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风刮不走的痕迹(2 / 2)
冬日的暖阳下,沈建国正踩着梯子,帮对门的邻居搭一个防雨的竹棚。
他一边熟练地用铁丝捆绑着竹架的接口,一边大声地向旁边学习的年轻人讲解着要领。
“你看,”林夏轻声说,“沈爷爷在教人绑竹架子的时候,说过他自己是跟谁学的吗?”
孩子摇了摇头。
“那不就行了,”林夏笑了,“只要棚子能搭起来,能遮风挡雨,就够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仿佛是为了印证这一切。
傍晚时分,狂风席卷了整条纸火巷,巷口那个用了好几年的旧遮雨棚,被掀翻在地,几根主要的钢管都变了形。
第二天一早,还没等居委会组织人手,巷子里几个半大的少年就自发地凑到了一起。
他们从各家找来废弃的广告布和还能用的旧钢管,叮叮当当开始重建。
路过的老人们围在一旁,指指点点。
可看着看着,他们都发现了不对劲。
这几个孩子搭建的结构,和以前完全不同,他们在顶棚的关键受力点,增加了一个奇特的三角桁架结构。
“嘿,这法子新鲜,”一个老人啧啧称奇,“这结构,看着就比以前的结实!这谁教你们的?”
一个满头是汗的男孩,正是前些天在林夏课堂上找到“非典”记录的李浩,他擦了把脸上的灰,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嗐,网上看的视频呗,一个生活小妙招。”
他说得轻松随意,没人知道,昨天晚上,他在社区图书角的“无名者之角”,对着那份空白署名的《简易防风棚设计图》手稿复印件,琢磨了整整两个小时。
他更不知道,在那份早已不知所踪的原稿右下角,曾有一行用铅笔写下的、几乎被岁月磨平的小字:
“试试看,能撑多久。”
冬夜漫长,寒气逼人。
沈建国坐在老屋的炉火前,往里面添着柴火。
他刚上小学的小孙女偎在他膝下,捧着一本童话书,却迟迟没有翻页。
“爷爷,”小姑娘仰起头,大眼睛在火光的映照下忽闪忽闪,“林老师说,我们巷子里以前是不是有个特别特别聪明的人,教了大家好多好多的东西?”
沈建国正用火钳拨弄着炭灰的动作顿了一下。
火星“噼啪”一声,四散溅开,像夜空中转瞬即逝的星子。
“有啊,”他慢悠悠地开口,声音被炉火烘得温暖而醇厚,“巷子里每个人都挺聪明的。”
“不是,”孙女执着地摇摇头,“就是那个第一个想到用灶灰种菜,第一个想到做滤水器的人。”
沈建国沉默了。
他看着孙女清澈见底的眼睛,那里面充满了对一个“超级英雄”的幻想和崇拜。
良久,他才缓缓说道:“那个人啊,他后来发现,最好的办法,不是让所有人都记住他叫什么。”
他顿了顿,将一块新的木柴推进炉膛深处,火苗立刻更旺了。
“是让所有人都忘了是他教的,还能一代一代地,照着做下去。”
同一片星空下,雪,悄无声息地落了下来。
林夏在台灯下整理着旧笔记。
她翻到了几年前的一页,上面是她当年初次发现沈星河留下的痕迹时,写下的混乱而焦虑的文字。
字里行间,满是“他会不会被彻底忘记”、“他的存在还有意义吗”之类的诘问。
她凝视着那些代表着自己过往心境的字迹,良久,拿起笔,在那些焦灼的文字下方,用截然不同的、平静而坚定的笔触,补上了一句新话:
“当所有人都活成了他曾经希望的样子,遗忘,就成了最深刻的铭记。”
写完,她放下笔,走到窗前。
窗外,雪花覆盖了整个纸火巷,一片静谧洁白。
去年新装上的檐下滴水槽,正在安静而有序地收集着屋顶融化的雪水,将它们导入地面早已成型的暗沟系统里。
那条看不见的地下水路,正无声地守护着巷子的地基,引导着水流的方向——那路线,与二十年前,静静躺在“无名者之角”里的那张无人认领的社区排水改造图,分毫不差,完全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