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玄桢记 > 第1005章 莫道冥途多厉鬼,专迎此獠共噬吞

第1005章 莫道冥途多厉鬼,专迎此獠共噬吞(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朕自有公断。”萧桓的声音重新沉定下来,如古井无波,却稳稳压过殿内的嘈杂,“凡主动坦白、交出魏党罪证者,暂押大理寺待审,若经查实确系胁从,可从轻发落;若有隐瞒、私藏罪证或顽抗者,与魏进忠同罪,凌迟处死,株连三族!”

这话如一盆冰水,浇灭了部分小官的侥幸心理。有人脸色更白,连滚带爬地从靴底抠出一卷油纸包裹的密信;也有人仍在犹豫,眼神闪烁不定,被身旁禁军校尉冷冷一瞥,顿时浑身一哆嗦,赶紧如实供述自己的所作所为。蒙傲挥手示意禁军将这些人分类看管——坦白者押往左侧偏殿,犹豫者单独看押,殿内乱象渐渐平息。

“蒙傲,”萧桓看向禁军统领,龙目扫过阶下空荡荡的魏党位置,声音里带着不容置喙的威严,“你率三千禁军,即刻封锁魏府、秦府及李嵩等人家宅,掘地三尺查抄所有家产、账册与密信。若有家丁仆从顽抗,格杀勿论!尤其要查清魏党贪墨的赈灾粮与军饷去向,一粒米、一两银都不许漏掉!”

“末将遵旨!”蒙傲单膝跪地时甲叶碰撞,声如金石相击,龙纹令牌举过头顶,“臣即刻点兵启程,午后申时,必将查抄清单与核心罪证呈递陛下!”说罢他转身大步离去,玄甲在晨光中闪着冷光,禁军将士紧随其后,殿外很快传来整齐的马蹄声——那是前往魏府抄家的铁骑,蹄声震得宫墙都在微颤。

萧桓又看向站在文官前列的肃奸司主事周伯衡——此人曾因弹劾魏进忠被打落两颗门牙,此刻说话仍带着些许漏风,却字字铿锵。“周伯衡,你率肃奸司全员,即刻接管理刑院诏狱,将所有被魏党关押的冤犯逐一提审,核实罪状后尽数释放。同时清查魏党党羽名录,凡涉案者,无论官职高低、是否在朝,一律抓捕归案!”

“臣领旨!”周伯衡躬身领命时,腰间的肃奸司印信撞出轻响,他眼中满是激愤与忠诚,“臣定当彻查到底,刀山火海亦不退缩,不让一个奸佞漏网,不让一个忠良蒙冤!”说罢他捧着印信快步走出太和殿,身后数十名肃奸司官员手持文书紧随,靴声急促却有序。

“陈默,”萧桓最后看向御史大夫陈默,此人素来以刚正闻名,曾顶着魏党压力巡视灾区,“你率御史台官员,即刻巡视京畿街巷,安抚百姓情绪,避免奸人趁机作乱。同时全程监督蒙傲与周伯衡行事,若有徇私舞弊、克扣罪证者,即刻弹劾,朕特许你持御史台印信,先斩后奏!”陈默躬身应下,带着几名御史匆匆离去。

处置完核心事务,萧桓重新坐回龙椅,指尖轻轻敲击扶手——那是他心绪稍定的习惯动作。他目光扫过阶下的百官,此刻的朝堂已与方才截然不同:魏党核心被擒,趋炎附势的小官被看管,剩下的官员大多是持正不阿的忠良,他们昂首挺立,眼神中满是压抑三载后的振奋与对新政的期待。

兵部侍郎陈景率先出列,躬身时官袍袖口磨出的毛边格外显眼——那是他常年伏案处理边军文书的痕迹。“陛下,魏党专权三载,边军苦不堪言:军器劣次如废铁,粮饷拖欠近半年。宣府卫副总兵岳谦将军,便是身披薄如纸片的劣甲,手持一砍即卷的锈刀,与鞑靼血战之时被流矢洞胸而亡,死前犹怒呼‘魏贼误我’!如今奸佞落网,恳请陛下即刻下旨,补发边军粮饷,重造军器,以安将士之心!”

