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3章 奸慝猬集而鸱张兮,肆逼宸居之堂皇(2 / 2)
他以帝王亲信的身份担保,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也让萧桓明白,若拒绝徐党的请求,便是失去了这部分亲信的支持,帝位将更加不稳。
百官之中,刑部尚书周铁出列,躬身道:“陛下,周指挥使所言密报疑点重重,北元入侵与谢渊一案并无直接关联。谢渊掌兵部期间,整顿边军,加固边防,北元多年不敢南下,足见其对边军的掌控力。若处死谢渊,边军将士心寒,反而可能引发军心浮动,不利于边防稳定。恳请陛下三思!”
周铁的话,句句在理,却难以撼动徐党的压力。魏进忠当即反驳:“周尚书此言差矣!谢渊与北元勾结,边军将士早已心寒,若不处死谢渊,才是真正动摇军心!周尚书如此维护谢渊,莫非也受其蒙蔽,或是与谢党有所牵连?”
周铁脸色一变,却依旧坚持:“陛下,臣所言句句属实,皆为江山社稷着想,绝无偏袒谢党之意。恳请陛下交由三法司会审,查明真相,若谢渊真有通敌谋逆之举,臣愿与谢渊同罪!”
萧桓看着周铁,心中满是复杂。他知道周铁的忠诚,也明白他的担忧,可徐党的压力如同泰山压顶,让他无法喘息。他深吸一口气,心中的决断越来越清晰:牺牲谢渊,以换取朝局稳定与边军安宁,这是目前唯一的选择。
周铁的话音刚落,吏部尚书李嵩便出列,躬身跪地:“陛下,周尚书此言差矣!谢渊罪证确凿,无需三法司会审。徐提督、魏提督、周指挥使、石总长所言句句属实,皆为江山社稷着想。如今朝野上下,皆盼陛下速下决断,处死谢渊,以正国法。若陛下再拖延,恐失民心,失军心,悔之晚矣!”
李嵩身为吏部尚书,掌文官任免大权,早已将吏部打造成徐党的“后花园”,其话语的分量不言而喻。他的表态,意味着整个吏部都站在徐党一边,进一步强化了“众意难违”的局面。
紧随李嵩之后,礼部尚书王瑾、工部尚书张毅等徐党亲信官员纷纷出列,跪倒在地,齐声附和:“恳请陛下处死谢渊,以正国法!”一时间,大殿内跪倒一片,黑压压的身影连成一片,声势震天,形成了众口铄金的态势。
礼部尚书王瑾说道:“陛下,谢渊通敌谋逆,违背天道人伦,若不严惩,何以维护朝廷礼制?先帝陵寝祭祀,需彰显皇权威严与国法公正,谢渊的罪行若不清算,便是对先帝的不敬,对礼制的践踏。恳请陛下速下决断!”他将谢渊的“罪行”与朝廷礼制、先帝尊严绑定,进一步拔高了处死谢渊的“政治意义”。
工部尚书张毅补充道:“陛下,谢渊掌兵部期间,多次要求工部加急制造军器,却未按规定验收,导致部分军器质量不合格,边军将士因此伤亡者不在少数。此等漠视将士生命、滥用职权之举,罪该万死!恳请陛下处死谢渊,以告慰阵亡将士在天之灵!”这番话纯属捏造,工部军器制造皆有严格的验收流程,谢渊从未干预,张毅此举不过是跟风附和,讨好徐党。
百官之中,非徐党成员皆面露惊惧,纷纷低头不语,甚至有部分官员见势不妙,也跟着跪倒在地,加入附和的行列。他们并非真心认为谢渊有罪,而是畏惧徐党的势力,怕被牵连,只能选择明哲保身。这种随波逐流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逼宫的态势。
萧桓看着下方跪倒一片的百官,听着此起彼伏的“处死谢渊”的呼声,心中的压力愈发巨大。他深知,帝王的权力虽至高无上,却也需要百官的支持,若失去多数官员的支持,帝位便会岌岌可危。徐党此刻营造的“众意难违”的局面,让他明白,处死谢渊已是人心所向(实则是官官相护下的强权压迫),若再拒绝,便是与整个官僚体系为敌。
内阁首辅刘玄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悲凉。他知道,大吴的官僚体系已被徐党腐蚀,官官相护之下,公道难寻,忠良蒙冤。他想再次出列反驳,却被身旁的吏部侍郎张文拉住,张文低声道:“首辅大人,大势已去,莫要再争,以免引火烧身。”刘玄长叹一声,只能无奈退下,心中暗叹:忠良难存,天道不公。
萧桓的目光扫过列中的岳谦、杨武,见两人虽未跪倒,却神色悲愤,双拳紧握,心中暗忖:若谢渊真有反心,其党羽此刻定会有所异动,而非如此隐忍。这份疑虑,让他心中的愧疚再次浮现,却很快被“众意难违”的压力压制。
“陛下!”徐靖见时机成熟,再次高声叩请,“百官之心,天意所向,恳请陛下即刻下旨,将谢渊明正典刑!若陛下再迟疑,臣等愿长跪不起,直至陛下应允!”他带领着跪倒的百官,齐声高呼:“恳请陛下应允!恳请陛下应允!”
