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1章 阿房宫烬,余砖尚冷,驰道尘湮,战轮犹忆(2 / 2)
反观徐靖与魏进忠,此二人虽素有奸佞之名,平日里在朝堂上蝇营狗苟,为众人所不齿。然在他深陷绝境之时,却真的不顾生死,提着脑袋发动政变。那一场政变,刀光剑影,生死悬于一线,他们却毫无惧色。最终,将他从那暗无天日的绝境之中解救出来。此刻,那段“雪中送炭”的记忆,如同一团灼目的火焰,在他心中熊熊燃烧,显得格外刺眼,亦让他心中五味杂陈。
李德全见萧桓神色变幻,继续添柴,语气带着几分笃定:“谢渊心中固然有陛下,可更多的是顾惜自己的声名与前程,他怕营救不成累及自身,怕背上‘谋逆’之名,这份忠诚,终究不够绝对。
如今他功高震主,手握军政大权,兼掌御史台,百官皆服其威,若日后再有变故,陛下能确保他仍会效忠吗?”
御书房内陷入死寂,只有烛火噼啪作响,火星偶尔溅起,落在案上的密折上,又迅速熄灭。萧桓的脸色阴晴不定,心中的天平在“旧情功绩”与“皇权稳固”之间剧烈摇摆,几乎要被撕裂。他想起谢渊弹劾魏进忠擅权时的言辞犀利,掷地有声,那份刚直不阿曾是他最欣赏的品质;想起谢渊拒绝依附徐党,独守清正,却也因此树敌无数;
可他也想起复位后谢渊拒绝放权的坚持,想起徐党屡屡进言的“功高盖主”,想起南宫岁月里那份沉甸甸的失望。李德全的话如重锤,反复敲击着他的心神:若真因谢渊一案引发动荡,自己多年的隐忍与争斗,岂不是付诸东流?帝王的尊严与帝位的稳固,难道要为一个臣子的清白让步?
就在此时,殿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的亲信侍卫悄然入内,单膝跪地,呈上一封密封的密报——正是上集萧桓密令秦飞查案的后续进展。萧桓颤抖着手打开,密报上是秦飞的急奏,字迹仓促却工整:“启禀陛下,文勘房主事张启于密信中又查出新证:其一,墨痕深浅不一,乃分三次蘸墨伪造而成,非一气呵成;其二,纸张暗纹经内务府织造局老匠辨认,确系诏狱署专用贡宣,边缘暗纹为天德元年特制,谢渊府邸所用皆为晋豫麻纸,从未采买此等贡宣;其三,密信落款日期处,有刀刮后重描痕迹,似为掩盖原书写日期。臣欲提审伪造密信的诏狱署文书,却遭镇刑司密探阻挠,言奉魏提督之命,任何人不得接触证人。臣已率北司精锐暗中监视证人府邸,伺机而动,恳请陛下再宽限时日,必能揪出幕后真凶,还谢渊清白!”
这封密报如同一道曙光,刺破了御书房内的阴霾,却也让萧桓心中的纠结愈发深重。秦飞的查案进展清晰指明谢渊确有冤情,那些细节绝非凭空捏造,张启身为玄夜卫文勘房主事,精于墨痕、印鉴核验,其证词可信度极高,与上集密报中的疑点相互印证。可李德全的话与徐党的威胁又如同巨石压顶——徐党手握六部大权与特务机构,若真发动兵变或罢朝,大吴江山将陷入大乱,北元若趁机入侵,半壁江山恐将不保。他抬头望向窗外,庭院中的残雪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如同他此刻的心境——一边是公道与忠良,一边是皇权与江山,无论选择哪一方,都可能付出惨痛的代价。
李德全瞥见密报上的字迹,心中一惊,随即迅速镇定下来,低声道:“陛下,秦飞与谢渊素有往来,昔年青木之变,二人同守安定门,私交甚笃,其查案之言未必可信。”他刻意抹杀上集萧桓对秦飞“无私交”的判断,继续蛊惑,“张启已被贬京郊驿丞,远离中枢,手中无权无势,所谓‘新证’恐是伪造,意在拖延时日,为谢渊脱罪。徐党那边已放出话来,若今夜再无决断,明日便率吏部尚书李嵩、总务府总长石崇等六部官员,跪于文华殿外,请求陛下‘明正典刑’,届时百官效仿,朝政停滞,北元若趁机入侵,后果不堪设想啊!”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急促,刻意强调徐党的强硬态度,同时暗指秦飞查案不公,试图压垮萧桓最后的犹豫。
