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格物研海图,远航续新章(2 / 2)
李子清上船前,回首对她一礼。
“若雪大人。”
“李老。”她微笑,眼中有微光闪动,“此去,不为疆界,只为文明。”
“正是。”
“那便去吧。”
江面雾开,帆起如翼。探海船缓缓驶离码头,水波涌动,阳光在帆影间碎裂成万点金光。
苏若雪目送良久,低声吟道:“海无尽,知无涯。”
那声音随风散入江面,化为无数回响。
远处,一行白鹭振翅而起,掠过水面,像是在引路。
——
夜幕降临。
格物院高塔上,陈岳俯瞰着远去的船影,手中握着一封李子清留给他的信。
“陈岳,若我归来,愿与你共续格物之道。若不归,愿你以心为舵,以真为岸。”
烛光摇曳,他缓缓合上信,眼神坚定。
“师言,我记下了。”
——
那夜,京中各处灯火未明。文渊阁的抄经房仍亮着,苏若雪伏案续写《全书》。宁寿宫的窗中也亮着微光,宁凡未眠,静静坐在案前,听外头春虫低鸣。
他想起那年自己也曾凝视远方的海。
如今,那一切,终于有人代他去看了。
他微笑,提笔,写下一句:
“问苍茫大地,谁主风浪?此心可矣。”
烛焰轻晃,照亮他鬓边的银丝。
窗外夜色如墨,风自东方来,带着一缕咸湿的气息。
那是海的味道。
而那艘船,正穿行在无边夜色之中,载着玄朝的梦与人心的渴望,驶向未明的晨光。
山色如黛,春水东流。
一场连绵的雨从西岭落下,缠了整整三日,方才歇止。雨后初晴,云气缭绕在山腰间,如絮似纱,隐约可见新修的石道蜿蜒向远处的松林,尽头是一个静谧的院落。
院外竹影摇曳,檐下悬着一串铜铃。风一过,铃声清脆。
穆烟玉坐在廊下的竹椅上,手中一卷《海录》,膝上压着一柄旧佩刀。刀鞘磨损,刃口微卷,却仍光寒。她低着头,指尖缓缓抚过卷中描绘的海线,目光深远。
“这一条,便是李先生他们去的方向。”
院内,一名青年正以清水洗茶。青衣素裳,举止从容,正是当年“探海使团”的绘图弟子之一——祁衡。
“师尊,”他轻声应道,“从那日起算,已有一年零四月。”
穆烟玉点头,神色淡淡:“若按天象推算,他们应已过黑潮,进入西南暖流。若船未损,今夜或能见回信火光。”
她说完,抬头望向天际。
雨后的天极净,远山如洗。白云之间,一抹淡红渐渐浮现,那是暮色。
祁衡顺着她的目光,也抬头看天:“师尊……您真信他们能回来?”
穆烟玉沉默片刻,淡声道:“信,也不信。”
“何意?”
“信他们的志,不信天的慈。”
她缓缓放下卷轴,站起身,目光落在院外那条被雨水冲净的石径上。
“李先生那一代人啊,是玄朝最懂海的人,也是最不惧风的人。可海——”
她叹了口气,“海从不偏爱任何一艘船。”
风拂过她的发梢,带来一缕咸味。那味道,祁衡愣了片刻,才明白过来——那不是山气,而是风中夹着的海潮气。
他猛地转身,看向东方。
山口的尽头,有一线银光,正缓缓闪动。那光并非日光,也非云影,而是夜幕降临时,一束来自远处的火信。
穆烟玉眯起眼,低声:“火在——”
“是‘探海’!”祁衡惊喜地道,“是他们!是他们回来了!”
穆烟玉的眸光深了一瞬,旋即笑了。
“走,去海崖。”
——