萧桓闻言,眼中闪过真切的痛色,指节无意识地攥紧,龙椅扶手的雕花硌得掌心生疼。他抬手示意陈景平身,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岳谦将军忠勇殉国,朕日夜感念。朕已命户部即刻从内库调拨粮饷,三日内务必运抵北境;军器监暂停一切杂役,集中工匠全力铸造新甲新剑,所需银两,尽数从魏党抄没家产中支取。岳将军的遗属,朕会亲自召见安抚,厚加抚恤,绝不让忠臣寒心。”

“陛下圣明!”陈景热泪盈眶,再次叩首时额头贴地,久久不起。阶下百官也纷纷躬身,齐呼“陛下圣明”,声音洪亮震彻大殿,连殿顶的瓦片都似在共鸣。这是三载以来,太和殿第一次响起如此振奋人心的呼声,殿外的晨光仿佛也被这声浪推得更近,暖了殿内的寒气。

站在前列的礼部老臣突然高声道:“陛下快看!”众人顺着他的目光望向殿外,只见太和殿广场上,百姓们已闻讯聚集,密密麻麻跪了一片。有的老妇提着刚蒸好的窝头,要送给禁军当干粮;有的书生举着“除奸安邦”的木牌;孩子们则围着禁军欢呼,虽被校尉温和拦住,却满脸欢喜地朝着太和殿方向磕头,口中高呼“陛下除奸,苍天有眼”。

未及午时,蒙傲的亲信校尉快马回报,声音带着急促:“陛下!魏府管家率百余家丁顽抗,手持魏进忠私藏的兵器,意图护着密账出逃,被末将当场斩杀!现已搜出魏党贪墨账册三十余本,金银珠宝不计其数,还有魏进忠私通鞑靼的密信!”

萧桓眼中寒光一闪:“密信何在?”校尉连忙呈上一个蜡丸,张伴伴接过呈给萧桓。萧桓捏碎蜡丸,展开里面的纸条,只见上面写着“若事败,献宣府卫于鞑靼,求封顺义王”,字迹正是魏进忠的歪扭笔法。

“狗贼!”萧桓将纸条狠狠摔在地上,龙袍都因愤怒而颤抖,“传朕旨意,魏进忠罪加一等,由打入天牢改为即刻押赴西市,午时处斩!其族人流放极北之地,永世不得回京!”校尉领旨,翻身上马疾驰而去,要将这道旨意传到天牢。

与此同时,周伯衡也派人回报:“陛下,理刑院诏狱查出冤犯两百余人,其中不乏谢渊大人的旧部与弹劾魏党的官员。臣已将他们尽数释放,其中有位老御史,被魏党打断双腿,如今正跪在诏狱外,哭着要谢陛下隆恩!”

萧桓闻言,心中一酸:“传朕旨意,所有冤犯皆赐银百两疗伤,伤残者由太医院诊治,其家人若有流离失所者,由户部妥善安置。那位老御史,朕要亲自召见,为他恢复官职,加官一级!”使者领旨而去,殿内百官无不感动落泪。

午后,蒙傲亲自将查抄清单呈递上来,清单上的数字触目惊心——魏党贪墨白银千万两,黄金五十万两,珠宝玉器装满二十余箱,江南赈灾粮被克扣三分之二,北境军饷拖欠半年。萧桓看着清单,手指因用力而掐进掌心。

“传朕旨意,”萧桓的声音带着疲惫却异常坚定,“所有抄没家产,一半充作北境军饷,一半用于江南赈灾。户部即刻选派清廉官员,押送粮款前往两地,若有克扣,以魏党同罪论处!”户部尚书(暂代)躬身领旨,不敢有半分懈怠。

他又看向吏部官员:“魏党所提拔的官员,尽数罢免核查,凡贪腐有据者革职问罪,胁从者降职留用。即日起,开科取士,选拔寒门学子填补空缺,朕要让朝堂之上,再无因依附奸佞而得官者!”

“陛下英明!”吏部官员齐声领旨。此前魏党把持铨选,寒门学子难有出头之日,如今萧桓重振科举,无疑是为朝堂注入新鲜血液,也让天下学子看到了希望。

萧桓最后下令:“废除理刑院与玄夜卫,其职能归入都察院与禁军。今后监察百官之权,由都察院专掌,任何人不得私设特务机构,违者以谋逆论处!”这道旨意一出,百官彻底放下心来,魏党特务统治的阴影,终于要散去了。

午时一到,西市刑场人山人海。百姓们自发前来,有的带着砖石,有的提着烂菜,要亲眼看着魏进忠伏法。魏进忠被铁链锁在刑台上,蟒纹冠服早已被剥去,只穿一件囚服,头发散乱,脸上满是血污与尘土,哪里还有半分往日威风。

“魏贼!你害死我儿子,今日终于遭报应了!”一名老妇哭着冲上前,被禁军拦住,她将手中的烂菜狠狠砸向魏进忠,正中他的面门。周围百姓纷纷效仿,砖石烂菜如雨点般落在魏进忠身上,很快将他砸得鼻青脸肿。

监斩官高声宣读魏进忠的罪状:“魏进忠,贪墨赈灾粮三百万石,克扣军饷千万两,构陷忠良谢渊、岳谦等数十人,私通鞑靼意图叛国……罪大恶极,奉陛下旨意,即刻处斩!”