萧桓闭上双眼,脑海中反复闪过无数画面:谢渊浴血守城的坚毅、南宫被囚的屈辱、徐党逼宫的嚣张、秦飞密报的疑点、百姓焚香请愿的虔诚、边军将士的军心浮动。每一个画面都像一把利刃,切割着他的心神,让他痛不堪言。他深知,自己此刻的决定,不仅关乎谢渊的生死,更关乎大吴王朝的命运。杀谢渊,或许能暂时稳固皇权,平息徐党之乱,却会寒了天下忠良之心,留下千古骂名,成为后世史书唾骂的“昏君”;不杀谢渊,或许能还公道于天下,却可能引发更大的动乱,甚至失去来之不易的帝位,重蹈南宫被囚的覆辙。
御书房内的烛火依旧燃烧,焰苗摇曳不定,映照着萧桓阴晴不定的脸。他缓缓睁开双眼,眸中的迷茫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疲惫与一丝决绝。他知道,在封建王朝的权柄棋局中,公道往往要为皇权让步,忠良往往要成为稳固江山的牺牲品。帝王的肩上,扛的不仅是个人的良知,更是整个王朝的存续,有些牺牲,看似残忍,却不得不为。他的指尖颤抖着,缓缓拿起案上的朱笔,悬在那本定谳疏文的留白处,迟迟未能落下,笔杆上的龙纹硌得手心生疼。漏壶的滴答声愈发清晰,仿佛在催促着他做出最终的抉择,而御书房外的寒风,也似乎变得更加凛冽,预示着一场即将来临的血雨腥风。
李德全垂首侍立,大气不敢出,心中既紧张又期待。他能感受到萧桓的动摇,知道这位帝王的防线已濒临崩溃,只需最后一丝推力,便能让他彻底倒向徐党。他屏住呼吸,等待着那道决定谢渊生死的朱批,也等待着自己加官进爵的契机——徐靖早已许诺,若能说动陛下杀谢渊,便保他内务府总管之位稳固,还会为他的子侄谋求官职。而此刻的萧桓,心中仍在做着最后的挣扎——他想起永熙帝临终前的嘱托:“谢渊忠勇廉明,可托大事”,想起谢渊“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誓言,想起百姓为谢渊请愿时的悲切,这些记忆如同最后的微光,在他心中顽强地闪烁,与上集那份对真相的期许相互呼应。
御书房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诡谲地舞动。朱笔于疏文之上空悬良久,萧桓持笔的手臂微微发颤,额头上豆大的汗珠顺着鬓角缓缓滑落,“啪嗒”一声,滴落在那光洁的金砖地面上,瞬间晕开一小片深色的水渍。
萧桓双眸紧闭,似是欲将满心的纠结与挣扎通通斩断,试图挣脱那如蛛网般缠绕的复杂思绪。然而,脑海中谢渊的身影却如鬼魅般愈发清晰,往昔君臣之间的诸多过往,如走马灯般一一闪现。
许久,他终是长叹一声,似要将满心的无奈与疲惫尽数吐出。紧接着,手臂用力一挥,将朱笔重重地拍落在案上,那沉闷的声响在寂静的御书房内格外刺耳。他的声音沙哑而疲惫,仿佛历经了无数场心力交瘁的征战,带着一种近乎虚脱的无力,缓缓开口道:“此事……容朕再思。李德全,传朕旨意,着秦飞即刻将张启带回京师,交付玄夜卫北司单独审讯,任何人不得阻挠。若有违抗者,即以抗旨论处;同时告知徐靖、魏进忠,明日辰时,朕将于文华殿召见百官,共议谢渊一案,届时再行决断。”
李德全听闻此言,心中虽满是不甘,但皇命难违,怎敢有丝毫违抗?连忙躬身,毕恭毕敬地领旨道:“老奴遵旨。”他心中暗自思忖,萧桓虽未当即下令诛杀谢渊,却已然松口同意召见百官,这无疑是徐党连日来施压所取得的成果。明日文华殿上,徐党势必会率百官一同力谏,以他们党羽众多、官官相护的态势,再加上“复位名固”这般蛊惑人心的诱惑,萧桓终究会做出对徐党有利的决定。
李德全躬身缓缓退下,脚步略显沉重。当他走出御书房时,下意识地回头望了一眼那盏在风中摇曳不定的烛火,心中暗暗想着:谢渊,你的死期,恐怕真的不远了。
萧桓望着李德全离去的背影,仿佛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离,缓缓瘫坐在龙椅之上。他深知,明日的文华殿,必将是一场惊心动魄、关乎生死荣辱的巨大博弈。徐党定会倾尽全力,动用所有力量来逼迫他诛杀谢渊;而那些忠良之臣,或许也会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为谢渊辩明冤屈。
