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玄桢记 > 第1002章 心忧所思之人尚在远途,未卜归期

第1002章 心忧所思之人尚在远途,未卜归期(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卷首语

天德五年,寒浸紫宸宫瓦。魏进忠权倾朝野,缇骑如蝗遍京畿,六部九卿半为鹰犬。谢渊血溅镇刑司那日,江南漕粮正霉变于官仓,北境军卒冻馁于戍楼,而魏府生祠香火鼎盛,鎏金匾额“功高盖世”四字,竟照得紫禁城角楼发颤。龙座上的萧桓,指腹抚过账册上凝血的字迹,耳中似闻灾民号哭穿云而来——这方被奸佞蛀空的江山,终要以惊雷破暗,以赤血涤污。此局,为谢渊之忠魂,为江南之白骨,更为大吴万里基业。

孤村

断篱倾颓,衰草芜蔓,寒鸦翔集其间。

老磨兀立,残碾凝霜,霜华熠熠。

瘦马负身着破褂之人,彳亍而行。

时残阳西坠,余晖洒地,彤云满天。

家中盼粮者,倚门而望,目极天涯。

心忧所思之人尚在远途,未卜归期。

大吴天子告天下臣民书

维天德六年春,惠风初畅,麦陇含青。朕复承大统六载,宵衣旰食,未敢稍忘列祖开疆之艰,未敢轻慢兆民托命之重。然权臣窃柄之祸,延及今春,国祚犹悬——魏进忠以阉寺之身,操司礼批红之笔,掌理刑生杀之威,结党营私如噬骨之疽,吮民膏血若贪狼之凶。致江南灾黎初苏,疮痍未复;北境将士戍边,甲胄尚寒。忠良含冤于九泉,生祠反滥于州郡,此诚大吴拨乱反正之秋也!朕心忧焚,万民盼治,今布腹心于天下,以明除奸之志,以昭兴邦之愿。

忆昔神武帝芟夷群雄,以“民为邦本”镌于太庙金鼎;先皇承休启泰,以“亲贤远佞”铭于御座玉章。朕初登大宝,魏进忠即假“辅政”之名,行专权之实:户部奏疏必先经其手,壅蔽圣听;边军粮饷半入其府,肥私瘦公。谢渊公以骨鲠之臣,抗疏直言其罪,竟被诬通敌,血溅镇刑司,指缝犹攥“保境”二字;遗骸未寒,反列“逆党”名录。岳谦将军守边尽节,困于断粮,力战殉国,遗骨尚温,而秦云竟冒其功邀赏,坐享爵禄。江南大水,漕粮积腐于官仓,魏氏子侄反开私肆,以沙土掺米强索三倍之价,灾民易子而食,哭声震彻运河;北境雪暴,将士甲胄薄脆如纸,玄夜卫却驰驿送珠,为魏贼饰鎏金府邸,瓦当映月,照见边城白骨堆山。

朕非庸懦之主,姑为隐忍至今,非畏其势焰,实恐兵戈骤起,祸及复苏之民。当刘怀安秀才抱血册、携新麦,自江南春荒中突围入京,朕抚其磨穿之袍、察其额上血疤,方知民间疾苦未脱绝境;当蒙傲统领怀父遗铜符、率北境旧部,于寒夜立誓清君侧,朕观其甲上霜痕、感其眼中烈志,方信忠良之魂未绝于斯。此一载以来,太子萧燊深自敛藏,于东宫暗录魏党名录,玉匣藏锋;陈御史冒死入滇,于烟瘴丛中勘破私盐黑幕,密疏传警;蒙统领布防宫禁,以龙纹令牌安插要害,不动声色。诸路忠勇,或隐于市井为耳目,或戍于边庭为屏障,皆以赤心待朕,以热血赴国。

