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阿珠的来信之助教与医疗体系之思(1 / 2)
在凯撒韦特的第三个年头,正当阿珠完成所有课业考核,即将结束两年正式学习、准备履行那一年服务协议之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它如同一道暖阳,彻底驱散了异国他乡残留的最后一丝阴霾。
那日,学院大门外传来一阵熟悉的、带着云南口音的官话喧哗,间杂着少女们好奇而兴奋的惊叹。阿珠循声望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二十位身着“老营”标志性蓝布学生装、梳着整齐发辫的中国少女,正略带拘谨却又难掩兴奋地站在校门口!带队的,正是常驻汉堡负责联络协调的那位男同学,他冲阿珠笑着点头。
巨大的惊喜瞬间淹没了阿珠。阿珠曾听汉堡的同学转达过生哥的宏大计划——与德国政府达成协议,逐年扩大在德学习理工农医的学员规模。然而,当亲眼看到这批来自“老营”的、鲜活年轻的学妹们真正站在凯撒韦特的土地上时,那份震撼与感动才如此真切!这意味着生哥的计划正在稳步推进,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中国女孩,有机会走出国门,学习这些实实在在的技艺!
更让阿珠瞬间泪崩的,是教务嬷嬷(Schwesterober)随后的话。这位一向以严厉、刻板着称的修女,看着眼前这群朝气蓬勃的中国女孩,又看向激动得难以自持的阿珠,脸上竟露出了难得的、温和的笑容。她走到阿珠身边,用清晰而郑重的德语说道:“Erika(阿珠的德语名),欢迎你的妹妹们。学院决定接受她们,并非仅仅因为那笔来自汉堡的、可观的‘教育赞助金’。”她顿了顿,目光直视阿珠,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认可:“而是因为,这里有一个中国女孩,用她两年来的坚韧、努力和无可挑剔的专业表现,向我们所有人证明了,来自东方的女性,可以像任何一位欧洲优秀的护理者一样出色,甚至更加坚韧和富有爱心。她为我们所有人上了一课。因此,我们愿意相信,她的同胞姐妹,也同样值得拥有这个机会。”
“她为我们所有人上了一课”……这句话如同重锤,狠狠敲在阿珠心上。两年来的种种艰辛——语言不通的窘迫、文化隔阂的孤独、粗粝食物的不适、刻骨铭心的歧视与霸凌、奋起反击的决绝、以及日复一日在学业和实践中付出的汗水与泪水——在这一刻,仿佛都找到了意义和价值!她的坚持,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身后千千万万渴望新知的同胞姐妹,在异国的土地上,硬生生凿开了一道缝隙!
阿珠再也抑制不住,泪水汹涌而出。她跑回宿舍,扑倒在床上,放声大哭。这不再是委屈的泪水,而是长久压抑后释放的狂喜与自豪!同宿舍的几位德国女孩,包括当年在洗衣房后被她“教训”过的那两位,此刻都围拢过来。她们没有嘲笑,没有不解,只有感同身受的理解和真诚的安慰。她们笨拙地拍着阿珠的背,递上手帕,轻声说着“Esistgut”(没事了,很好)。最终,几个女孩紧紧拥抱在一起,曾经的隔阂在共同的青春与奋斗中消融。这一刻,阿珠真切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国界的姐妹情谊。
情绪稍稍平复后,教务嬷嬷竟然派人来叫阿珠去她办公室。阿珠心中忐忑,不知何事。推门进去,却看到嬷嬷面前的书桌上,赫然摆放着一堆她无比熟悉、魂牵梦绕的东西!
云南宣威火腿、金华咸肉、湘西腊肉、广东腊鸡、还有几罐贴着英文标签却明显是“老营”特供的水果罐头!这些,都是当年在“老营”时,生哥心疼大家训练辛苦,经常偷偷开小灶给大家补充营养的耐储美味!
嬷嬷看着阿珠瞬间瞪大的眼睛和咽口水的样子,难得地露出了促狭的笑容:“Erika,这些是你的‘汉堡朋友’——准确地说,是最初送你来报道的那位神通广大的王先生——通过汉堡的同学,持续不断邮寄给你的私人补给。”嬷嬷拿起一罐黄桃罐头,晃了晃,“可惜啊,我们神圣的校规第37条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严禁私藏、食用非食堂提供的零食(Su?igkeitenundSnacks)。作为纪律的维护者,我只好‘忍痛’将它们统统没收并‘妥善保管’了。”她的语气带着一丝得意。
阿珠哭笑不得,原来自己心心念念的家乡美味,竟一直被嬷嬷“扣押”着!