呼声震彻殿宇,如同潮水般涌向御座,让萧桓难以喘息。他闭上眼,脑海中闪过谢渊的功绩与冤情,闪过永熙帝的嘱托,闪过百姓的请愿,心中一阵刺痛。可他又想起复位的艰难,想起南宫的屈辱,想起徐党的势力,想起北元的威胁,心中的决断最终战胜了愧疚。
大殿内的呼声此起彼伏,徐党的逼宫之势已达顶点,而以刘玄、周铁、岳谦为代表的忠良之臣,仍在做最后的挣扎,却终究无力回天。
内阁首辅刘玄再次出列,躬身道:“陛下,百官呼声虽高,却多为徐党亲信跟风附和,并非真正的民心所向。谢渊一生忠勇,为大吴立下不世之功,若仅凭罗织的罪名便将其处死,恐寒天下忠良之心,日后无人再敢为朝廷效命。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交由三法司会审,查明真相,再做决断!”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试图唤醒萧桓心中的公道。可萧桓此刻已被徐党的压力裹挟,心中的决断已定,只是淡淡说道:“刘卿不必多言,朕已有考量。”
刘玄还想再说,却被萧桓抬手制止:“刘卿乃三朝元老,当以江山社稷为重,勿要因个人私恩而忽视朝局稳定。谢渊的罪行,已有徐卿等人担保,证据确凿,无需再议。”这番话,既是对刘玄的警告,也是对自己的自我安慰。
刑部尚书周铁见状,再次出列:“陛下,三法司会审乃《大吴官制》所定,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关键程序。谢渊一案疑点重重,密信、账目皆有破绽,若不会审,恐难服天下人心。臣愿亲自督办此案,三日内定能查明真相,恳请陛下给谢渊一个辩白的机会,也给天下忠良一个交代!”
周铁的话,句句恳切,却难以撼动萧桓的决心。魏进忠当即反驳:“周尚书此言差矣!谢渊罪证确凿,何须辩白?三法司早已形同虚设,若交由周尚书督办,无非是拖延时间,为谢渊脱罪。陛下若轻信周尚书,恐生变数!”
萧桓看着周铁,心中满是复杂。他知道周铁的公正,也明白三法司会审的重要性,可他不敢冒险。徐党的势力遍布朝野,若周铁查案受阻,甚至遭遇不测,朝局只会更加动荡。他最终还是说道:“周卿的心意,朕已知晓。但此事事关重大,不宜拖延,三法司会审之事,日后再议。”
都督同知岳谦再也忍不住,出列跪地:“陛下!谢渊大人忠勇无双,一生为国为民,断无谋逆之举!臣与谢渊大人并肩作战多年,深知其为人,他若有反心,臣第一个不答应!恳请陛下明察秋毫,放过谢渊大人,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
岳谦的声音带着悲愤,眼中满是血丝。他想起与谢渊并肩守安定门的日夜,想起谢渊整顿边军的辛劳,想起谢渊清正廉洁的品格,心中的屈辱与不甘难以抑制。
徐靖见状,厉声呵斥:“岳将军好大的胆子!竟敢公然为谋逆之人求情,莫非你真与谢渊勾结,意图谋反?陛下,岳谦此举,足以证明谢党势力庞大,若不速速清除,必成大患!恳请陛下将岳谦一并拿下,打入诏狱,严刑审讯!”
