,手持兵器,俘虏囚车停在献捷区,战利品整齐堆放,战旗展开,随风飘动。百官在迎师台两侧肃立,文官着青,武官着紫,神态庄重,史官站在台侧,提笔准备记录,整个现场鸦雀无声,仅余鼓声与风声。

第二步:献接风酒。萧虎从台侧走下,手中端着银碗盛的青稞酒,走向那拉珠尔。那拉珠尔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双手接过酒碗,萧虎道:“那将军,半年平叛,辛苦你了,这碗酒,是朝廷给你的接风酒。”那拉珠尔仰头饮尽,将碗递回,萧虎上前搀扶:“起来吧,虎家儿郎,不负虎威,没给你父亲丢脸。”这句话,声音不大,却清晰传到周围,士兵们闻言,欢呼声起,士气高涨。

第三步:献捷。那拉珠尔起身,让副将呈上“战利品清单”“俘虏名册”,双手递给萧虎:“启禀萧大人,阿鲁台残党头目五人已擒,战旗二十面、兵器三百件已缴获,特献于朝廷,听候处置。”萧虎接过清单,翻看后,递给身后的伯颜:“枢密院需尽快审俘虏,查清残党余孽踪迹,战利品入太庙,供后世铭记。”随后,两名士兵押着一名俘虏头目上台,头目跪地认罪,百官见状,纷纷称赞平叛军功绩。

第四步:宣旨赏赐。萧虎从内侍手中接过圣旨,展开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拉珠尔平叛有功,升为万户,赐黄金五十两、绸缎十匹、金腰带一条,世袭千户俸禄;副将也速该升为千户,赐黄金二十两、绸缎五匹;士兵每人赐白银二两、青稞一石,放假一月;阵亡士兵家属赐黄金十两、青稞五石,免徭役三年;钦此!”宣旨完毕,户部官员将赏赐物资一一递到那拉珠尔与副将手中,士兵们听到赏赐,欢呼声震天,久久不息。

第五步:悼念阵亡。萧虎待欢呼声平息,道:“此次平叛,二十名弟兄长眠杭爱山,咱们当为他们默哀,以慰亡灵。”说完,率先肃立,百官、士兵纷纷低头,现场寂静片刻,随后,萧虎道:“阵亡弟兄的家属,朝廷会妥善安置,他们的功绩,不会被遗忘!”那拉珠尔闻言,眼中含泪,深深鞠躬,士兵们也跟着鞠躬,仪式在庄重的氛围中结束。

八、入城献捷:太庙告祭与军民欢庆

迎仪结束后,那拉珠尔率平叛军随萧虎、百官入城,前往太庙献捷,中都百姓沿街迎接,欢呼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入城之路成为“欢庆之路”,太庙的告祭则让平叛功绩载入史册,成为元代边疆治理的重要印记。

入城途中,中都百姓沿街站立,有的挥舞彩旗,有的撒五谷(寓意吉祥),有的喊着“平叛军威武”,孩子们则跟在队伍旁,好奇地看着士兵的铠甲、战马。那拉珠尔骑马走在队伍前方,不时向百姓挥手致意,士兵们也挺直腰板,接受百姓的欢呼。一名老妇人将一束野花递给那拉珠尔,道:“将军,多谢你们,咱们才能安稳过日子。”那拉珠尔接过野花,道:“这是我们的本分,多谢百姓的心意。”

队伍行至中都主干道时,兵部已安排辅兵疏导交通,确保队伍顺畅。沿途的布坊、粮铺、酒肆都挂起红色灯笼,掌柜们站在门口,向士兵们拱手致意,有的还拿出自家的商品,想送给士兵,萧虎道:“百姓的心意领了,但不可收礼,咱们是军队,不能扰民。”士兵们遂婉拒,只收下百姓的祝福,继续前行。

抵达太庙后,献捷仪式按元代规制进行:那拉珠尔将缴获的战旗、兵器呈于太庙供桌前,史官宣读“平叛功绩文”,详述“落马坡围捕、松树林夺粮、黑水河追剿”三战的经过,告慰列祖列宗。伯颜代表枢密院,在太庙前道:“此次平叛,安定西北边疆,彰显大元威德,当记入史册,流传后世。”告祭完毕,那拉珠尔率副将向太庙三鞠躬,仪式结束。

太庙献捷后,士兵们被安排前往军营休整,家属们早已在军营外等候,有的夫妻相拥而泣,有的父子相见,场面感人。那拉珠尔的母亲也来了,她握着儿子的手,摸了摸他的铠甲,泪道:“瘦了,也黑了,平安回来就好。”那拉珠尔道:“娘,儿子没给您丢脸,也没给虎家丢脸。”这样的场景,在军营外随处可见,欢庆中带着温情。

当晚,中都举办“庆功宴”,萧虎、伯颜、哈剌哈孙等百官与那拉珠尔、副将们出席,宴会上,萧虎道:“此次平叛,不仅安定了边疆,也让朝廷看到了虎家儿郎的实力,以后西北边疆的防务,还需仰仗那将军,望你再接再厉,不负朝廷厚望。”那拉珠尔起身敬酒:“谢萧大人栽培,谢朝廷信任,末将定当鞠躬尽瘁,守护大元边疆!”宴会上,歌舞升平,君臣同庆,直至深夜。

九、封赏安置:将士优抚与后续安排

班师后的封赏与安置,是朝廷“恩威并施”的重要体现,不仅有对有功将士的赏赐,也有对阵亡士兵家属的抚恤,还有对后续边疆防务的安排,这些举措,既安抚了军心,也巩固了元代的边疆治理体系,体现“赏罚分明、长治久安”的治理逻辑。