他的目光再次缓缓落在案上那封密报与定谳疏文之上,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心中暗自起誓:若秦飞能在明日辰时之前查出确凿无疑的证据,证明谢渊清白,朕必力排众议,还谢渊一个公道;可若证据不足,朕……朕也实在别无选择。
御书房内的烛火依旧静静地燃烧着,散发着微弱的光芒,然而,那光芒却怎么也照不进萧桓心中那重重迷雾所笼罩的角落。而这场关乎忠奸善恶、皇权兴衰、国运走向的棋局,才刚刚踏入最为凶险莫测的中盘阶段,承接上集所留下的悬念,将所有潜藏的矛盾,统统推向明日那场决定命运的最终对决。
片尾
御书房烛火摇曳,权柄与公道的博弈达至临界点。李德全以“复位名固”为刃,以南宫旧怨为毒,精准击中萧桓的软肋,而秦飞的查案密报又为公道保留了最后一丝微光。萧桓的犹豫与动摇,不仅是个人良知与皇权欲望的挣扎,更是封建王朝权力制衡失效的必然结果——当三法司沦为摆设,当特务机构掌控刑狱,当官官相护形成闭环,帝王即便有心护忠良,也难逃权柄的裹挟。明日的文华殿,将是这场棋局的关键落子,百官的站队、证据的交锋、徐党的逼宫,都将推动着结局走向未知。谢渊的生死、忠良的命运、大吴的国运,此刻都系于萧桓那支悬而未决的朱笔,而御书房内的烛火,仍在寒风中顽强燃烧,等待着公道与权柄的最终裁决。
卷尾
谢渊一案,如同一面深邃的历史之镜,映照出封建王朝的诸多沉疴与困局。萧桓的纠结,是复位帝王权力焦虑的集中体现——夺门之变的艰险、南宫囚居的屈辱,让他对权柄稳固的执念远超寻常君主,在公道与皇权的权衡中,终究难以挣脱封建皇权的固有逻辑。李德全的谗言,则是近臣权力投机的典型写照,他深谙帝王软肋,以“复位名固”相胁,以南宫旧怨为刺,将个人投机与权臣利益捆绑,成为搅动君心、构陷忠良的帮凶,而这背后,是徐靖、魏进忠等人借镇刑司、诏狱署、吏部、总务府形成的官官相护闭环,他们相互勾结、彼此包庇,将律法制度沦为私器,让三法司会审形同虚设,让特务机构成为打压异己的利器,尽显封建官僚体系的黑暗与腐朽。
谢渊的蒙冤,是忠良之士功高震主的宿命轮回,他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以“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却因功绩卓着、权力过重,成为皇权的隐忧、权臣的眼中钉,其忠诚不被帝王全然信任,其清白难敌构陷罗织,最终身陷囹圄,生死未卜,这既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封建制度的必然。而秦飞、张启的查案之路,布满荆棘与凶险,他们在权力悬殊的绝境中,以一己之力坚守正义,于黑暗中探寻真相,虽步履维艰,却为公道保留了微光,彰显着人性的光辉与担当。民心的向背,则是这场博弈中最公正的裁判,百姓的请愿、边军的鸣冤,都印证着谢渊的功绩与品格,也昭示着公道自在人心的永恒真理。
纵观此案,封建王朝的核心困局已然明晰: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律法便会沦为权力的附庸,官官相护便会滋生蔓延,忠良便会沦为皇权的牺牲品。但即便如此,人们对公道的追求从未停歇,这种追求是忠良之士的精神支柱,是百姓心中的精神寄托,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谢渊一案的种种纠葛,不仅是大吴王朝的一段伤痛记忆,更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警示:唯有健全权力制衡机制,坚守司法公正,摒弃官官相护之风,方能让忠良不蒙冤、公道不缺席,方能实现王朝的长治久安与百姓的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