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玄桢记 > 第967章 君心有惑,权柄旁倾

第967章 君心有惑,权柄旁倾(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卷首语

《大吴通鉴?德佑朝纪事》载:“天德二年岁暮三更,帝萧桓御书房精神几溃。徐党构陷之罪未消,李德全催逼之语仍在,复位未稳之焦、失权受辱之惧、忠良未保之愧交织,帝神经如崩弦,终弃初心,朱笔落而谢渊命定。时镇刑司环伺,诏狱署锁忠,玄夜卫南司扼喉,官官相护之网密不透风,帝王孤绝无援,唯以‘大局’为名,祭忠魂而安权位。”

史评:《通鉴考异》曰:“萧桓之崩,非独压力所迫,实乃封建皇权体制之劫。复位之君,权柄悬于党羽之上,公道让于生存之需。徐党借镇刑司、诏狱署、吏部、总务府之权环,官官相护,以死相逼;帝王困于南宫旧辱,惧于朝局动荡,终在良知与皇权间择其后者。此非帝之独过,乃制度失衡下,忠良必为权术祭品之必然也。”

满江红?正典刑

铁面含霜,擎宪笔、怒惩奸佞。

观那伪证如林,竟构冤狱,致使忠良深陷罗阱。

理刑院内,狐鼠暗藏;玄夜卫中,酷令频逞。

吾怒发冲冠,誓破这重重黑霾,还乾坤以清明。

民怨沸腾,呼声难静。

君心有惑,权柄旁倾。

吾仗三尺青锋,定要扫尽那世间凶恶。

看死牢之内,孤臣坚守气节,凛凛不可犯。

朝堂之上,奸党恶行昭彰,终难脱获罪之刑。

且待来日,定使冤屈昭雪,沉冤得洗。

以安吾邦国,复振朝纲,再焕荣光。

御书房的烛火已燃至灯芯末梢,三十余支牛油烛仅剩微弱光晕,如风中残烛般摇摇欲坠。微弱的光线下,萧桓的影子在宫墙上拉得歪歪扭扭,像一株被寒霜压垮的枯木,孤绝而憔悴。殿外寒星黯淡,檐角残冰泛着冷冽清光,如同一把把悬在半空的利刃,折射出令人胆寒的锋芒;朔风呜咽,似无数冤魂的泣诉,撞在窗棂上的声响,像一把钝刀反复切割着他本就紧绷的神经——那根维系着良知与理智的神经,早已如即将断裂的琴弦,稍一用力便会崩裂。

他身着龙袍,却感受不到半分暖意,十二章纹在暗光中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只剩下沉重的束缚感。萧桓双手撑着案沿,指节死死抠住木头纹路,指腹泛白,青筋凸起,连带着肩膀都剧烈地颤抖,仿佛肩头扛着的不是帝王的权柄,而是一座摇摇欲坠的江山,一座压得他喘不过气的大山。案上的奏折被他反复摩挲,边角卷起,“谢渊”二字墨迹已淡,却如烙印般刻在他眼底,挥之不去。

“够了……都够了!”他嘶吼出声,声音嘶哑破碎,带着难以承受的绝望与悲愤,在空寂的御书房内回荡。“徐靖逼朕,魏进忠胁朕,李嵩、石崇催朕,连你也……”话未说完,他便剧烈地咳嗽起来,咳得身子蜷缩,胸腔剧痛,仿佛要将肺腑都咳出来,额间渗出细密的冷汗,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案上的奏折上,晕开一小片水渍。

李德全连忙上前,双手捧着一杯温水,步伐轻缓却带着不容错辨的压迫感,如同一根细细的绳子,正一点点勒紧萧桓的脖颈。他垂首侍立,声音依旧恭谨,却字字戳心:“陛下,龙体为重。徐大人、魏大人率六部亲信候旨彻夜,太和殿外灯火通明,军心民心皆在悬着,拖不得啊。”他刻意强调“六部亲信”,暗示徐党早已掌控朝堂,容不得帝王再作犹豫。

