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 第476集:《智能电网的伦理运行机制》

第476集:《智能电网的伦理运行机制》(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下午,林砚舟召开了全团队会议。她把昨天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大家,最后说:“我们需要给‘绿洲-III’加一套‘伦理运行机制’,不能让算法决定人的生死。”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算法工程师小张率先开口:“林工,不是我们不想加,而是‘伦理’太模糊了——怎么定义‘特殊群体’?怎么判断‘紧急情况’?这些都没有统一标准,算法没法量化。”

“没法量化,就找能量化的指标。”林砚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表格,“比如,把有医疗设备的用户标记为‘高优先级’,根据医院、养老院的注册信息自动识别;把低温、高温天气下的居民用电权重提高,因为极端天气里停电,风险更高。”

“可万一有人伪造信息呢?”数据安全组的李姐问,“比如,有人假装是养老院,骗取高优先级供电,怎么办?”

“那就加‘双重验证’。”林砚舟说,“系统自动识别后,再由人工复核,定期抽查。另外,我们还要建立‘伦理申诉通道’,如果用户觉得自己的供电优先级被错判,可以提交申诉,由专门的伦理评审小组处理。”

接下来的一个月,团队陷入了疯狂的加班中。他们重新梳理了全市的用电数据,给每一类用户都加上了“伦理标签”:医院、养老院是“特级保障”,居民区是“一级保障”,商业体是“二级保障”,高耗能企业是“三级保障”;又制定了“动态权重规则”——极端天气、重大灾害时,居民区的权重自动提升,企业的权重临时下调;还搭建了“伦理评审小组”,成员包括电网工程师、律师、社会学家,甚至还有两位社区居民代表。

这天,“伦理运行机制”终于上线测试。林砚舟坐在控制台前,模拟了一次“城东变电站负载超限”的场景——系统首先识别出区域内有一家儿童医院,立刻把它设为“不可切断”,然后自动降低了周边商场的照明负载,把节省下来的电力分配给居民区。整个过程没有人为干预,却完美避开了“牺牲弱势群体”的陷阱。

“成了!”小张兴奋地叫起来,“系统刚才还弹出了‘伦理合规提示’,说这次分配符合所有预设规则!”

林砚舟看着屏幕上平稳的供电曲线,心里终于松了口气。她想起昨天去儿童医院调研时,护士长告诉她,以前停电时,他们只能靠发电机维持重症监护室的供电,现在有了“伦理机制”,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可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半个月后,滨海市遭遇了罕见的台风袭击。狂风暴雨导致多处线路受损,全市有五个变电站同时出现负载超限。“绿洲-III”立刻启动“伦理运行机制”,优先保障医院、养老院和居民区的供电,暂时切断了部分工业园区的电源。

当天晚上,林砚舟接到了市长的电话。市长的语气很严肃:“林工,工业园区的企业反映,停电导致他们的生产线停滞,损失很大。你能不能调整一下系统,先恢复企业的供电?”

林砚舟握着电话,心里很清楚——如果恢复企业供电,就意味着要切断部分居民区的电。现在台风还在刮,外面又冷又湿,居民家里没了电,取暖、做饭都成问题,尤其是那些独居老人,很可能出危险。

“市长,”林砚舟的声音很坚定,“根据‘伦理运行机制’,目前的供电分配是最优的。企业的损失可以后续补偿,但居民的安全不能等。如果现在切断居民区的电,后果不堪设想。”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市长的声音:“我知道了。你做得对,安全第一。我会跟企业解释清楚,让他们配合。”

挂了电话,林砚舟看着窗外的风雨,心里暖暖的。她知道,“伦理运行机制”不仅约束了系统,也约束了权力——它让每一次供电分配,都有了不可逾越的底线。

台风过后,林砚舟收到了一封来自工业园区的感谢信。信里说,虽然停电造成了损失,但他们理解电网的难处,更认可“先保人、再保产”的原则。信的最后,还建议电网可以和企业合作,提前制定“应急供电方案”,下次遇到灾害时,企业可以更有序地配合停电。

林砚舟把信贴在会议室的墙上,旁边是她当初写的“伦理不是附加项,是底线”。她召集团队开会,笑着说:“你们看,伦理不是‘拖累’,是‘共识’。我们的‘绿洲-III’,终于成了真正有温度的系统。”

这天晚上,调度中心的屏幕上,“绿洲-III”自动弹出了一条日志:“今日供电分配完成,无伦理风险提示,用户满意度98.7%。”林砚舟看着那条日志,想起了陈奶奶温暖的手,想起了儿童医院里明亮的灯光,想起了居民家里安稳的夜晚。

她知道,智能电网的发展没有尽头,“伦理运行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但只要他们始终把“人”放在核心位置,就不会走偏。夜色渐深,滨海市的灯光像星星一样亮着,每一盏灯背后,都是一个安稳的家——这,就是她和团队最想守护的东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