岳谦怒视徐靖:“徐靖!你血口喷人!谢渊大人一生清白,我岳谦光明磊落,岂容你罗织罪名!”他起身欲与徐靖理论,却被身旁的侍卫拦住。
萧桓看着岳谦,心中的猜忌再次浮现。他想起李德全提及的“谢渊忠诚不够绝对”,想起谢渊复位时的“中立”态度,心中的愧疚再次被压制。他沉声道:“岳卿退下!朕知道你与谢渊情谊深厚,但国法面前,人人平等,谢渊的罪行已有定论,你不必再为其求情,以免引火烧身。”
岳谦看着萧桓,眼中满是失望与悲愤:“陛下!您怎能如此糊涂!谢渊大人是大吴的栋梁,杀了他,便是自毁长城!北元若趁机入侵,谁来领兵御敌?朝局若动荡,谁来稳定民心?陛下!”
萧桓心中一阵刺痛,却依旧硬起心肠:“放肆!朕的决断,岂容你质疑!来人,将岳卿带下去,闭门思过,若无朕的旨意,不得出宫!”侍卫上前,架起岳谦,岳谦挣扎着,高声呼喊:“陛下!三思啊!杀谢渊者,必失天下!”声音渐渐远去,殿内一片死寂。
刘玄、周铁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悲凉。他们知道,最后的努力也已失败,谢渊的命运已定,忠良的挣扎在官官相护的强权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百官之中,再无人敢出列求情,只剩下徐党成员的得意与非徐党成员的沉默。
殿内的死寂被漏壶的滴答声打破,每一声都像是敲在萧桓的心上。他看着下方跪倒的徐党官员,看着列中沉默的百官,看着刘玄、周铁眼中的失望,心中的挣扎与愧疚达到了顶点,却最终被帝王的理性与恐惧压制。
他深知,自己今日的决断,将会背负千古骂名,将会寒天下忠良之心,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可他别无选择,复位的艰难、徐党的势力、朝局的动荡、北元的威胁,如同四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在封建帝王的逻辑中,江山社稷的存续永远是第一位的,个人的良知与臣子的忠良,都必须为皇权的稳固让路。
萧桓缓缓起身,龙袍在晨光中泛着冷硬的光泽,他的目光扫过殿内百官,声音沉重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众卿平身。”跪倒的徐党官员纷纷起身,眼中满是期待与得意。
“谢渊通敌谋逆、私挪军需、结党营私,罪行累累,证据确凿,”萧桓的声音平静,却字字冰冷,“朕念其曾有安邦定国之功,不忍处以极刑,亦不忍株连无辜。现朕决意,判谢渊斩立决,缓至明年秋后执行。其党羽若能迷途知返,不再与朝廷为敌,朕可既往不咎;若仍执迷不悟,继续兴风作浪,朕定当严惩不贷,株连九族!”