萧桓猛地推开水杯,水杯落地,“哐当”一声碎裂,茶水四溅,在青砖上晕开一片水渍,如同一滩绝望的泪。他瘫坐回龙椅上,眼神涣散,望着殿顶的藻井,喃喃自语:“朕不想杀他……真的不想……”谢渊的功绩如暖阳般在脑海中浮现:青木之变死守京师的坚毅,晋豫赈灾活万民的悲悯,整顿边军安北疆的赤诚。这些画面与忠臣们期盼的目光、后世可能的骂名交织在一起,如潮水般涌来,压得他喘不过气。

按《大吴官制》,功臣无反状不得擅杀,重大案件需三法司会审。可如今,三法司形同虚设,刑部尚书周铁被排挤,大理寺卿被打入诏狱,都察院御史被罢官,无人能主持公道。徐靖掌诏狱署,拒绝会审;魏进忠掌镇刑司,罗织罪名;李嵩掌吏部,安插亲信;石崇掌总务府,伪造账目。四人官官相护,形成权力闭环,将律法沦为私器,将忠良逼入绝境。

萧桓的目光扫过案上秦飞递来的最后一份密报,上面字迹潦草,带着血迹,写着“张启遭酷刑,证据被毁,臣重伤难支,恐难再查”。这份密报如同一道惊雷,彻底击碎了他心中最后的希望。秦飞重伤,张启被囚,证据被毁,查案之路彻底中断,再也没有人能为谢渊辩冤,再也没有机会推翻这桩冤案。

他想起永熙帝临终前的嘱托:“谢渊忠勇,可托大事,勿负之。”想起百姓为谢渊立生祠、焚香请愿的场景,想起边军将士为谢渊鸣冤的上书。这些画面与徐党逼宫的黑影、南宫囚居的冷壁、复位路上的血雨腥风反复交织,让他的精神在良知与恐惧之间剧烈拉扯,几近断裂。

朔风愈发凄厉,窗棂震颤,如同一把无形的锤子,反复敲击着他的神经。萧桓的呼吸愈发急促,胸口剧烈起伏,脑海中一片混沌,只剩下“动荡”“倾覆”“屈辱”等字眼反复盘旋,如鬼魅般纠缠不休,让他无法思考,无法喘息。

萧桓的目光从案上的密报移开,落在殿外漆黑的夜色中,仿佛能穿透宫墙,看到太和殿外那些虎视眈眈的身影。徐靖、魏进忠、李嵩、石崇四人,此刻正率六部亲信候在宫外,他们的身后,是一张由官官相护编织而成的密不透风的大网,将他这个帝王牢牢困住,让他插翅难飞。

徐靖掌诏狱署,不仅囚禁了谢渊,还掌控着所有与案件相关的证人与证据。那位伪造密信的诏狱署文书,被他安置在重兵把守的院落中,秦飞数次试图提审,都被镇刑司密探阻拦;谢渊在狱中多次要求面见帝王,澄清冤屈,却被徐靖以“逆臣无权面圣”为由拒绝,彻底隔绝了谢渊与外界的联系。按《大吴官制》,诏狱署虽掌审讯关押,却需遵帝王旨意,可如今徐靖阳奉阴违,全然将帝王的权威抛诸脑后。

魏进忠掌镇刑司,密探遍布京师内外,百官的言行皆在其监视之下。内阁首辅刘玄因试图为谢渊辩冤,府中已被镇刑司密探严密监视,一举一动都有人汇报;刑部尚书周铁因坚持三法司会审,遭到魏进忠的多次威胁,家人被暗中监控,人身安全岌岌可危。这种高压统治,让百官人人自危,无人敢再为谢渊发声,无人敢违抗徐党的意愿。

李嵩掌吏部,文官任免尽出其手,朝堂之上早已遍布徐党亲信。六部侍郎中,张文、陈忠、林文等人皆为李嵩提拔,唯其马首是瞻;地方官员中,不依附徐党的皆被罗织罪名罢黜,或贬谪至偏远之地。如今的朝堂,已成为徐党的一言堂,所谓的“百官候旨”,不过是徐党自导自演的一场逼宫大戏,目的就是逼迫萧桓处死谢渊,清除异己。