对有功将士的封赏,按元廷规制落实:那拉珠尔的万户官职由枢密院正式下文,金腰带、黄金、绸缎送至其府中,世袭千户俸禄从次月起发放;副将也速该的千户官职、赏赐也同步落实;士兵们的白银、青稞由户部派人送至军营,放假一月的通知张贴在军营门口,士兵们可凭“休假凭证”回家探亲,军营会保留其职位,休假结束后返营。

对阵亡士兵家属的抚恤,由户部与兵部联合落实:户部派人逐一走访二十名阵亡士兵的家属,送上黄金、青稞,宣读“免徭役三年”的圣旨;兵部则为家属发放“阵亡将士荣誉牌”(木牌,刻士兵姓名、功绩),凭牌可在中都享受“优先就医、优先入学”的待遇。一名阵亡士兵的妻子接过荣誉牌,泪道:“我丈夫没白死,朝廷还记得他。”户部官员道:“朝廷不会忘记任何一位为国捐躯的将士,你们有困难,可随时找官府。”

对留戍杭爱山的百名士兵,也有特殊安排:他们的俸禄比平时加倍,每半年可回家探亲一次,家属可随军居住(军营设家属区,提供住房、粮草);帖木儿需协助他们清剿残党,提供部落护卫队支援,确保其安全。那拉珠尔在返京前,给留戍士兵写了信:“你们虽未班师,但功劳与主力同等,我会常向朝廷汇报你们的情况,待边疆彻底安定,我必请朝廷准你们归朝。”

对俘虏的处置,由枢密院与刑部联合进行:五名残党头目经审讯后,按“叛乱罪”判处流放(流放至南方烟瘴之地),其余被俘叛兵,若有悔改之意,可编入“戍边辅兵”(驻守中都外围),无悔改者,判处苦役(修建驿道)。伯颜道:“处置俘虏需宽严相济,既显朝廷威德,也给叛兵改过自新的机会,避免激化矛盾。”

对后续边疆防务的安排,萧虎与那拉珠尔商议后,向枢密院提出方案:“杭爱山防务以帖木儿的部落护卫队为主,留戍士兵为辅,每月需向中都汇报一次防务情况;物资通道需加强巡逻,防止残兵劫商队;帖木儿需每季度向枢密院递‘边疆治理奏疏’,确保边疆动态可控。”枢密院准奏,方案正式实施,为西北边疆的长期稳定奠定基础。

十、班师影响:边疆安定与朝廷威望

那拉珠尔班师回朝,不仅是一次军队的归返,更是元代西北边疆安定的标志,其影响体现在“朝廷威望提升、军民关系深化、边疆治理完善、历史记忆留存”四个层面,为元代的统一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边疆保障,也让“虎家儿郎”的威名进一步流传。

朝廷威望在边疆与中原同步提升:杭爱山的部落通过平叛与班师,更深刻地认识到元廷的军事实力与治理能力,帖木儿在后续的治理中,更主动地配合元廷政策,部落间的凝聚力增强,再无小部异动;中都的百姓通过迎仪、献捷、庆功宴,感受到朝廷对将士的重视、对民生的关怀,对元廷的认同感加深,市集上的商户们甚至自发组织“边疆支援队”,愿为杭爱山的物资通道提供商品,朝廷的威望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与成果。

军民关系在班师途中与入城后进一步深化:士兵们严明的纪律、对百姓的体恤,让沿途百姓记住了“平叛军是保护百姓的军队”;百姓们的迎接、慰问、祝福,让士兵们感受到“打仗的意义是守护家园”,这种双向的认可,让军民之间的隔阂消除,形成“军民同心”的良好局面。战后,中都的百姓还自发为阵亡士兵立“纪念碑”,刻上士兵姓名,供后人缅怀,军民关系从“战时互助”变为“长期共生”。

边疆治理体系在班师后进一步完善:通过“平叛-班师-防务交接-后续安排”的流程,元廷形成了“边军平叛-部落守边-物资互通-定期汇报”的边疆治理模式,这一模式被推广到黑水河、松树林等其他西北边疆区域,形成“以点带面”的治理网络;留戍士兵、部落护卫队、驿站核验点、物资通道的协同,让边疆的防务从“单一军事防御”变为“军政民协同防御”,治理的效率与稳定性显着提升。

历史记忆的留存让平叛功绩得以传承:太庙的献捷记录、史官的“平叛史册”、中都的阵亡士兵纪念碑、百姓的口头传颂,让那拉珠尔平叛、班师的故事成为元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虎家儿郎,不负虎威”的赞语,不仅成为那拉珠尔的个人荣誉,更成为元代军事将领的精神象征,激励后续的边军将士坚守边疆、为国效力。脱脱在《元代军政录》中写道:“至元四十七年秋,那拉珠尔班师归朝,西北边疆遂稳,军民同心,朝廷威德远播,此乃元代治边之典范也。”

至元四十七年秋末的中都,军营外的桂花正香,那拉珠尔站在府中,看着手中的金腰带,想起十里亭萧虎的那句“虎家儿郎,不负虎威”,心中明白:这份荣誉,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所有平叛的将士,属于阵亡的弟兄,属于守护边疆的每一个人。窗外,中都的市集依旧热闹,百姓的笑声传来,他知道,这就是他们打仗的意义——让家园安稳,让百姓安康。

班师归朝,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西北边疆的防务还需关注,留戍的士兵还需支援,阵亡的弟兄家属还需照顾,这些,都是他作为万户的责任。那拉珠尔握紧金腰带,目光望向西北——杭爱山的草原,此刻应是秋草金黄,帖木儿与留戍的士兵,正守护着那里的安稳,而他,会在中都,为他们做好后盾,为大元的边疆,继续尽一份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