嬷嬷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温和而郑重:“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Erika,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更重要的是,学院决定破格聘请你担任为期一年的见习助教(Lehrassistent)。这意味着,你不再是受严格校规约束的学生了。”她指了指桌上的美食,“这些属于你的东西,现在物归原主。而且……”嬷嬷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作为助教,你拥有了在学院外组织学生活动的权限。如果……我是说如果,你那位慷慨的‘生哥’继续给这些新来的中国女孩们寄送类似的‘家乡风味’,而你又不忍心让她们像你一样眼巴巴看着美食被没收的话……”
嬷嬷故意停顿了一下,看着阿珠瞬间亮起来的眼睛,才慢悠悠地说:“那么,作为她们的助教和前辈,你可以每周组织一次‘校外中国文化交流聚餐’。地点嘛,镇上的‘金锚’小餐馆后院的独立房间就很合适。当然,带进神圣的校园,仍然是严格禁止的!”
巨大的惊喜和感动再次冲击着阿珠!这哪里是归还食物?这分明是嬷嬷用这些美食和学妹们的“福利”为诱饵,“绑架”她留下来担任助教!而这个“绑架”,阿珠心甘情愿!
“嬷嬷!您这是……这是赤裸裸的绑架!”阿珠又哭又笑,再也忍不住,像个小女孩一样冲过去,紧紧抱住了这位平时令人生畏的教务嬷嬷,“为了我的学妹们有肉吃……我……我只能接受这个‘助教’岗位了!”嬷嬷的身体僵硬了一下,随即也放松下来,轻轻拍了拍阿珠的背,脸上露出了真正的、慈祥的微笑。这一刻,严厉的修女与远行的游子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奇特的、深厚的情感纽带。
担任见习助教(后转为正式助教)的两年,对阿珠而言是视角的又一次重大提升。阿珠不再仅仅是一个学习者,更开始参与教学管理、课程辅助、实习安排,得以更深入地观察和理解一个护理教育机构如何运作。
医护学校建设与管理心得:
核心是标准化与实操:凯撒韦特的成功,在于其将看似平凡的护理工作拆解为无数标准化的操作流程(Sop),并通过严格的、重复性的实操训练(从铺床、消毒到注射、包扎),将其刻入学生的肌肉记忆。管理的关键在于确保这些标准被不折不扣地执行,并有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
师资与传承:资深护士(修女)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她们不仅是技能的传授者,更是职业精神和护理伦理的化身。阿珠意识到,未来在国内办学,培养一批兼具过硬技能和高尚情操的“种子教师”是成败关键。
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理论教学(解剖、生理、药理)必须服务于实践,内容深浅要适配培养目标(基层护理员而非医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更侧重于教授“如何正确操作”以及“为什么必须这样操作”(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非深奥的医学原理。
宗教精神与世俗关怀的融合:虽然凯撒韦特根植于基督教慈善精神,但其强调的奉献、耐心、尊重生命、服务弱者等核心价值,具有普世意义。在国内办学,或可尝试将其与儒家“仁爱”、墨家“兼爱”等本土思想结合,塑造符合国情的护理伦理。
针对清国开设女子医护学校的设想:
破除性别壁垒是第一步:阿珠深感,在中国,培养女性护理人员(尤其是产科、儿科)具有天然优势,也更易被民众接受。首要是打破“女子不宜抛头露面”、“男女授受不亲”等陈规,强调护理(尤其是妇婴护理)是女性发挥所长、服务社会的崇高职业。
课程本土化:不能全盘照搬德国。需重点强化:流行病防控(霍乱、鼠疫、天花)、中医急救知识融合(如针灸止血、草药消炎)、妇幼保健(针对高生育率、高母婴死亡率)、基础卫生宣教(饮水消毒、垃圾处理、灭蝇灭鼠)。
学制灵活:初期可设一年制“速成班”,培养掌握核心技能的初级卫生员;再设两年制“提高班”,培养能独当一面的护士甚至助产士。招生对象可面向略识文字、心性坚韧的贫家女子或愿投身此道的开明家庭女性。
实习基地先行:理想情况是学校附属于一所实践医院(或卫生站)。若无条件,必须与地方善堂、育婴堂乃至深入乡村巡诊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深耕妇产儿科:服务最广大群体的初心
在担任助教期间,阿珠并未停止学习。阿珠深知生哥“为最广大的劳动者服务”的理念。中国的现实是,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乡村,缺医少药,尤其是妇女生育如同过鬼门关,婴幼儿夭折率惊人。在县里建立德国标准的“基础社区医院”(配备分科医生、专业护士、完善设备),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是奢望。
因此,阿珠利用一切机会,主动跟随学院聘请的兼职医生(一位相对开明的妇科医生)和镇上经验丰富的助产士(heba),深入学习:
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识别高危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