石崇掌总务府,不仅篡改了晋豫赈灾与边军军需的账目,为谢渊罗织“私挪军需”的罪名,还掌控着国库的收支,断绝了秦飞查案的资金来源。秦飞试图调动玄夜卫北司的经费追查证据,却被石崇以“经费需吏部与内阁联名批准”为由拒绝,而吏部与内阁皆为徐党掌控,自然不会批准。没有经费,没有资源,秦飞的查案之路举步维艰,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这四张网相互交织,相互包庇,形成了密不透风的权力闭环:徐靖负责审讯定罪,魏进忠负责监视打压,李嵩负责安插亲信,石崇负责伪造证据与掌控资金。他们各司其职,官官相护,将帝王的权力架空,将司法的公正践踏,将忠良的性命视为棋子。萧桓深知,自己面对的不是四个权臣,而是一个庞大的、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一个足以颠覆王朝的黑暗势力。

他想起自己试图调动京营保护秦飞,却被李嵩以“京营调动需六部联名”为由拒绝;想起自己想召见张启回京,却被周显以“张启通敌嫌疑未洗”为由阻拦;想起自己想查阅总务府账目,却被石崇以“涉及国家机密”为由推脱。每一次尝试,都被徐党的权力网络无情驳回,每一次挣扎,都让他愈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个名义上的帝王,真正的权力,早已落入徐党手中。

殿外传来隐隐的喧哗声,是徐党亲信在鼓动百官,声称若帝王再不降旨,便要率百官前往太庙,向先帝请罪,弹劾陛下“偏袒逆臣,危及江山”。萧桓知道,他们敢这么做,因为他们早已布好了局,官官相护的网络让他们有恃无恐。若真让他们前往太庙,弹劾之声传遍京师,自己的复位之名便会彻底崩塌,帝位也将岌岌可危。

他的目光落在案上的朱笔上,笔杆冰凉,却重逾万钧。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选择了。为了保全帝位,为了避免更大的动乱,为了不让复位之路的血白流,他只能牺牲谢渊,只能向徐党的权力网络妥协。这份认知,让他心中的绝望愈发浓重,几乎要将他彻底吞噬。

南宫囚居的记忆,如同最锋利的刀刃,在萧桓心中反复切割,让他痛不欲生。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那些屈辱与恐惧,那些对权力的渴望与对失权的恐惧,此刻都化作了最强大的力量,压垮了他心中最后的良知与底线。

他想起南宫囚居的第三个冬日,大雪封门,寒殿无暖,地砖缝里渗着刺骨的冷气,他裹着单薄的被褥,彻夜难眠,只能蜷缩在角落,借着微弱的炭火取暖。看守他的宦官态度傲慢,动辄冷言冷语,甚至克扣他的饮食,让他时常忍饥挨饿。有一次,他不过是想喝一口热粥,便被宦官嘲讽:“太上皇?如今不过是阶下囚,还想摆架子?”那份屈辱,刻骨铭心,让他永生难忘。

更让他难以释怀的是无尽的孤独与恐惧。每日面对的都是景泰帝萧栎的眼线,一言一行皆在监视之下,哪怕是与侍从低语,都要提防被添油加醋地禀报。他不知道何时会迎来赐死的圣旨,不知道自己的性命能否熬过下一个寒冬,那种朝不保夕的煎熬,让他夜夜从噩梦中惊醒,冷汗浸湿衣袍。他曾在南宫的墙壁上刻下“忍”字,一笔一划,都浸着血泪,那是他对命运的妥协,也是对权力的渴望。

为了复位,他忍了常人不能忍的屈辱。他假意沉迷佛法,不问政事,让萧栎放松警惕;他暗中联络旧部,借着宗亲探视的名义,在屏风后低声密谋,每一次密会都如踏刀尖,生怕被镇刑司密探察觉。有一次,心腹带来的密信被玄夜卫南司截获,幸而那人拼死将证据销毁,才未牵连于他,可那位心腹却因此被打入诏狱,受尽酷刑,至今生死不明。

夺门之变的那个夜晚,更是他人生中最凶险的时刻。他身着素衣,枯坐至天明,听着宫门外隐约的马蹄声与兵器碰撞声,心中既有复仇的快意,更有失败的恐惧。若徐靖、魏进忠未能按时发难,若京营未能响应,若萧栎早有防备,等待他的便是万劫不复的结局,甚至可能连累族人。那场胜利,是用无数人的性命换来的,宫门外的厮杀声、朝堂上的清洗、旧臣的流放与诛杀,每一幕都浸着血汗,让他愈发珍视手中的皇权,也愈发恐惧失去这一切。