今魏贼已觉阴谋败露,缇骑四出如狼,京营异动似虎,竟欲以兵戈逼宫,图篡大统。朕仰赖宗庙之灵,俯顺苍生之望,布诏天下:授蒙傲为除奸大将军,总领禁军,节制京畿诸卫,持节专征,得斩奸佞,先斩后奏;命太子萧燊居守东宫,摄行监国之权,安抚内外臣民;召陈御史即刻返京,执掌都察院,专理魏党钦案——凡涉案者,无论三公九卿、勋戚近臣,一概严查,罪证昭然者,立付三法司论罪。

诏告天下将士:尔等隶禁军、戍边营,乃国之干城,民之屏障,非魏贼私兵。昔岳谦将军以血肉守土,魂绕边城;今蒙统领以忠勇号令,义薄云天。尔等当辨顺逆、明是非,随旗斩恶者,赏以千金,爵及世禄;若执迷不悟,甘从贼叛者,必诛三族,籍没家产,勿谓朕言之不预!

诏告天下官吏:尔等食君之禄,当为万民父母,非魏党鹰犬。昔谢渊公以死谏匡君,名垂青史;今有司以法纪正身,不容徇私。尔等当献罪证、举奸佞,能主动首过、揭发奸私者,可免其罪;若匿情不报、助纣为虐者,罢官夺职,永锢终身,不得叙用,勿谓朕法之不严!

诏告天下万民:尔等皆大吴赤子,朕之骨肉。江南赈灾粮船,已自通州启运,三日内必至各州;被诬“乱民”者,已颁赦令,五日内尽归故里。魏党所贪之财,尽没入官,充作赈灾之资、边军之饷;所建生祠,尽行拆毁,改立忠良祠,以祀谢渊、岳谦诸公,四时享祭。尔等若见缇骑作恶、魏党潜逃,持此诏即可告地方有司,或直赴禁军大营,朕必为尔等做主,绝不使忠良蒙冤、奸恶漏网。

古训有云:“君者,舟也;民者,水也。”今朕以舟楫之责,求水之载;愿以帝王之身,与天下共赴国难。自今日起,朕将亲赴午门,与蒙统领共守宫城,以安人心;太子将坐镇朝堂,与诸臣共理朝政,以稳大局。愿与天下臣民,同心诛贼,同力扶危,共守大吴万里河山。

待魏贼伏诛之日,朕必亲赴忠烈祠,亲奉少牢之礼,告慰谢渊、岳谦诸公忠魂;俟天下太平之时,朕必躬行轻徭薄赋,与万民共庆丰年,共享盛世。若朕有负今日之誓,有负苍生之望,甘受天谴,甘弃帝位,以谢天下!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大吴天子萧桓亲书

天德六年春四月廿日

刘怀安的靴声刚隐没在养心殿丹陛的雾色里,萧桓便将那册浸着江南水汽的账册重重掼在御案上。“啪”的脆响震翻鎏金烛台,烛火滚过“魏进禄倒卖赈灾粮三万石”的字迹,燎得纸角蜷曲如焦叶。他攥紧双拳,指节泛白如霜,掌心被账册糙边划出血珠,正落在“易子而食”四字上——红得像江南水泽里浮起的冤魂眼。方才刘怀安伏地泣陈时,他眼前总晃着幼时南巡的暖光:运河畔老妪捧出的糙米饼尚有余温,孩童追着御驾喊“圣明”,可如今,那些笑脸全成了账册上冰冷的地名,成了护城河里漂着的、连姓名都无的饿殍。

“魏进忠!”萧桓的声音从齿缝里挤出来,每字都淬着冰,“你贪的是漕粮,是生民性命,是朕的江山根脉!”御案下那方“亲贤远佞”白玉印,被他一脚踹得边角崩裂,玉屑混着烛泪,落得满地狼藉。张伴伴跪伏在地,指尖颤抖地拢着账册,眼角余光扫过刘怀安磨毛的袍角——那上面还沾着运河湿泥,是三千里缇骑追杀留下的印记。这位江南秀才,揣着血证从尸堆里爬出来,连干粮都舍不得吃,却在殿上叩得额头见血:“陛下,再迟一步,江南就真成人间炼狱了!”

