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8章 其声断续吟哦藏趣,一窗星影相伴微身(1 / 2)
片头
天德六年暮春,魏进忠伏法的血痕在西市青石板上渐次淡去,太和殿的丹陛却仍浸着未散的寒意。三日之间,肃奸司抄没的罪证堆满了三间库房,而空置的官署却比罪证更触目——吏部尚书畏罪自缢,户部侍郎下狱待斩,六科给事中半数涉案,连地方督抚的奏报都因分管官员缺位,在御案上堆成了小山。萧桓摩挲着掌心“亲贤远佞”的白玉印,指腹划过先帝刻下的细纹,目光落在殿外抽芽的梧桐上:肃奸是剜去毒瘤,而此刻,该为大吴的筋骨敷药疗伤了。张伴伴捧着温好的参茶进来,见御案上的奏折堆得几乎遮住帝王的身影,轻声叹道:“陛下已三日未安寝,龙体要紧。”萧桓却抬手翻开最上面一本江南水灾的急报,字迹被泪水洇得模糊,他沉声道:“百姓在水里泡着,朕岂能在暖阁里安睡?”
夏虫
炎宵初退暑气渐匀,草际虫声透穿竹筠。
其声断续吟哦藏趣,一窗星影相伴微身。
卯时的养心殿烛火未熄,萧桓将拟定的“三稳策”铺在案上,新晋阁老周伯衡、徐英、蒙傲及同为阁老的杨启、张伏、杨璞,五人的朝服还沾着晨露。御案上的银灯映着奏折上的朱批,“稳中枢、清积弊、兴民生”九个字力透纸背。萧桓指尖点在“稳中枢”三字上:“吏部尚书之位空悬,周伯衡阁老德高望重,暂代部务;杨启阁老掌监察,协理甄别官员品行,三日之内,先将六科给事中与各部主事的缺补上,优先选用谢渊旧部与未附魏党的寒士。”周伯衡阁老躬身应下,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册,纸页边缘磨得发毛:“老臣已连夜筛选,这二十三人皆是品行端方、曾任实职者,其中十人曾因弹劾魏党被贬,如今正可复用。”杨启阁老亦上前一步:“臣已命御史台暗中核实此二十三人乡邻口碑,均无贪腐懈怠之名。”
徐英捧着户部的亏空账册,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魏党三年贪墨国库白银两百七十万两,其中一百五十万两用于修建生祠,八十万两流入私宅,如今户部存银不足三十万两,连西北军饷都快支应不上了。”萧桓眉头微蹙,却未显慌乱,他起身走到墙边的舆图前,指着江南盐运司的位置:“盐课是国库支柱,魏党亲信把持盐运,中饱私囊。徐卿兼任盐铁转运使,明日便带人接管盐运司,将积压的盐引尽数清点,按平价售予商户,所得银两优先充作军饷。张伏阁老掌军务统筹,需与徐卿对接,确保军饷按时足额拨付西北。”张伏沉声应诺:“臣定当严盯款项流向,绝不让边关将士再受冻饿之苦。”
蒙傲的玄甲上还带着边关的风尘,他单膝跪地:“禁军经肃奸后汰除冗员三百余人,如今兵力空额,魏党安插的校尉已尽数革职,但基层士兵人心浮动。臣请旨整肃军纪,以军功定升迁,再从边军抽调精锐补充禁军。”萧桓扶起他,目光锐利如刀:“禁军是京畿屏障,绝不容有半点疏漏。朕准你便宜行事,凡有抗命者,以军法论处。另外,岳谦旧部在西北戍边,你与张伏阁老一同安排,送去粮草与慰问,告知他们岳将军的冤屈已雪,朝廷不会亏待忠良之后。”张伏补充道:“臣已备好粮草调令,只需陛下朱批便可即刻起运。”
五人领命欲退,萧桓却叫住他们,从御案暗格中取出五枚鎏金令牌,令牌上均刻着“代天巡狩”四字:“此令可调动地方府兵,阁老与杨启阁老查吏治,徐卿查财政,张伏阁老查军务,杨璞阁老查律法积案,若遇官员阻挠清查,不必奏请,先拿后问。”五人接过令牌,入手沉重,皆知这是帝王的信任与托付。殿外的晨光照进来,落在五人的朝服上,镀上一层金边,萧桓望着他们的背影,轻声道:“大吴的脊梁,就靠你们撑起来了。”