如今,他好不容易坐稳龙椅,却要面临因谢渊一案引发动乱的可能。徐党已经放出话来,若不处死谢渊,便会煽动旧臣反扑,勾结北元,引发兵变。他深知,徐党说到做到,他们已经掌控了足够的力量,足以让大吴陷入大乱。南宫的孤寂、夺权的凶险、朝堂的血雨腥风,他再也承受不起第二次。

“朕不能失去帝位……绝不能!”萧桓在心中嘶吼,眼神变得狰狞而疯狂。对失权的恐惧,如同附骨之疽,在他心头蔓延,让他对谢渊的愧疚,对良知的拷问,都变得微不足道。他告诉自己,帝王之道,本就容不得半分仁慈,为了江山社稷,为了稳固帝位,牺牲一个谢渊,是值得的。

这种自我欺骗,如同毒药般侵蚀着他的理智,让他变得越来越偏执,越来越疯狂。他开始觉得,谢渊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胁,若不除之,日后必成大患;他开始相信,徐党的话是对的,牺牲谢渊,才能换来朝局的稳定,才能保住自己的帝位。恐惧成魔,让他彻底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初心,忘记了忠诚的可贵。

萧桓的目光再次落在案上那份《北疆防务疏》上,那是谢渊去年亲呈的奏折,字迹刚劲有力,字里行间满是对大吴江山的赤诚。他伸手拿起奏折,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谢渊那些刻入骨髓的功绩,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如昨,如同一把把利刃,反复切割着他残存的良知。

他想起青木之变,北元铁骑十万压境,京师危在旦夕,满朝文武皆主南迁避祸,连户部尚书刘焕都已暗中打点行装,准备携家眷逃亡。唯有谢渊,以太保兼兵部尚书之职挺身而出,在太和殿上据理力争,声泪俱下地说道:“京师乃天下根本,一旦南迁,人心涣散,江山必危!臣愿率京营死守安定门,与京师共存亡!”

那一刻的谢渊,身着绯色官袍,目光坚毅,掷地有声的话语稳定了人心。萧桓记得,谢渊接手防务后,夙兴夜寐,每日清晨便亲赴九门巡查,深夜仍在兵部衙署筹划防务。他下令加固城防,修补城墙缺口,调拨军器,补发边军欠饷,甚至将自己的私财捐出,为将士购置御寒衣物。那些日子,谢渊几乎没有合眼,双眼布满血丝,面容憔悴,却始终坚守在城头,与将士同甘共苦。

德胜门一战,北元铁骑猛攻三日三夜,城防数次告急,谢渊身先士卒,手持长剑,率领京营将士冲锋陷阵,铠甲染血,手臂被箭矢划伤,却仍高声呼喊:“将士们,身后便是家园,便是百姓,今日死战,不退半步!”最终,在他的带领下,大吴军民击退北元铁骑,保住了京师,也为他日后复位保留了根基。这份功绩,足以载入史册,光耀千秋,萧桓怎能忘记?

他又想起晋豫大旱,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灾情之重百年罕见。谢渊奉命巡抚地方,刚一到任,便不顾旅途劳顿,亲赴灾区查看灾情。他发现户部侍郎陈忠克扣赈灾粮款,中饱私囊,当即上书弹劾,请求朝廷严惩,并下令追缴赃款,全部用于赈灾。

为了让百姓尽快得到救济,谢渊亲自坐镇粮仓,监督粮款发放,杜绝层层盘剥。他身着麻衣,脚穿布鞋,与百姓同食粗粮,同宿窝棚,日夜奔走在灾区一线。有百姓因饥饿晕倒,他亲自喂水喂粮;有孩童失去亲人,他派人妥善安置;有地方官员阳奉阴违,他当即革职查办。短短三个月,晋豫灾情便得到控制,数百万百姓得以存活,百姓为感念其恩,自发为其立生祠,岁时祭祀,香火不绝。

萧桓想起自己复位后,曾派内侍前往晋豫巡查,内侍回报说,谢渊的生祠前,每日都有百姓焚香祈福,甚至有老人带着孩童,讲述谢渊赈灾的故事,教他们永世铭记忠良。这样一位深得民心的功臣,若被罗织罪名处死,天下百姓会如何看待自己?后世史书又会如何记载?“凉薄寡恩”“滥杀功臣”“昏君误国”,这些骂名,将会伴随他的一生,流传千古。

