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 第500章 十一国《议和大纲》与李鸿章的身后名

第500章 十一国《议和大纲》与李鸿章的身后名(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在汲取力量,“老夫猜,王月生那小子引寇准故事,重点在于真宗皇帝那句‘迫不得已,虽百万亦可’的底线,以及寇准拦截曹利用时所下的死令:‘虽有敕旨,汝许辽人岁币不得逾三十万!过此,吾斩汝矣!’最终宋以三十万岁币成盟,保得百年和平。然……”李鸿章的声音陡然转为苦涩,“彼时宋军阵前射杀辽国大将萧挞凛,挫其锐气,辽亦有求和之意。今日我大清呢?一败涂地,京师沦陷,两宫蒙尘西狩,山河破碎至此!手中无半分可恃之力,真能做到……‘岁币不过三十万’之效吗?”他望向于式枚,眼神既是询问,更是寻求一丝渺茫的肯定。

此时,于式枚已将王月生的长信看完,他合上信笺,脸上竟泛起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激动的神采。他趋前一步,目光灼灼地看着李鸿章,一字一句,清晰而有力地说道:“中堂大人!卑职以为,王月生此论,尚嫌保守了!”

李鸿章霍然抬头,眼中精光暴射:“哦?!”

于式枚沉声道:“倘若其后续所献之策真能切中肯綮,助中堂于这万难之境中斡旋成功,为社稷保元气,为两宫争尊严……则中堂今日忍辱负重所行之事,功在千秋!后世论史,大人或当不逊于姜伯约(姜维)之‘千古孤忠’!”

“姜维?!千古孤忠?!”李鸿章的心猛地一沉,如同被重锤击中!他饱读史书,焉能不知于式枚话中所指那惊心动魄、悲壮惨烈的典故?

三国季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邓艾奇兵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后主刘禅在主力尚存(大将军姜维正率数万精锐据守剑阁天险)之际,竟开城投降。噩耗传至剑阁前线,姜维帐下将士“咸怒,拔刀斫石”,悲愤欲绝。而姜维的选择,是假意降魏,忍辱负重,暗中策划惊天复国大计!据《华阳国志》所载,他秘密致信刘禅,信中泣血写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其潜台词昭然:恳请刘禅暂且忍受亡国之耻,他姜维将以降将身份为掩护,伺机复国!

投降后,姜维敏锐地利用魏军主将钟会的野心与猜忌,煽动其诛杀功臣邓艾,进而割据蜀地自立。姜维精心设计了一个连环杀局:

(1)借钟会之手,尽屠入蜀的魏军高级将领;

(2)再寻机除掉钟会,夺取兵权;

(3)坑杀魏军精锐士卒,最后拥戴刘禅复辟蜀汉!

然而,天不遂人愿。公元264年正月,钟会部下发动兵变,姜维与钟会一同死于乱军之中。临终前,姜维仰天长叹:“吾计不成,乃天命也!”其志未酬,其家亦遭株连屠戮,复国宏图彻底化为泡影。

更令人扼腕的是,姜维的孤忠,在其身后近百年间竟无人知晓,反被斥为“贰臣”。直至东晋权臣桓温于永和二年(公元346年)率军伐蜀,攻入成都旧宫,在一处隐秘的夹墙密室中,发现了当年姜维写给刘禅的那封密信!此信重见天日,铁证如山,才彻底洗刷了姜维“叛将”的污名,证实其至死忠诚于蜀汉!而刘禅私藏此等足以招致灭族之祸的反魏密信,其内心是否也曾期盼过姜维的计划?个中隐情,更令人唏嘘。

密信出土前,史家如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尚斥责姜维“玩众黩旅”;信件公开后,世人方知其苦心孤诣。晋人郭颂赞叹:“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后世更将其与诸葛亮并称,誉为“千古孤忠”!

于式枚此刻以姜维作比,其意深远!李鸿章瞬间便明白了这典故的双重分量:其一,是理解他李鸿章今日屈膝签约,如同姜维假意投降,是忍辱负重,是委曲求全,是万般无奈下的权宜之计,内心所系,仍是国家社稷。其二,更是暗示,即便今日背负万世骂名,只要其心可昭日月,其行确为救国,终有沉冤得雪、青史重评之日!哪怕像姜维那样,要等到近百年后密信出土才得昭雪,对于一个深受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思想熏陶、视身后名节重于生命的封建士大夫而言,这份对“千古孤忠”身后名的期许,其诱惑力与慰藉,远胜于寇准式的当世功业!

李鸿章枯槁的身体微微颤抖起来,浑浊的老眼深处,仿佛有某种沉寂已久的东西被点燃了。他不再是那个暮气沉沉、只求速死的老人,一股混杂着悲壮、决绝与最后希望的热流在胸中激荡。他猛地撑起身体,双手紧紧抓住太师椅的扶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目光如电射向于式枚,那沙哑的声音因急切而变得锐利,如同出鞘的锈剑:

“计将安出?!”

烛火在寒风中剧烈地摇晃,将两位老人凝重而决绝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墙壁上,仿佛两个即将踏入历史风暴中心的斗士。窗外的风雪,似乎更紧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