“从长计议?”萧桓冷笑,将账册间夹着的半片黑稻壳按在御案上——那是刘怀安从灾民锅中抢出的,干瘪得能硌碎牙。怒火沉下去,凝成眼底深潭:“再等,江南白骨能堆到承天门,北境将士要冻毙在城楼上!”他猛地掀开御案暗格,潮湿的霉味混着铁锈味涌上来,“张伴伴,传禁军统领蒙傲即刻入宫,议‘宫城防卫’——走密道,绕开理刑院的眼线。”张伴伴刚起身,又被他喝住:“若遇缇骑盘查,就说朕要查御膳房的米粮。”

那密道是神武帝留下的后手,青砖上还留着靖难时的刀痕。当年谢渊蒙冤,就是想借这条密道入宫面圣,却被魏党眼线出卖,在出口遭缇骑截杀——尸身泡在护城河里三日,捞起时,指缝里还攥着写给朝廷的血书。萧桓抚着砖墙上的刀痕,指腹沾了层薄灰,忽然想起谢渊生前最后一道奏疏,被魏进忠改成“通鞑靼反词”,公示在镇刑司前。他闭了闭眼,再睁眼时,眼底只剩决绝。

张伴伴钻进密道时,萧桓正对着《寰宇图》出神。江南诸州被朱笔圈得密密麻麻,红点如血,全是刘怀安报来的饥馑之地。他指尖抚过应天府——魏进忠的侄子魏进禄在那儿开了七座“私仓”,将官粮掺着沙土卖,每石价钱翻三倍,灾民买不起,只能啃树皮、挖观音土。御案上摆着三份户部奏疏,全是王汉臣所递,开篇皆言“国库空虚,请减江南赈灾款”,末尾却附“请为魏公公增建生祠于应天”。

“荒唐!”萧桓将奏疏扫落在地,宣纸擦过砖地的声响在殿内回荡。王汉臣这等庸才,靠给魏进忠献“夜明珠枕”上位,掌着全国赋税,却把心思全用在逢迎上。前任户部尚书刘焕,只因不肯在克扣军粮文书上签字,便被罗织“贪墨”罪名流放岭南——听说他幼子在途中冻毙,裹尸的破布还是路人给的。这些事,魏进忠全瞒着他,若不是刘怀安冒死入京,他至今还以为江南“风调雨顺”,北境“军粮充足”。

密道入口传来甲叶碰撞声,萧桓立刻握住御座旁的短刀——这是他登基后养成的习惯,连御膳房的厨子都是魏党眼线,他不敢有半分松懈。蒙傲的身影出现在光影里,甲胄上还凝着演武场的霜尘,腰间佩刀鞘磨得发亮,刀镡处刻着的“北境”二字被血渍浸成暗红。这位禁军统领是三朝老将,祖父随神武帝开国,父亲蒙毅因弹劾魏党被罢官身死,他自己握着禁军兵权却始终低调,魏进忠几次拉拢,都被他以“武将不涉党争”挡回。

“臣蒙傲,叩见陛下。”蒙傲单膝跪地,甲叶撞在青砖上,闷响如鼓。他没有行全礼,而是微微抬头,目光与萧桓对视——从这位年轻帝王眼中,他看到了不同于往日的决绝,像北境雪地里即将出鞘的刀。萧桓快步上前扶他,将账册塞进他手中:“蒙统领,你看看,这是江南的实情,是魏进忠的‘功劳’。”蒙傲指尖抚过“宣府卫军粮欠发五月”的字迹,指节猛地攥紧,账册边缘被捏得发皱——他曾在宣府卫戍守三年,那些冻得握不住刀的将士,都是他的袍泽。