他的目光扫过案上的《大吴律》,那本象征着王朝公正的典籍,此刻却显得如此讽刺。《大吴律》规定,“凡功臣无反状,不得擅杀”“凡定罪需三法司会审,证据确凿方可定论”。可谢渊一案,徐党既无确凿证据,又拒绝三法司会审,仅凭伪造的密信、篡改的账目,便要定其死罪。他身为帝王,本应是律法的守护者,却要亲手违背律法,处死忠良,这份愧疚,如巨石般压在他心头,让他难以喘息。

李德全站在一旁,不再多言,只是静静地垂手侍立,可那沉默的身影,却如同一座沉甸甸的大山,死死压在萧桓心头。他知道,帝王此刻已到了极限,精神濒临崩溃,只需最后一丝推力,便能让那根紧绷的弦彻底断裂,让他做出最终的决断。

殿外的喧哗声越来越大,徐党亲信的呼喊声隐约传来:“请陛下速下圣旨,处死谢渊,以正国法!”“江山为重,勿念私恩!”这些声音如同一把把利刃,反复切割着萧桓的神经,让他愈发烦躁,愈发绝望。他知道,这些呼喊声是徐党刻意为之,目的就是让他感受到“众意难违”的压力,让他明白,若不妥协,便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李德全适时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错辨的力量:“陛下,老奴听闻,魏大人已调动镇刑司机动力量驻守京郊,以防谢党余孽劫狱;周大人已令玄夜卫南司加强宫禁,防止异动。徐大人、李大人、石大人在太和殿外跪求,言陛下若再不降旨,他们便要自请去职,以谢天下。”他刻意编造这些消息,夸大徐党的准备与决心,进一步施压。

萧桓的身体猛地一震,眼神中闪过一丝恐惧。他知道,徐党这是在逼宫,是在告诉他,要么处死谢渊,要么失去他们的“支持”,而失去他们的支持,意味着他的帝位将岌岌可危。徐靖掌诏狱署,魏进忠掌镇刑司,李嵩掌吏部,石崇掌总务府,他们若同时去职,朝堂将陷入混乱,六部瘫痪,国库失控,特务机构群龙无首,大吴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他们这是在威胁朕!”萧桓的声音沙哑,带着压抑已久的愤怒。他想反抗,想下令将徐党四人全部拿下,可他没有底气。京营虽有岳谦、秦云等忠良掌控,却也有徐党眼线渗透;边军远在边疆,难以迅速驰援;玄夜卫北司遭重创,秦飞重伤难支;三法司形同虚设,无人能主持公道。他手中没有足够的力量与徐党抗衡,只能被动承受。

李德全垂下眼睑,掩去眸中的精光,语气却愈发恳切:“陛下,老奴不敢妄议大臣,可他们也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谢渊一案迁延过久,早已引发朝野动荡,若再拖延,恐生变数。陛下复位未稳,根基未固,经不起太大的风浪。”他顿了顿,再次戳中萧桓的软肋:“南宫的屈辱,陛下难道忘了吗?复位路上的血雨腥风,陛下难道想再经历一次吗?”

南宫的屈辱记忆再次浮现,如同一把烙铁,烫得他心口剧痛。他想起那些日夜的寒冷与孤独,那些宦官的冷言冷语,那些朝不保夕的恐惧。那份记忆,让他对失权的恐惧远远超过了对千古骂名的担忧,超过了对谢渊的愧疚。他开始动摇,开始怀疑,自己坚持保住谢渊,是否真的是正确的选择。

“朕……朕该怎么办?”萧桓喃喃自语,声音带着一丝哀求,仿佛在询问李德全,又像是在询问自己。他的精神已经濒临崩溃,理智与良知在恐惧与压力面前节节败退,只剩下无尽的迷茫与无助。

李德全见时机成熟,再次开口,语气坚定:“陛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为了江山社稷,为了陛下的帝位,为了大吴的万代基业,只能牺牲谢渊。舍一人而安天下,此乃帝王之智,千古明君皆如此。”他的话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萧桓心中最后的防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