当日午时,吏部的任命文书便贴在了皇城墙上。曾因弹劾魏党被贬为驿丞的李嵩,接到复任兵部主事的文书时,正在驿站为过往商旅挑水,他捧着文书,泪水滴在粗糙的麻纸上,转身便往京城赶,连行囊都忘了收拾。类似的场景在大吴各地上演,被埋没的贤才如久旱逢雨,纷纷奔赴各自的岗位,空置的官署渐渐有了人声。
第二节吏治革新,澄浊扬清
阁老接管吏部的第一把火,便是烧向“履历造假”。魏党掌权时,许多官员靠贿赂买官,履历上的“政绩”全是伪造,有个从五品的通判,竟在履历上写着“平定江南水患”,实则当时他正躲在京城酒楼饮酒。阁老命人将这些官员的履历与地方档案逐一核对,杨启阁老则派御史实地核查,三日之内便查出四十余名造假者,全部革职查办,押赴地方赎罪。杨启呈上核查奏报:“此四十人中有十二人曾构陷过忠良,臣已附在案后,提请从严处置。”
为了杜绝“任人唯亲”,阁老与杨启阁老共同制定了“三考制”:一考品行,由御史台暗访其乡邻;二考才学,由翰林院出题测试;三考实绩,调取其过往任职的卷宗核查。有个叫王砚的举人,曾因拒绝为魏党写颂文被革去功名,此次参加考核,才学考中第一,实绩卷中记载着他任县令时修的三座石桥,至今仍在使用。阁老当即奏请萧桓,破格提拔他为吏部员外郎,负责考核事务,杨启亦附议:“臣已核实王砚在乡口碑,百姓称其‘王青天’,确是可用之才。”
萧桓则亲自处理那些“骑墙派”官员。有位礼部侍郎,既未依附魏党,也未弹劾奸佞,只是终日闭门不出。萧桓召他入宫,指着御案上谢渊的血谏奏折:“谢卿以死明志,你以‘自保’为念,同为朝臣,差距何在?”那侍郎面红耳赤,伏地请罪。萧桓并未降罪,只是命他前往江南,协助刘怀安赈灾:“去看看百姓的苦难,再想想为官的本分。”
吏治革新并非一帆风顺。魏党残余势力暗中阻挠,有个被革职的官员,买通刺客欲行刺阁老,幸得蒙傲派去的禁军护卫及时发现,才未酿成大祸。萧桓得知后,下令将那官员凌迟处死,首级挂在吏部衙门外示众,同时下旨:“凡阻挠吏治革新者,无论官职高低,一律株连三族。”杨启阁老随即派出御史巡查各地,严防残余势力反扑,此令一出,朝野震动,再无人敢明目张胆地作乱。
一个月后,吏部与杨启阁老完成了第一轮官员调整,共提拔贤才八十余人,革职查办贪腐、无能官员一百二十余人。新上任的官员大多出身寒微,深知百姓疾苦,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清理积案、减免赋税。百姓编了新的民谣:“旧官贪,新官廉,门前不再有喊冤。”这话传到萧桓耳中,他拿着民谣的抄纸,对阁老与杨启笑道:“这才是吏部与御史台该有的样子。”
徐英接管盐运司的第一天,便遇到了难题:魏党亲信留下的盐引账册混乱不堪,有的盐引已售出却未入账,有的则是重复开具,连仓库里的盐都不知道实际存量。他带着三名亲信,住在盐运司的库房里,连续五日五夜核对账册,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喝凉水,终于理清了头绪——实际存盐比账册上少了十万石,全被魏党私自变卖。
为了挽回损失,徐英制定了“盐课新规”:盐引由户部统一印制,上面盖着防伪的玉玺印记;盐商必须凭官府文书购盐,每一笔交易都要登记在册,每月上报户部核查。他还派人前往江南、岭南等产盐地,严查私盐贩子,仅半个月就查获私盐三万石,处死了两名最大的私盐头目。盐课收入日渐回升,第一个月便上缴国库十五万两白银,徐英将明细呈给萧桓时,张伏阁老亦在场佐证:“此款项已按计划拨付西北军饷,将士们均已签收。”
节流方面,萧桓下旨废除了魏党设立的“生祠捐”“庆典捐”等十余项苛捐杂税,同时缩减皇室开支。他将后宫的宫女裁汰一半,遣送回家,发放安家银两;停用了御膳房的山珍海味,每日膳食只留四菜一汤;连他自己的龙袍,都命尚衣局缝补旧袍,不再制作新的。张伴伴心疼地说:“陛下乃九五之尊,岂能如此节俭?”萧桓却道:“百姓食不果腹,朕岂能独享奢华?”