“臣请命!”蒙傲猛地叩首,额头撞得青砖发颤,“愿率禁军清君侧,斩魏贼及其党羽,以安天下!”他声音带着压抑的悲愤,北境副将岳谦战死前,还在密信里写“军粮将尽,弟兄们煮草根为食”,可这封信,却被秦云截下,改成“大捷请赏”递进宫。萧桓却抬手止住他,目光扫过密道入口:“不可。你此刻动兵,便是‘宫变’,魏进忠反咬一口,缇骑与京营立刻围堵禁军——朕要的不是一时痛快,是连根拔起。”

蒙傲抬头时,正撞见萧桓眼底的血丝。这位帝王虽年轻,却比他想的更懂隐忍。萧桓捡起地上的奏疏,指着“请建生祠”四字:“魏进忠要的是‘魏公公’盖过‘大吴天子’,他掌理刑院、司礼监,京营三成是他心腹,玄夜卫孙成是他走狗——朕要布一张网,让他连挣扎的余地都没有。”他从暗格取出鎏金龙纹令牌,塞进蒙傲手中,令牌上“禁军统领”四字是神武帝御笔,冰凉的龙纹硌得掌心生疼。

“第一,三日内,将你信得过的副将安插在宫门、御膳房、司礼监。”萧桓声音压得极低,“宫门是魏党监控朕的关口,御膳房关乎安危,司礼监掌批红——这三处必须握在自己人手里。持此令牌,遇紧急情况可先斩后奏,便是缇骑拦路,也照杀不误。”蒙傲握紧令牌,喉间发紧——这不是兵权,是帝王托孤的重量。

“第二,盯紧秦云。”萧桓用朱笔圈出京营驻地,“他身兼宣府卫总兵与京营将军,是魏党最利的爪牙。去年岳谦战死,就是他故意拖延粮草。他的缇骑在查刘怀安,你要暗中保护;若他有异动,立刻调禁军围堵——断了这只手,魏贼就成了废人。”蒙傲点头,秦云的狠辣他早有耳闻,那人靠斩杀前任总兵上位,手上沾的全是自己人的血。

“第三,守住所有密道。”萧桓的目光落在密道入口,“这是先帝后手,也是魏党可能用来挟持东宫的退路。谢渊当年就栽在这上面,朕不能重蹈覆辙。”他顿了顿,强调道,“守密道的人,必须是你父亲的旧部,北境回来的老兵——京营里魏党的眼线太多。”蒙傲躬身应下,父亲蒙毅的旧部,都是过命的交情,绝无二心。

萧桓又递过一封密信,信封上画着稻花——这是陈御史与他的暗号。“里面是魏党在京营的眼线名单,你按名单清理,动作要隐蔽。”蒙傲接过密信,指尖触到信封内侧的硬痕,知道里面还夹着东西。“陈御史在云南查魏党私盐案,魏进忠已派人去杀他。”萧桓的声音沉下去,“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陛下,臣有一事不明。”蒙傲迟疑片刻,“魏进忠频频出入东宫,似有拉拢太子之意,臣担心……”萧桓嘴角勾起冷笑,掀开御案另一封密信,是太子萧燊的笔迹:“魏贼赠玉,儿臣以‘嗜玉’为名收下,已在玉匣夹层藏下魏党暗线名录。”萧桓将密信递过去:“萧燊自有分寸,他比朕当年更懂藏锋。”蒙傲看着密信,心中疑虑尽消——太子年少却不怯,是大吴之幸。

萧桓走到窗前,推开条窗缝,冷风裹着缇骑的铜铃声飘进来——那声音尖锐如刀,悬在所有人头顶。“朕与太子,与你,与陈御史,与天下忠良,早已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他声音带着疲惫,却异常坚定,“这一次,要么魏进忠死,要么朕愧对列祖列宗,愧对江南白骨。”蒙傲望着帝王的背影,单薄却挺直,忽然想起北境雪夜里,将士们围着篝火喊“守土护君”的模样——他握紧令牌,暗下决心,便是粉身碎骨,也要护得这江山周全。