这个决断,看似是“宽大处理”,实则是萧桓在徐党的逼迫与自己的愧疚之间做出的妥协。“秋后执行”既给了徐党一个交代,也给了自己一丝喘息的时间,或许他心中仍存有一丝希望,盼着秦飞、张启能在这段时间内找到确凿证据,为谢渊昭雪。
徐靖等人心中虽不满意“秋后执行”,更希望谢渊立刻被处死,但见萧桓已做出决断,也不敢再逼迫,只能躬身领旨:“陛下圣明!臣等遵旨!”他们深知,只要谢渊被定罪,秋后执行不过是时间问题,期间若秦飞、张启查案有所突破,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应对。
百官之中,刘玄、周铁等人面露悲愤,却不敢反驳。他们知道,这个决断一旦做出,便难以更改,谢渊的命运已定,大吴的公道,也在这一刻被皇权与强权碾压。
萧桓看着徐靖等人得意的神色,心中一阵刺痛,却只能硬起心肠,继续说道:“徐靖,朕命你负责看管谢渊,严禁其与外界接触,防止其党羽劫狱。魏进忠,朕命你彻查谢党余孽,务必将其连根拔起,稳定京中局势。周显,朕命你加强边境侦查,督促边军做好防御,防止北元入侵。石崇,朕命你核查国库收支,确保军需粮饷足额发放,安抚边军将士之心。”
他将后续事务一一安排给徐党核心人物,既是对他们的信任,也是对他们的制衡。他深知,徐党势力庞大,若不加以利用,便会成为威胁,若过度打压,便会引发动乱。这种相互利用、相互制衡的手段,是帝王的权术,也是他无奈的选择。
徐靖等人齐声领旨:“臣遵旨!”心中满是得意,他们知道,经此一事,徐党的势力将更加稳固,朝政将进一步被他们掌控。
萧桓的目光再次扫过殿内百官,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此事已定,众卿无需再议。即日起,各司其职,稳定朝局,安抚民心,若有懈怠者,朕定当严惩。退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齐声跪拜,声音洪亮,却难掩其中的复杂情绪。徐党成员意气风发,忠良之臣满心悲凉,中立官员则如释重负。
萧桓转身,快步走出太和殿,龙袍的下摆扫过金砖地面,留下一道冰冷的痕迹。他不敢回头,不敢看刘玄、周铁等人的眼神,不敢面对自己心中的愧疚。御座之上的权力,此刻显得如此沉重,如此冰冷,让他难以承受。
第九节诏下朝野,震动四方
早朝结束,萧桓的圣旨很快便通过内侍传到诏狱署、镇刑司、玄夜卫等机构,随后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遍京师乃至全国各地。“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谢渊通敌谋逆,判明年秋后处斩”的消息,如同惊雷,在朝野上下引发巨大震动。
京师之内,百姓听闻消息,纷纷涌上街头,聚集在宫门外请愿,焚香祈福,请求萧桓收回成命,还谢渊清白。他们深知谢渊的功绩与品格,当年青木之变,谢渊坚守京师,救万民于水火;晋豫赈灾,谢渊清查贪腐,活万民于危难。这样一位忠良之臣,竟被罗织罪名,判处死刑,百姓心中满是悲愤与不解。
“谢大人是忠臣啊!陛下怎能杀忠臣!”“徐党奸佞,构陷忠良,陛下明察秋毫!”“恳请陛下释放谢大人,诛杀奸佞!”请愿的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京师上空。可这些呼声,却难以传入萧桓耳中——徐党早已命镇刑司密探封锁宫门,驱散请愿百姓,稍有反抗便以“谢党余孽”论处,投入诏狱。
诏狱署内,谢渊听闻圣旨,神色平静,没有愤怒,没有悲伤,只有一丝淡淡的失望。他早已料到徐党的阴谋,也深知萧桓的处境,却没想到帝王最终还是选择了牺牲忠良。他想起自己一生的追求:“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想起永熙帝的嘱托,想起百姓的期盼,心中一阵感慨:“江山为重,忠良为轻,封建帝王,终究难逃此劫。”
他并未为自己辩解,也未怨恨萧桓,只是对前来传旨的徐靖说道:“徐大人,我谢渊一生清清白白,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大吴。你等罗织罪名,构陷忠良,日后必遭天谴!望你等好自为之,莫要再为祸朝廷,残害百姓。”