针对魏党造成的国库亏空,萧桓令徐英牵头,查抄魏党成员的家产,除了充公的赃银,还将他们霸占的土地归还给农民,允许农民以低价赎回。有个魏党亲信霸占了江南两千亩良田,徐英带人查抄时,百姓们举着锄头围过来,高呼“陛下英明”,纷纷主动帮忙丈量土地。这些措施实施后,国库渐渐充盈,三个月后,西北军饷终于足额发放,张伏阁老亲赴边关宣旨,将士们欢欣鼓舞,军威大振。
徐英在户部推行“透明账册”制度,将每月的收支情况张贴在户部衙门外,供百姓查阅。有个老农路过户部,看到账册上“江南赈灾银十万两”的记载,特意走进衙署问道:“这银子真能送到灾民手里?”徐英亲自给他解释赈灾流程,还拿出了刘怀安与灾民共同签收的文书。老农看完,对着皇宫的方向磕了个头:“有这样的朝廷,咱们老百姓就有盼头了。”
江南的水灾还未完全退去,刘怀安带着赈灾粮船赶到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房屋倒塌,田地被淹,灾民们蜷缩在高处,靠吃树皮、草根度日。他当即下令开设粥棚,每棚安排两名官员监督,确保每一碗粥都能送到灾民手里。有个老妇抱着奄奄一息的孙子来领粥,刘怀安见孩子嘴唇干裂,立刻让人端来温水,亲自喂孩子喝下,又塞给老妇两个馒头:“别怕,朝廷来了,就不会让你们饿死。”
萧桓接到江南的灾情奏报后,下旨减免江南三年赋税,同时调拨三十万两白银用于修复水利。他派工部尚书亲赴江南,主持修建防洪大堤,要求大堤“高丈二、宽三丈”,务必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工部尚书带着工匠实地勘察,采纳了当地老农的建议,在大堤内侧种植柳树,利用柳枝的根系加固堤岸。
西北的旱灾同样严重,萧桓命户部拨出十万石粮食,由蒙傲护送前往西北。蒙傲不仅带来了粮食,还带来了新的种子——那是萧桓让人从西域引进的耐旱麦种,产量比当地的麦种高两倍。他组织士兵帮助农民开垦荒地,教他们种植新麦种。有个老兵感叹道:“以前魏党掌权时,咱们连军饷都领不到,如今陛下不仅给我们发粮,还想着百姓的庄稼,这才是真天子啊!”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萧桓还推行“劝农令”:凡开垦荒地者,三年免征赋税;养殖牛羊超过百头者,官府给予奖励;有经验的老农,可被聘为“农官”,指导百姓耕种。在京城郊外,萧桓亲自开垦了一亩试验田,种植新引进的水稻,每逢休沐日,便带着百官去田里劳作,以身作则鼓励农耕。
几个月后,江南的防洪大堤建成,西北的新麦种也长出了嫩芽。刘怀安从江南送来奏报,说灾民们已陆续返回家园,重建房屋,田地里也插上了新的秧苗;蒙傲与张伏阁老则送来西北的麦穗,颗粒饱满。萧桓拿着那穗麦子,放在鼻尖轻嗅,闻到了阳光与泥土的气息,他对徐英、张伏等臣道:“百姓有饭吃,国家才能安稳,这才是根本。”
蒙傲整顿禁军的第一步,便是废除“世袭军职”。魏党掌权时,许多将领靠世袭占据高位,却毫无军事才能,有个禁军副将,连基本的队列都指挥不好,却因是魏进忠的义子,稳坐高位。蒙傲将这些世袭将领全部调离,安排他们去负责后勤,同时从边军中选拔战功卓着的校尉补充进来,其中就有岳谦的儿子岳峰。
岳峰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在西北戍边时,曾单人独骑斩杀三名鞑靼骑兵。蒙傲见他武艺高强、军纪严明,便奏请萧桓,提拔他为禁军副总管。萧桓召见岳峰时,见他身上的铠甲还带着刀痕,不禁感叹道:“虎父无犬子,岳将军若在天有灵,定会为你骄傲。”岳峰跪地泣道:“臣愿以死报国,绝不辜负陛下与父亲的期望。”
为了提高禁军的战斗力,蒙傲制定了严格的训练制度:每日卯时操练,午时学习兵法,酉时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一律降级。他还亲自担任教头,演示枪法、刀法,禁军士兵们见主将如此勤勉,训练也愈发刻苦。有个士兵偷懒,被蒙傲发现后,罚他负重跑五十里,从此再也无人敢懈怠。
边关的防御同样重要。萧桓下旨让张伏阁老牵头,加固西北、东北的长城,增设烽火台,同时将魏党克扣的军饷、粮草全部补发到位。他还派使者前往吐蕃、高丽,重申友好盟约,稳定边境关系。鞑靼见大吴军威重振,不敢再轻易挑衅,主动派人来朝贡,送来战马千匹、牛羊万头,请求恢复互市。张伏阁老与蒙傲共同拟定互市章程,确保边境贸易有序进行。
一日深夜,西北传来急报:鞑靼的一支骑兵越界劫掠,杀死了三名边民。蒙傲请旨出征,萧桓却道:“先派使者交涉,若鞑靼愿意赔偿损失、严惩凶手,便不必动武;若他们执意顽抗,再出兵不迟。”张伏阁老随即拟写交涉文书,明确提出赔偿与惩凶要求。使者带着萧桓的诏书与张伏的文书前往鞑靼王庭,鞑靼可汗见大吴准备充分,不敢得罪,当即处死了劫掠的骑兵,赔偿了大量的财物。此事过后,边关愈发安稳,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
魏党掌权时,大兴文字狱,许多文人因写诗、着文被诬陷“讥讽朝政”,关进大牢。萧桓下旨命翰林院牵头,整理这些冤狱,为受迫害的文人平反昭雪。有个叫沈修的诗人,因写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被魏党定为“反诗”,流放三千里,萧桓不仅召他回京,还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让他负责编纂《天德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