蒙傲告退时,萧桓将那半片黑稻壳塞进他手中:“若禁军将士有迟疑,就告诉他们,这是江南灾民的口粮,是魏进忠贪墨的证据。”蒙傲握紧稻壳,干瘪的触感像一根针,刺进心里。他转身走进密道,甲胄声响渐渐远去,密道入口的阴影,又恢复了寂静。萧桓独自站在御座前,拿起账册,指尖抚过谢渊血书的残痕,泪水终于砸在纸页上,晕开一片水渍。

张伴伴悄无声息地进来,看着御座上的身影,不敢上前。萧桓擦去泪水,将账册与“亲贤远佞”玉印一同锁进暗格。他知道,魏进忠很快会察觉——刘怀安入京的消息,瞒不了多久。但他不怕,蒙傲的禁军是刀,太子的东宫是网,陈御史的密探是线,刘怀安的血证是刃,只待时机一到,便要将魏党一网打尽。

窗外的铜铃声近了又远,萧桓铺开宣纸,提起狼毫,写下“除奸”二字。笔锋如斩马刀劈过宣纸,力透纸背,墨痕边缘洇着烛泪,像凝血未干。烛光下,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像一尊守护江山的石像,在黑暗中,默默积蓄着惊雷的力量。

蒙傲揣着那半片黑稻壳走出密道时,晨光刚漫过宫城琉璃瓦,在青砖地上投下碎金般的光影。他没回禁军大营,绕了三条街,钻进东城“福记粮铺”——这是父亲蒙毅安插的暗线据点,掌柜张满是北境老兵,脸上一道刀疤从眉骨划到下颌,是护粮时留下的勋章。粮铺后院地窖里,十余名旧部已等候多时,每个人腰间都别着刻“蒙”字的铜符,那是蒙家军的信物。

“赵勇,你带三人今夜戌时换防御膳房。”蒙傲将龙纹令牌拍在案上,指腹点着地图上御膳房的位置,“魏进忠的远亲王总管贪杯,戌时必去后巷‘醉仙楼’,你们以‘查宫禁安全’为由接管,只换人,不声张——后厨菜板下藏着他贪墨的账册,一并取来。”断了左臂的赵勇抱拳应下,铁钩似的残肢撞在甲胄上,闷响刺耳——这是当年为护岳谦,被鞑靼箭射穿的伤。

安排完御膳房,蒙傲取出陈御史的密信,指尖点在“李三”二字上:“此人是秦云安插在禁军的眼线,负责传大营动向。张满,你带两人扮粮商,午时在西市‘悦来客栈’截他——留活口,问出秦云与京营的联络暗号。”他递过一枚玄铁令牌,刻着“玄夜卫北司”字样,“这是去年擒的魏党密探身上搜的,若遇缇骑,亮这个。”

巳时,蒙傲回禁军大营时,营门已围了群人。参将李三挎着腰刀,正对着副将李达怒吼:“蒙统领不在,凭什么调我去守宫门?这是秦将军的差事!”蒙傲拨开人群,龙纹令牌在晨光中闪过冷光:“本统领的将令,你敢不从?”李三脸色骤变,刚要辩解,蒙傲已按在刀柄上,“还是说,你只认秦云,不认陛下的令牌?”

李三额头渗汗,讪讪收刀。蒙傲盯着他的眼,一字一句道:“即刻带你的人去宫门,若敢私传消息——”他抬手做了个斩的手势,“岳谦将军的血,还凝在宣府卫的城楼上。”这句话戳中李三的软肋——当年岳谦战死,他就在军中,亲眼见秦云扣下军粮,看着弟兄们冻饿而死。李三不敢再犟,转身带着亲信离去。蒙傲对李达使个眼色,李达立刻领两人悄悄跟了上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