徐靖闻言,冷笑一声:“谢渊,事到如今,你还嘴硬!明年秋后,你便会身首异处,你的忠良之名,也将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他心中满是得意,却未察觉谢渊眼中的平静与悲悯。
镇刑司内,魏进忠接到圣旨后,立刻下令加大对谢党余孽的清查力度。玄夜卫与镇刑司的密探遍布京师,四处抓捕与谢渊有过交集的官员、将领、亲友,一时间,京师人人自危,风声鹤唳。不少无辜之人被牵连入狱,遭受严刑拷打,被迫承认“谢党”身份,京中一片黑暗。
边军之中,将士听闻谢渊被定罪,纷纷上书鸣冤,请求萧桓收回成命。宣府卫副总兵李默、大同卫总兵等边军将领,联名上书,言“谢大人整顿边军,加固边防,恩威并施,将士皆愿为其效命。若杀谢大人,将士心寒,恐难再为朝廷戍边”。可这些上书,都被徐党拦截,未能送达萧桓手中。
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听闻消息,心急如焚。他深知谢渊的清白,也掌握了密信、账目伪造的部分证据,却因徐党的阻挠,未能及时上报。如今谢渊已被定罪,他只能加快查案速度,试图在明年秋后之前找到确凿证据,为谢渊昭雪。他暗中联络被贬京郊的张启,约定在暗中传递证据,却不知徐党早已布下天罗地网,等待着他们自投罗网。
内阁首辅刘玄回到府中,闭门不出,痛心疾首。他深知,谢渊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大吴王朝的悲剧。徐党的势力将更加庞大,官官相护的风气将更加盛行,律法制度将进一步崩坏,大吴的江山,已在风雨飘摇之中。他提笔写下一道奏疏,再次为谢渊辩冤,却深知这道奏疏大概率会石沉大海。
萧桓回到御书房,独自一人坐在龙椅上,心中满是愧疚与疲惫。他听到宫外百姓的请愿呼声,听到边军将士的鸣冤上书(虽未全部送达),心中一阵刺痛。他拿起案上秦飞之前递来的密报,再次细看,密信的破绽、账目的疑点,都清晰可辨,可他却无力回天。
他知道,自己今日的决断,将会成为历史的污点,将会被后世唾骂为“昏君”。可他别无选择,在封建帝王的体制下,他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他闭上眼睛,心中默念:谢渊,若有来生,朕定不负你;若有机会,朕定会为你平反昭雪。
谢渊被定罪的消息传遍朝野,表面上看,徐党大获全胜,朝局趋于稳定,可实际上,暗流依旧涌动,这场关乎忠奸、皇权、国运的棋局,并未结束。
徐党内部,虽暂时取得胜利,却也并非铁板一块。徐靖、魏进忠、周显、石崇四人,虽因共同的利益勾结在一起,却也各有私心,相互提防。徐靖想独掌军政大权,魏进忠想扩大镇刑司的势力,周显想巩固玄夜卫的地位,石崇想掌控国库财富。谢渊倒台后,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已悄然拉开序幕。
吏部尚书李嵩见徐党内部矛盾渐显,开始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试图在徐党内部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他利用吏部任免大权,将更多亲信安插在关键岗位,同时暗中联络部分中立官员,为日后的权力斗争做准备。
忠良之臣并未放弃希望。内阁首辅刘玄虽闭门不出,却暗中联络六部中的正直官员,收集徐党构陷谢渊的证据,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次为谢渊辩冤。刑部尚书周铁则利用刑部的职权,暗中保护被牵连的无辜之人,尽量减少冤案的发生。
都督同知岳谦被闭门思过期间,并未消沉,而是暗中联络京营中的正直将领,巩固京营的控制权,防止徐党趁机渗透。他深知,京营是京师的屏障,也是日后为谢渊昭雪的重要力量,绝不能落入徐党手中。
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与文勘房主事张启,仍在艰难地查案。秦飞利用玄夜卫北司的密探网络,避开玄夜卫南司的监视,暗中调查伪造密信、账目背后的人员;张启则在京郊驿丞任上,继续研究密信的墨痕、纸张痕迹,试图找到更多破绽。他们深知,时间紧迫,若不能在明年秋后之前找到确凿证据,谢渊便会性命不保。