魏进忠此时已吓得魂不附体,瘫在刑台上说不出话。刽子手举起鬼头刀,寒光闪过,伴随着百姓的欢呼声,那颗作恶多端的头颅滚落尘埃。监斩官下令将首级悬于长安街城楼,示众七日,以慰冤魂。

消息传回太和殿,萧桓正与百官商议昭雪忠良之事。听到魏进忠伏法的消息,他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释然。张伴伴轻声道:“陛下,京中百姓都在街头欢呼,说陛下是千古明君呢。”萧桓却摇头:“朕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若不是隐忍过久,谢渊、岳谦等忠良,本不该死。”

三日后,萧桓在忠烈祠举行大典,为谢渊、岳谦、周铁等含冤忠良昭雪。谢渊的灵位被供奉在忠烈祠主位,萧桓亲自为他上香,泪水滴落在灵前的香炉里:“谢卿,朕来迟了,奸佞已除,你的冤屈,今日终于得以昭雪。”

岳谦的儿子岳明,年仅十五岁,身着孝服跪在灵前。萧桓扶起他,轻声道:“你父亲是忠勇之将,朕已追赠他为宣府卫总兵,谥‘忠勇’,你袭承你父亲的官职,日后要像他一样,为国尽忠。”岳明含泪叩首:“臣定不负陛下厚望,为父报仇,保卫疆土!”

同日,萧桓下旨,追赠刘焕为太子太保,周铁为少保,他们的家属都被召回京师,赐宅赐银,妥善安置。对于被魏党贬谪的官员,尽数召回,量才复用;对于因魏党案受牵连的百姓,由户部发放安抚银,助他们重建家园。

太和殿内,新的朝纲已然确立。六部官员皆为清廉正直之士,都察院积极履行监察职责,禁军严守宫门,京畿街巷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萧桓看着阶下意气风发的百官,又望向殿外的晴空,那三载不散的阴霾,终于彻底散去。

他再次取出那方“亲贤远佞”的白玉印,用力按在新的圣旨上——“自今而后,凡为官者,以忠良为楷模,以魏党为戒,若有贪腐构陷者,虽远必诛!”圣旨宣读的声音回荡在太和殿,与殿外百姓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天德朝最动人的乐章。

片尾

天德六年春,魏党之乱彻底平定。首恶魏进忠伏法,核心党羽秦云、王汉臣、李嵩等被斩,余孽或贬或囚,无一漏网。理刑院、玄夜卫被废除,都察院与禁军重掌监察与防务,朝堂清明之风渐起。

江南赈灾粮与北境军饷尽数补发,新铸的军器装备边军,鞑靼闻魏党覆灭,不敢再犯边境。京中百姓自发在德胜门立碑,刻“肃奸安邦”四字,以纪念这场涤荡奸佞的雷霆之举。

谢渊、岳谦等忠良的事迹传遍天下,成为百姓口中的英雄。萧桓以“亲贤远佞”为治国之道,每日勤于政事,与百官同心协力,大吴江山渐渐恢复生机,迎来了新的曙光。

卷尾

夫奸佞之祸,非独一人之恶,实乃权柄失衡、君心隐忍之故。魏进忠以阉宦之身窃弄权柄三载,忠良喋血,生民涂炭,皆因萧桓初登大宝,根基未稳,不得不藏锋隐忍。然帝王之明,在于知过能改,在于雷霆除弊——萧桓以龙令为刃,以禁军为盾,三日之内荡平魏党,五日之内昭雪忠良,十日之内重整朝纲,此乃明君之举。

谢渊之忠,在于临危不改其节;岳谦之勇,在于戍边不畏其死;周伯衡之直,在于触邪不避其锋。诸贤同心,方有肃奸之胜;民心所向,才得江山稳固。魏进忠之流,虽能逞一时之凶,终难逃身首异处之祸,此乃“邪不压正”之理。

史载:“天德之变,雷霆涤污,日月重光。”非独帝王之功,实乃忠良所聚、民心所归也。后世君者当以此为戒:亲贤则国兴,远佞则邦安,若以魏党为鉴,以忠良为镜,则江山可保,万代长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