北元方面,听闻谢渊被定罪,果然加快了南下的步伐。北元可汗集结重兵,驻扎在边境,频繁劫掠边军哨所,试探大吴的边防实力。边军将士因谢渊被定罪而军心浮动,防御能力有所下降,边境局势日益紧张。
萧桓深知边境的危急,却又不敢轻易启用岳谦、杨武等谢党亲信,只能派遣徐党成员前往边境督战。可徐党成员多为文官,不懂军事,且贪图享乐,克扣军饷,导致边军将士更加不满,边防局势愈发严峻。
御书房内,萧桓看着边境传来的急报,心中满是焦虑。他意识到,牺牲谢渊并未换来预期的稳定,反而导致军心涣散、边患加剧。他开始后悔自己的决断,心中的愧疚愈发强烈。他再次想起秦飞的密报,想起谢渊的功绩,开始暗中支持秦飞的查案,希望能找到证据,为谢渊昭雪,同时稳定军心。
徐党察觉到萧桓的变化,开始加大对秦飞、张启的打压力度。魏进忠下令镇刑司密探全力搜捕秦飞、张启,周显则命玄夜卫南司监视秦飞的一举一动,试图阻止他们查案。一场围绕着“证据”与“真相”的生死较量,在暗中悄然展开。
京师的百姓并未放弃请愿,只是改变了方式,通过焚香、诵经等方式,为谢渊祈福,表达对徐党的不满。这种无声的反抗,虽未能直接改变谢渊的命运,却也让徐党的统治不得安宁,让萧桓心中的愧疚难以平息。
这场棋局,从御书房的心理博弈,到金殿之上的逼宫对决,再到如今的暗流涌动,早已超出了个人恩怨的范畴,成为了忠与奸、公与私、皇权与公道的终极较量。谢渊的生死,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更关乎大吴的国运,关乎封建王朝的制度困局。
明年秋后,谢渊是否会被处死?秦飞、张启能否找到确凿证据?徐党能否最终掌控朝政?萧桓能否幡然醒悟,为谢渊昭雪?这些问题,如同迷雾,笼罩在大吴的上空,让这场棋局充满了未知与变数。而无论结局如何,谢渊的忠勇与清白,终将被历史铭记,徐党的奸佞与残暴,终将被钉在耻辱柱上,封建王朝的制度困局,也终将留下深刻的历史警示。
片尾
金殿之上的逼宫对决落下帷幕,萧桓的一道圣旨,将谢渊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徐党以官官相护为网,以罗织罪名为刃,以朝局动荡为胁,最终迫使帝王牺牲忠良,换来了暂时的权力稳固。这场对决,无关是非曲直,只关乎权力博弈,尽显封建官僚体系的黑暗腐朽与皇权体制的无奈困局。
忠良的挣扎、百姓的请愿、边军的鸣冤,在强权面前皆苍白无力,而谢渊的定罪,并非棋局的终结,只是更凶险博弈的开端。边境的狼烟、徐党的内斗、秦飞的查案、帝王的愧疚,都将在接下来的时日里交织碰撞,推动着大吴的命运走向未知的结局,而那道因牺牲忠良而生的裂痕,早已深入王朝的根基,难以弥合。
卷尾
谢渊一案,是封建王朝官官相护与皇权焦虑交织下的必然悲剧。徐靖、魏进忠等人借镇刑司、诏狱署、吏部、总务府的权力闭环,罗织罪名,构陷忠良,将律法制度沦为私器,尽显封建官僚体系的黑暗腐朽。
萧桓因复位未稳的权力焦虑,畏党羽之势,惧朝局动荡,终在百官逼宫之下牺牲忠良,暴露了封建帝王“江山为重”的宿命抉择与制度困局;谢渊的蒙冤,是忠良之士功高震主的历史轮回,他的刚直不阿与赫赫功勋,在皇权猜忌与权臣构陷面前不堪一击,成为封建制度缺陷的牺牲品。
而刘玄、周铁的挣扎,秦飞、张启的查案,百姓的请愿,则彰显了公道自在人心的永恒真理,即便在强权高压之下,对正义的追求也从未停歇。这场金殿逼宫,不仅是谢渊的个人悲剧,更是封建皇权体制的深刻缩影——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官官相护便会滋生蔓延,公道便会为皇权让步,忠良便会沦为权柄博弈的筹码。
而谢渊的定罪,并未终结这场博弈,边境的危机、徐党的内斗、帝王的愧疚,都将成为推动历史的力量,留下振聋发聩的警示:唯有破除官官相护的沉疴,健全权力制衡的机制,坚守司法公正的底线,方能让忠良不蒙冤、公道不缺席,方能让王朝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